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疾病的发展过程浅解“厥阴病阶段”

2021-12-17 10:21孙媛媛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1年12期

孙媛媛

摘要:厥阴经病作为傳经的最后阶段,出现或寒、或热、或寒热错杂的局面,需在繁杂中理清主线指导临床,笔者认为根据厥阴病的来源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由直中和失治误治导致的“真厥阴病”;另一种是由传经导致的“厥阴病阶段”。厥阴疾阶段,手足厥逆为其主症,气血阴阳俱虚是本质。

关键词:“厥阴病阶段”;手足厥逆;传经;厥阴经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1)12-0097-03

历代医家对厥阴病的注解莫衷一是,“两阴交尽,名曰厥阴”,刘渡舟[1]认为厥阴病是个寒至极点的病,阴至极点就要生阳,就是和他相表里的少阳,内寄的相火有时也要发作,会出现阴阳转化、寒热错杂、或寒或热的情况。胡希恕[2]认为厥阴病是阴证的半表半里证。李士懋[3]认为厥阴病本质是“肝阳虚”。作为六经病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不仅有本经受邪,还有他经气血阴阳俱受损的影响,出现“伤寒厥阴病篇竟是成千古疑案”[4]也是必然。需在繁杂中理清主线指导临床。笔者在读经典及临床实践的同时,发现在厥阴病篇有时症状较简单,治疗较明确,预后也好。而有些症状寒热并见、甚至有阴盛格阳的死证,治疗较复杂、预后较差,大多因太阴经、少阴经传经所致。前者多因直中或失治误治所致,更能反映厥阴经病本质,笔者名之为“真厥阴病”,已在他篇论述。后者是疾病发展的最后阶段,笔者命名为“厥阴病阶段”,本文浅述之。

读《伤寒论》要把它看成一个疾病的发展过程,厥阴病是六经病的最后阶段,太阴病、少阴病不愈,邪气进一步传入厥阴。这时已出现脾肾阳虚。脾阳虚衰则出现下利、腹痛、呕吐胀满等不适;肾阳虚则出现小便难、吐利、手足厥冷等症状。这些症状会同时出现在厥阴病中,非独厥阴病所有,那么出现什么症状提示太阴经、少阴经抗邪无力,病至厥阴经?

1 主症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此条高度概括了手足厥逆的病机。辨三阳经看发热恶寒的情况,发热恶寒为太阳经病;往来寒热为少阳经病特点;发热不恶寒反恶热为阳明经病表现。三阴经看手足厥冷,太阴经病手足尚温;少阴经病手足厥冷;病至厥阴经手足厥冷更进一步,为手足厥逆,一般双上肢冷过肘、双下肢冷过膝。纵观厥阴病篇共56条原文,其中有31条共53次提到厥,可见“厥”也为厥阴病的主题。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脾失健运,气血乏源,气血严重不足。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纳气,为水火之脏,诸脏之阳赖肾阳以温之,诸脏之阴赖肾阴以濡之,肾为人体阴阳之根。肾阴虚,则精亏血少,阳虚则气化无力。阴阳气血不足,不能濡养手足末端,故出现手足厥冷甚至厥逆。所以手足温与不温可大体反应一个人的气血阴阳充足与否。

气血的流注次序,即经气的流注过程:经气从手太阴肺经始经过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最后经足少阳胆经在足大趾注入足厥阴肝经,然后在肺中又注入肺经,周而复始。肝经与心包经的交接部位在手足末端,太阴病、少阴病不愈,人体气血严重不足,无力输注肝经、心包经。故手足末端失于气血的濡养温煦,出现手足厥逆。故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出现手足厥逆可提示病至厥阴经。手足厥逆可为厥阴经病主症。

厥阴病篇中提到几种“他厥证”,是为仲景为区别而设,比如“热厥”,病机是阳郁在里,阳气不达四末,病属阳明经,用白虎汤清之;“胸中痰实致厥”,痰实郁结胸中,胸为阳位,阳气郁结不达四末,以瓜蒌散吐之;“水停心下致厥”,胃阳被水饮之邪阻碍,不能达于四末,与茯苓甘草汤温化水饮。众皆非厥阴病阶段所示手足厥冷,需鉴别。

2 关于他症

在厥阴病篇出现次数较多的其他症状有下利、呕、哕,或为疾病传变过程中的他经症状未罢、提示病至“厥阴病阶段”,或为仲景为区别本经而设,以提高辩证水平。或为失治误治之法。现一一说明。

2.1 下利 太阴病、少阴病均可见下利,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太阴病、少阴病未愈,下利症状还在,邪传厥阴肝。“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病源于伤寒,经太阴病、少阴病,下利之症未能消除,说明太阴病或少阴病未罢,已致手足厥逆,病至厥阴,有阴阳离绝之证。

有几个条文中出现下利,及其论治,是为了区别厥阴病阶段中的下利症状。如“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此处的下利由燥屎内结导致,用小承气汤治之,属于阳明经病,用以区别厥阴病阶段中的下利症状,应当还有发热、口渴等一派热象,不能说该证下利是厥阴利,也不能说小承气汤是治厥阴病的方子,为强调辨证论治而设。同样道理还有“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是说下利,伤阳,虚阳郁结胸中,为了区别厥阴经病,说明辨证论治重要性。对于“热重下利者,白头翁汤主之”这一条,属专病专方,是热利,相对于上一条寒利而设,归于厥阴热利,是后世的归类,不能混淆厥阴病阶段的实质-气血阴阳受损,症状应是一派寒象。

“下利”症状还用于判断预后,“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此处说下利,代表阴的一方面,出现微热而渴了,代表阳复了,且程度刚好,可自愈。“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同上,阴证见阳复,有自愈之机。“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这是邪循经传至厥阴经,气血极虚,灸法不能回阳为死证,或出现微喘的假阳也为死证。

下法,作为一种治法,有失治误治之虞。下利会伤正,在“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两条文中,下法均为误治,导致正气更虚,出现寒热错杂局面。

2.2 呕

2.2.1 “嘔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笔者认为,这是邪由少阳经传入厥阴经。呕为少阳经病的常见症状,出现脉弱说明正气不足,抗邪无力,经表里经传入厥阴肝经,“见厥者”表示已传入厥阴经,四逆汤主之。反映气血阴阳俱虚的本质。

2.2.2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汤在伤寒论中还见于阳明病篇“食谷欲呕者,吴茱萸汤主之”,讲胃中虚寒,不能腐熟水谷,寒气上逆发为呕吐,予吴茱萸汤温胃寒。再一条是“少阴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讲吴茱萸汤主治吐利,以吐为主。非厥阴病专方,在此经病中出现同时有“头痛”这一症状,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挟胃……出额与督脉汇于巅顶”,肝寒导致胃气上逆而干呕吐涎沫,寒性凝滞,出现头痛,同样用吴茱萸汤主之。此为肝经受邪,非“厥阴病阶段”。

2.2.3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此条是顺接上条,为对比文,上文为寒呕,此文为热呕,属少阳病篇,一些医家将之放在厥阴病篇是不妥的。

2.2.4 “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应属杂病,仲景放在这里为了说明呕吐不止除胃寒、胃热、胃气虚,还有胃中有痈脓的,不用治疗,呕脓尽即愈,当仔细辨证。这种条文上下承接,或为对比,或为加强,贯穿在全书始终,所以学《伤寒论》需前后联系去思考。

2.3 哕 哕就是呃逆,类似于膈痉挛。条文有二。“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出者,以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哕和吐的病机基本相同,放在吐症之后,为顺带说明哕的治法。何况有医家研究古医集文献提出厥阴病仅四条,后条文论述皆为“附”,因“厥利吐哕附”[5]。

综上,下利、呕、哕非厥阴经的主症,是病至“厥阴病阶段”的综合反应,是太阴经、少阴经俱损的症状,反映气血阴阳俱虚。

3 肝的生理与阳复

肝的生理总的概括为“体阴而用阳”,体阴是指肝藏血,血为阴,用阳是指肝主疏泄,调节全身气机、调畅情志、助消化。阴血是基础,“用阳”是在阴血充足、无寒无热的基础上发挥作用。与太阴、少阴相比,厥阴为一阴,阳相对多,且肝中内寄相火,所以肝用阳更活跃、作用更强。这也是为什么会在疾病的终末阶段出现寒热错杂,及一些阳复太过的热证。

脾为先天之本,肾为后天之本,两脏是人体生存的基础,当邪气足够强大,突破屏障,才会传至厥阴肝经,这是为什么厥阴经是疾病的最后阶段的原因之一。疾病发展到厥阴病阶段,太阴、少阴均已受伤,出现气血不足,首先肝阴血不足,加之邪陷厥阴经,寒凝经脏,“肝阴”已病,肝“用阳”必然受扰,肝阳奋力抗邪,存在正邪的博弈,有邪盛的死证,正邪僵持的寒热错杂证,正盛的病愈,阳复太过的热证。分别对应的条文举例:“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4 预后

病至“厥阴病阶段”,太阴、少阴均已受伤,气血阴阳已受损,疾病有阴阳离绝的死证,也有因肝阳抗邪有力向愈之机。厥阴病篇大量篇幅都在阐述寒热、阴阳的较量,阴体现在“厥”,阳体现在“热”,“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其后必便脓血”。有时阴也体现在“下利”,“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下利,有微热而渴者,脉弱者,今自愈”等等。

总之,笔者认为,从疾病的发展过程来看,厥阴病是疾病进展的终末阶段。疾病有在三阳经治疗得当治愈的,也有太阴、少阴经抗邪无力,邪传厥阴经的,病邪深陷厥阴经,不仅有本经受邪的症状,也有他经病症未罢的表现,有气血阴阳俱受损的症状,如下利、呕吐、哕等,还有肝阳来复的证候,存在或寒、或热、或寒热错杂的表现。手足厥逆最能概括本阶段的病理过程。对于传经的厥阴病应称为“厥阴病阶段”。对于预后有阴阳离绝之势,也有因肝“用阳”猛烈之特点所出现的向愈之机,和阳复太过的热象。取决于脾肾的受损情况。

参考文献:

[1]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16.

[2]胡希恕.胡希恕伤寒论讲座[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179-181.

[3]李玉昌,扈有芹,李鹏涛.国医大师李士懋论肝阳虚[J].环球中医药,2016,12(9):1509-1512.

[4]陆渊雷.伤寒论今释[M].上海:上海钱千顷堂书局,1955:257-258.

[5]钱超尘.伤寒论文献通考[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3:142-143.

(收稿日期:202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