《窗棂之华》:“框出”传统艺术的故事

2021-12-18 18:41吴瞳瞳
新阅读 2021年12期
关键词:窗棂纹样建筑

吴瞳瞳

《窗棂之华》于2020年5月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这部书选取大量平遥古城传统建筑中的窗棂纹样,细致阐释了不同纹样代表的文化内涵,以此展现北方窗棂艺术的风格。读者通过书中枚举的手绘窗棂纹样及讲解,可以了解这些纹饰所体现的生活追求和精神寄托。

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受到礼教的严格约束。以建筑物来说,无论官府衙门,还是民居私宅,在建筑范式上,都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如《明史·舆服志四·室屋制度》所载:“一品二品厅堂九间九架,三品至五品厅堂五间七架,六品至九品厅堂三间七架,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饰彩色。”由于建筑主体(行话是“大木作”)被严格约束着,毫无僭越的可能;那么户主的财力和审美,就只能体现在门窗等非承重结构(行话是“小木作”)的细节装饰上。

传统建筑以三雕著称,分别是木雕、砖雕、石雕。由于质地更加适合雕琢,材料也更易获得,木雕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远超过砖雕和石雕。而门窗可谓木雕的重要载体,特别是窗,作为建筑的主要构件之一,当人们走进一处清雅幽静的传统建筑,进入视野的首先是窗棂。随着古代建筑的发展,窗的功能也在通风、透光等实用价值基础上,越来越多地承载了民族文化的审美。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可别小看这一方又一方的窗棂,很多时候,它是能够反映出居室主人的身份,甚至性格的。

如今常见的传统门窗,多是明清两代的遗物,风格则主要延承自以晋商为代表的北方商人。平遥古城、乔家大院、王家大院等北方特征显著的民居群落,也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当时建筑布局和装饰方面的风潮。以这些传统建筑群为样本去研究窗棂,会发现集中出现的纹样包括卍字纹、龟背纹、菱形纹、寿字纹、福字纹、“灯笼框”、“步步紧”等,在全国各地都不难见到,然而细节上却又丰富多变,染上了不同的地域特色。

然而万变不离其宗。窗棂的美,无论在细节上是如何体现的,从整体来讲,它具备对称美、结构美和寓意美三大美学内涵。

图案设计的寓意则活泼得多。在一个以人们日常生活和自然物象为审美符号的门墩纹饰艺术的世界里,人们紧贴生活和自然,依靠吉祥寓意的祈望和“种善因得善果”的传统思维逻辑,以通俗美的方式表现主人的精神需要,即关于平稳、安全、和谐、吉祥、富足和长久的追求。它们都体现出了一般意义上的东方艺术价值。因此,窗棂的设计者通常会借助人物、草木、动物、工具、寓言、几何图案等,或暗喻,或明喻,表达四合院的建筑者们希望长寿、富贵、厄运退散、夫妻美满、家族兴旺的美好愿望。

除了“现世安稳”,即物质上的优渥,窗棂还承载着旧式文人的审美情趣。走进传统建筑的四合院,就会明白“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慨叹从何而来——古人的生活确实不缺少情致,然而这情致,往往流淌在寂寥之中。

在没有电视、手机、地铁、出租车的年代,生活的节奏本来就是缓慢的。一个人,一輩子,有太多的时间,都花费在等待上。像木心先生在《从前慢》中写的那样: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无论是深闺思妇,还是天涯游子,因心中有着牵挂,总是隔了窗棂向外眺望,眼中所见的,便是用窗棂框出的一幅幅风景。同样的风景,亦会触动每一个心有所系的人。于是在他们的眼中,凡是这样被赋予了具形的思念,便带了某种仪式感,进而有了温度。

有人说,真正的学者,身上应该兼有工匠的精确和艺术家的优雅。在《窗棂之华》的作者范森林的笔下,既能看到用文字、用线稿描摹得极尽工巧的建筑工艺,又可随着这些古老而鲜活的艺术品,体会到文化的熏陶和艺术的审美,从而进一步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

作者系天津古籍出版社第二编辑室副主任

猜你喜欢
窗棂纹样建筑
拯救“濒危”花纹
羊城快速通道
战国时期带钩的纹样艺术特点
最特别的旅行小贴士:寻找故宫里的窗棂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经典的艺术几何纹样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寄醒者
平遥漆器植物纹样艺术研究
想象虚无一反建筑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