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溪 葛桦桦
区块链技术本质上是分布式记账技术,其链上数据公开透明、难以篡改、安全性高,因此可以高效率、低成本地解决金融领域的用户信息识别问题。同时,点对点模式大幅度提高了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区块链技术对传统的跨境结算、资产托管和融资授信等金融业务产生了显著影响,清算结算网络、银行记账模式以及货币体系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推进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为传统金融业数字化发展赋予新动能,关键在于对标国际标准建立高水平的行业准则、营造符合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发挥适合人才培育的制度优势。
区块链技术金融化的三大优势
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可溯源、安全可靠等特点使其天然具有与金融结合的优势。随着区块链技术的金融化,金融应用场景的普及有利于降低金融活动中各参与主体的运营和交易成本、提升经营和资金使用效率、提高交易的安全性。
区块链技术降低了金融业的成本。信用是进行传统金融活动的基础,金融机构需要采集、跟踪大量的客户数据建立授信体系,并持续维护、更新数据系统。区块链上交易可溯、记录公开、去中心化等特点,缓解了信息不对称问题,不仅减少了由于信息不完善所带来的交易成本,也有助于金融机构快速识别客户风险。此外,区块链的分布式记账及链上各节点合作性维护数据,也有助于降低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
区块链技术提高了金融业的效率。基于区块链的点对点交易模式,实现了交易、记账、转账几乎同时完成,突破了传统结算与清算的运营边界,将以工作日度量的效率提升到以秒计量,大幅提高了资金利用率。高效的客户识别和信息跟踪,实现了信贷活动的及时性,不仅避免了传统贷款冗长的审批过程,也有助于解决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以及促进普惠金融发展。
区块链技术提高了金融业的安全。区块链的匿名性,保障了用户的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基于区块链的交易记录通过“点到点”方式存储到链上各个节点,实现了全网数据的一致性,时间戳和哈希函数的应用则保障了系统上的数据不能被篡改或伪造。另外,交易中数字票据取代实物票据也有利于避免造假、篡改和操作误差的发生。
我国金融业的区块链实践和存在的问题
央行从管理层面对区块链进行规范。央行相继发布了《金融分布式账本技术安全规范》《推动区块链技术规范应用的通知》《区块链技术金融应用评估规则》等系列文件,从技术要素、性能、安全性三大维度对金融体系的区块链系统进行评估,将区块链定义为“多方共同维护,使用密码学保证传输和访问安全,能够实现数据一致性、防篡改、防抵赖的技术”。
金融机构的区块链应用场景主要涉及清算、资产托管、票据及融资等业务领域。在清算业务中,金融机构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了实时的大额结算系统。其中,以招商银行开发的“跨境直联清算系统”为代表,基于该系统所有招行的海外机构可以直接进行清算,简化了结算处理流程,节约了运转时间,减少了中转银行费用、外汇汇兑等成本,极大地提升了清算效率。
在资产托管业务中,金融机构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信息平台整合了委托方、托管方、管理方、中介等多维利益主体。其中, 以邮储银行和IBM公司合作的“资产托管系统”为代表,这套系统供各托管主体共享信息,不仅可以实现智能化撮合交易合约,还可以保证多方监督。一方面提高了交易有效性,另一方面也保障了交易安全性。此外, 管理者和监督方也可以通过该系统及时掌握信息,相机抉择进行调控和干预。
在票据业务中,金融机构基于区块链技术实现了票据的数字化。其中,以上海票据交易所开发的“数字票据交易平台” 为代表,多家银行依托该平台开展了数字票据业务,尝试“运行去中心化,监管中心化”。传统票据业务的签发、承兑和贴现等通过数据票据的形式完成,提升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效率。区块链技术下的电子票据具备了分布式结构、去中心化、时间戳标记的特性,与传统票据相比,在安全性、信息公开化、系统性风险等方面都具有显著优势。
在融资业务中,金融机构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了数字融资平台。其中,以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打造的“贸易融资平台”为代表,该平台通过“共建”“共有”“共享”模式打造的開放贸易金融生态,链接48家银行为中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贸易融资平台充分发挥了区块链技术中分布式账本实时共享、信息无法篡改且可溯源、智能合约功能、点对点价值传输等特点,技术性突破了传统业务的流程瓶颈,中小企业申请贸易融资的平均放款时间从十个工作日下降到只需要两小时。此外,国家外汇管理局的“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浦发银行的“基于区块链的小微企业在线融资服务”等区块链应用也缓解了中小企业跨境融资难的问题,通过企业应收账款的数字化质押来释放中小企业资金的流动性。
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试水,促使部分传统金融业务向数字化和信息化转型升级,降低操作成本的同时也提升了业务效率。随着区块链落地范围的扩大,未来金融体系以及金融运行模式也将面临新的变革。目前看来,首先受到冲击的领域主要涉及跨境清算和结算系统、记账模式以及货币支付体系。
区块链技术正在革新跨境清结算网络。传统的跨境结算主要依赖于SWIFT系统,该系统存在四大缺陷:一是中心化带来的美国金融霸权隐患;二是效率低,交易时间和结算流程制约其运营;三是技术陈旧,存在信息安全隐患;四是成本高,手续费按结算量的万分之一收取。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信息记录安全、数据公开透明、交易点对点等特征,满足了清算、结算业务对交易时效、信息安全性、数据可靠性的客观要求。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在区块链技术的驱动下,未来有可能形成一个颠覆性的清算、结算网络,通过点对点模式彻底打破SWIFT的行业中心地位。
改变传统的银行记账模式。传统银行账户需要实名制,对于交易采用复式记账法,资产负债表与现金流量表分开。区块链技术下账户实现匿名制,对于交易采用流水记账法,相对而言现金流量表的作用突出,资产负债表则被弱化。这种记账方式一方面通过账户匿名保障客户的隐私性,另一方面通过公开交易信息保障信息披露,促进信息安全的同时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此外,区块链技术性的记账模式改变了传统记账模式下以银行为中心的金融组织模式,这也将对银行中间业务产生冲击,而中间业务收入是银行主要的利润来源,由此可能引致银行业整体收入减少。
数字货币对金融行业的颠覆。以央行的数字人民币为例,按照双层运营体系的设计,商业银行作为指定运营机构,根据客户的信息和需求开设不同类型的数字人民币钱包,负责提供数字人民币的兑换服务。这使商业银行在以数字人民币为主体的新型支付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打破目前第三方支付的垄断地位,为重新掌握支付入口提供了机会。同时,数字人民币带来的便捷、高效、安全的支付结算体系,也会倒逼商业银行进行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扩展支付应用场景,丰富金融生态。此外,央行监管能力及政策执行能力也将面临新考验,数字货币的跨境使用对国际金融机构的合作提出了新挑战。
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利用区块链技术的建议
从战略高度重视区块链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虽然从技术层面来看,区块链技术尚处于发展中,其金融化实践也处于起步阶段,未来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但是区块链技术天然的金融耦合性,必将为传统金融开启一扇新的大门,其对金融业的再造与重构功能将显著超过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中国作为发展中的金融大国,在主动拥抱新技术的同时,也应积极争取区块链标准制定的话语权,构建区块链产业生态来促进技术成长,培养相关人才鼓励创新發展。
区块链技术的金融化需要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行业标准。与国际接轨的行业标准,可以引导和支持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而金融机构应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持续追踪区块链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最新动态,增加对区块链架构、区块链金融、区块链数字资产等相关技术标准制定的研究投入。政府及监管部门牵头加快国内关于区块链团体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与国家标准的融合促进,以及与国际标准的融合,推动我国区块链领域的科技成果向国际标准转化,提升我国区块链技术和产业的国际影响力及话语权。
区块链产业生态的构建关键在于制度设计。有助于推动区块链行业持续发展的制度体现在三个相互关联的层次上:国家作为规则和政策的提供者,为区块链技术服务金融业提供制度规则、促进行业公平、建立各参与方信任;规范有序的市场为行业主体提供竞争平台,激励创新精神;行业主体参与创新、推广和服务活动,获得发展分享,并以其诉求促进治理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新技术对监管提出了新要求,一方面要确保风险可控,另一方面也要推进创新和实践。可以在有条件的地区和机构先行先试,不断丰富区块链的金融应用场景,总结实践经验,待条件成熟后再推广可复制模式。
区块链人才培养需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目前的就业人员以计算机和互联网背景为主,鲜有掌握金融知识的综合型人才,知识结构的单一性阻碍了区块链技术的金融化,过分依赖和强调技术却忽略了金融行业的特殊需求,使两者无法有效融合。教育部门已经关注到区块链的发展并筹备建立与之相关的专业,未来高校特别是财经类院校有望开设区块链金融专业,促进区块链行业培养规范化、综合化的人才。二是促进人才流动。区块链企业大多集中于一线城市,其落户条件和生活成本较高,阻碍了人才流动,变相增加了企业的用人成本。对于区块链金融的相关技术人才应建立健全柔性的引才机制,从户籍安排、配套政策、住房奖励等方面着力吸引人才进驻。
责任编辑:刘 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