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全利,李 香
(广西师范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各种社会功能性要素发挥其作用,并形成不同的情景,个人在这些情境中慢慢找到自己的角色。青少年时期是个体社会化过程的最重要阶段,其个体的社会化过程是其逐渐形成社会规范、行为模式并最终进行自我角色定位的过程。在这些情境中,家庭、学校、朋辈群体、邻居、社区及社会都扮演着各自的角色,青少年个人在这些角色中逐渐适应,逐渐成长。青少年时期是个体社会化过程形塑的黄金期,不但关乎青少年自身良好的人格塑造和行为模式培养,还关乎国家的未来与社会稳定,专业化的良性指导对于青少年社会化的顺利转型至关重要。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工作在我国也得到了较快发展,社会工作在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政府部门越来越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社会工作机构通过政府购买社工服务项目为困境青少年群体提供一系列的服务和关爱,用专业服务帮助他们摆脱困境,增强社会功能,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然而,一些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因家庭功能缺失、亲子关系疏离、隔代教养等原因,在社会化过程中易陷入心理、生活、学业等方面困境,这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亦会影响社会的良性运行。不论国内还是国外,社会化和身份认同一直是考核青少年幸福感的重要指标(1)Mingjun Xie,Jillianne Fowle,Pak See Ip,et al.“Profiles of Ethnic-Racial Identity,Socialization,and Model Minority Experiences:Associations with Well-Being Among Asian American Adolescents”,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Vol.50,No.2,2021,pp.1173-1188.。作为社会传承机制的青年社会化与作为社会更新机制的社会青年化一起构成了社会学元理论视域下青年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命题(2)张华:《社会学元理论视域下青年社会学建构的突破与创新——读沈杰〈青年世界的社会学洞见〉的几点启示》,《青年学报》2020年第3期。。社会支持是人们从社会关系网络中所得到的、来自他人的各种帮助,是个人能够获得各种资源的社会关系,如信息、物质等工具性或情感性的帮助(3)秦俭:《农村独居老人养老困境及其化解之道——以社会支持网络理论为分析视角》,《湖南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所以,社会工作介入帮助青少年改善社会化困境就显得极其必要。关注青少年社会化困境问题,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以社会支持网络理论为指导,整合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力量帮助青少年化解社会化困境,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社会化的人类”早期就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的社会化”为逻辑起点,并以“观念的社会化”为时代的价值诉求,揭示“社会化的人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追求目标(4)谭培文:《马克思的社会化的人类与当代哲学问题的建构》,《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社会化是社会学的一个概念,是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5)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83页。。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青少年时期是个体社会化的关键阶段,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其他社会化阶段的奠基石。
人格社会化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关于青少年人格社会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青少年人格社会化的概念、特征表现方面。人格社会化在个体社会化中完成,使个人从一个自然人变成社会人,个人在其成长过程当中,社会对其进行教化与训练,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获得进行正常社会生活所必须的模式,最终得到家庭和社会的认可、接纳(6)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7页。。青少年社会化理论中的角色扮演失败和道德价值下降是青少年社会化困境的重要表现形式,且当前的网络短视频传播对其影响严重(7)胡治丞:《网络短视频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探讨》,《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0年第4期。。如果从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来看,青少年人格社会化的特征主要通过再现行为、反应调整、适应控制以及生活技能和社会行为规范的良性程度为标志,而个体的体育运动则有利于其社会化价值形成(8)曹京华、朱寒笑:《体育运动促进青少年社会化的价值、机制及影响》,《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20年第4期。。陈志认为青少年社会化有几个特点:一是青少年的价值观还没有形成,没有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二是青少年的个性和心理还没有成熟,独立性、自主性差,易受不良因素影响;三是青少年的角色扮演还处于学习过程,需要有模仿和参照的对象(9)陈志:《网络与当代青少年社会化的困境》,《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国外学者从文化方面研究社会化,认为人的社会化是文化传递与变迁的过程,是人类文化不断进行革新,个人学习文化、内化文化的过程(10)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16、401页。。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对人的社会化的理解是个人接受文化、传承文化,对文化进行再造的过程。青少年文化社会化是青少年对一种文化进行学习,对这种文化群体产生归属感的过程(11)Adriana J.Umaa-Taylor,Mark A.Fine,“Examining ethnic identity among Mexican-origin Adolescents Living in the United States”,Hispanic Journal of Behavioral Sciences,Vol.26,No.1,2004,pp.36-59.。困境家庭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有来自家庭、同辈群体、政府和社会不同方面的影响,其亲社会行为和认知能力的形塑还是不同文化形塑的结果(12)杜本峰、耿蕊:《困境家庭儿童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作用与边际效应分析》,《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20年第11期。。缺乏优良家风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没有得到优良文化的熏陶,容易产生不良行为,导致其文化社会化出现困境。文化社会化的研究以社会化理论为基础,关于文化社会化的研究,大多学者主要对少数民族进行探讨,认为文化社会化是父母向后辈传递民族文化,后辈通过学习本民族文化,使得他们自己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13)Hughes D.,Rodriguez J.,Smith E.P,,et al.“Parents’ethnic-racial socialization practices:A review of research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study”,Developmental Psychology,Vol.42,No.5,2006,pp. 747-770.。随着研究内容的拓展,一些学者对家庭以外的文化社会化,如学校文化社会化、同伴文化社会化进行研究并取得一些成果(14)Adriana Aldana,Christy M. Byrd.“School Ethnic-Racial Socialization:Learning About Race and Ethnicity Among African American Students”,The Urban Review,Vol.47,No.3,2015,pp.563-576.。青少年社会化也是一个情感理念和行为表达的过程,当代背景下“饭圈文化”呈现出来的青少年精神症候和社会症候,需要协调、融合和共振的多元举措应对青少年群体的价值认同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15)周宣辰:《协调、融合、共振:当代青少年“饭圈文化”的反思与引导》,《新疆社会科学》2020年第5期。。
青少年社会化的引导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化的控制过程。美国社会学家罗斯首次提出了社会控制这一概念(16)[美]E.A.罗斯:《社会控制》,秦志勇、毛永政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第3页。。社会控制从广义上指对全部社会行为的控制;从狭义上指对越轨行为的管制(17)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16、401页。。学者吉布斯对社会控制的理解不同,他认为社会控制是处于社会中的施事方以一定的媒介对受事方进行操纵的过程,这种操纵是有意识的或是无意识的(18)吴康宁:《课程社会学研究》,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5页。。从干预模式来看,尤其是青少年抗逆过程中的生存和保护模式不当会影响其自我能力的发展,不论是情感隔离还是行为冲动抑或亲密关系缺失都会造成其抗逆力,因此需要从环境和个体层面创造成功机会并重塑自信(19)同雪莉:《高危青少年抗逆力模式干预研究——基于西北困境儿童的质性分析》,《社会科学研究》2020年第5期。。青少年社会化是青少年通过学习知识,将社会规范和价值进行内化,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的过程,如果青少年在其社会化过程中出现困境,那他就可能会出现越轨行为,因此需要社会控制来维护社会成员的利益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从社会工作干预的两条实践逻辑来看,本土化和引进的其他文化情境干预模式都具有成效性。社会工作干预实践已经具备了跨文化适应性(20)吴帆、[美]马克·弗雷泽:《社会工作干预的跨文化适应:“让我们做朋友”的中国实践》,《社会建设》2020年第6期。。国外早期关于困境儿童的干预研究不仅能帮助政府应对困境儿童问题,而且在青少年社会化层面也更能彰显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更好促进学校和社会针对儿童的生态干预系统建设(21)钱雨、何梦瑶:《美国早期干预研究的启示:支持处境不利儿童》,《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目前,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社会化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青少年的社会化困境干预实践中,农村青少年社会工作在整体式的社区营造以及针对学校—社区—家庭的服务方面具有内恰性的功能(22)耿羽、雷望红:《农村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实践困境及嵌入路径——基于广东M村调研》,《中国青年研究》2019年第9期。。从困境青少年的成长经历和环境来看,社会化过程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多层次主体的互动过程。所以,关于青少年保护的社会政策及实践也不可能脱离家庭和社会的参与(23)徐丽敏、徐永祥、梁毓熙:《需求与结构:现代家庭视角下困境儿童保护的政策研究——基于天津市第二批全国儿童社会保护试点区的案例分析》,《学海》2019年第5期。。关盛梅从生态系统理论视角研究青少年社会化,提出以社区为平台,重整青少年的生态系统,帮助青少年恢复生态系统的平衡,并从政府、学校、社区三个方面提出完善青少年社会化的对策建议(24)关盛梅:《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青少年社会化与社区服务》,《当代青年研究》2009年第10期。。
国内外学者对社会化的研究大多是从理论层面进行阐述,实践性研究较少,社会工作介入对社会化的研究更显不足。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兴起较晚,在关于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社会化困境研究中,国内学者以个案工作法介入青少年社会化困境的研究很少,能从现有的实践中概括出来的实务经验也极其有限,何种方法能使社会工作较好解决青少年社会化困境仍有待探索。个案工作是个别化的社会工作方法,以一对一的方式为个人或家庭提供服务,个案工作方法更能深入到服务对象内心层次的问题,了解服务对象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困境及形成机制,从而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服务目标,帮助服务对象解决困境问题。本文以青少年L为研究对象,用个案工作法对其社会化困境进行介入,以期为今后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社会化困境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
服务对象L小军(化名),16岁,5岁时父母离异,母亲不知去向,彼此无来往。小军跟父亲和奶奶一起生活,奶奶主要靠低保维持生活。父亲长期在外省打工,小军在父母缺位下度过了童年。小军父亲现已回当地工作,但工作不稳定。小军性格偏内向,寡言少语;学习成绩差,偏科严重。社工所在服务机构承接了政府购买的青少年保护项目,发掘社区困境青少年并对其提供帮助。入户调查发现,小军社会化存在困境,因而对其进行介入。
通过社工介入,发现案主的社会化困境有如下表征(见表1)。
表1 案主社会化困境的表征
2.学业困境 案主对待学业散漫。长期在隔代亲属照料下生活,监护人由于文化程度和身体状况原因,对小军的学习未能给予辅助。监护人与学校老师在沟通上存在障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能很好地融合。“上课有时会走神,学习积极性不高,英语偏科,在班上老是考倒数。”(小军班主任)“老师说他在班上成绩落后,偏科厉害,要多监督他学习,他爸在外面工作,我没有文化,也帮不上忙哎!” (小军奶奶)3.心理情绪困境 从小双亲离异,在隔代监护下成长,小军身心未得到良好的呵护。缺乏家庭和朋友支持,遇到烦恼时内心情感无处释放,长期的情绪积压造成其内向沉闷的性格。观察到小军多数时候显得落寞,笑容极少,少有同龄人的活跃。4.社会交往困境 小军性格内向,寡言少语,闲时喜欢独自玩游戏,不愿意参加团体活动,朋友很少。小军在人际交往中的困境与其生活环境、长期缺乏父母的引导和交流、自身性格有关。“小军话少不合群,平时都是宅在家里打游戏,我也劝他少玩游戏,多出去外面走走玩玩,说了也不听我的。”(小军奶奶)
造成青少年社会化困境的原因呈现出不同的层次和结构,家庭结构功能缺失、学校人格形塑缺陷、社区融入程度不足、政府保障机制匮乏等是主要方面(见表2)。其中,家庭结构中母亲对青少年社会化困境和生活焦虑问题具有明显的作用(25)Allegra S.Anderson,Kelly H.Watson,Michelle M.Reising,et al,“Relations Between Maternal Coping Socialization,Adolescents’Coping,and Symptoms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2021,pp.1-13.,学校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学校环境中的同辈群体对其学业表现和心理健康影响明显(26)吴愈晓、张帆:《“近朱者赤”的健康代价:同辈影响与青少年的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2020年第7期。。通过社工介入的形式深入了解案主自身社会化困境的形成机制,家庭、学校、社区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表2 案主社会化困境的形成机制
4.政府保障机制匮乏 案主属于离异单亲家庭青少年,所生活的社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家庭生活水平低。政府部门提供的支持网络不健全,对该类家庭的关爱仅限于提供一定的经济帮扶,满足其生存需要,精神层面的支持较少,保障机制匮乏。在政府政策实践中关于“青年首先发展”理念的地方性吸纳会影响政府“政策工具箱”的选择范围,青少年规划的社会化导向相当重要①。政府部门对案主提供权益保障的服务项目单一,专业化水准较低。
通过访谈和观察了解到青少年L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生活困境、心理情绪困境、学业困境及社会交往困境,严重影响其健康成长,且案主有改善与化解社会化困境的需求。据此,工作者与案主L共同制定了工作目标(见表3)。
表3 青少年社会化困境个案介入的目标体系
1.接案与建立信任关系。社会工作者在社区工作人员带领下来到案主家中,向其奶奶做了自我介绍及机构项目等,了解了小军的基本情况。第一次面谈内容节选如下:
社工:小军,你好,我是李社工。小军,你平时喜欢做些什么呀?
案主:在家玩游戏。
社工:现在是和奶奶住在一起,感觉怎么样呢?
案主:奶奶经常出去耍,白天基本不在家。
社工:那平时有常和爸爸联系吗?
案主:他很少回来。
社工:嗯,或许是工作太忙了,那你平时会打电话给爸爸吗?
案主:以前会打,每次打给他都是成绩差、不争气之类的,我不想听。
社工:以前我爸爸也总是拿我和别人比,我也觉得很烦,但长大后才知道其实他们都是为了我好,他们都是很爱我的。
社工:小军,在学习上有遇到什么困难吗?
案主:我在班上常考倒数,好几科都不及格,我最讨厌英语,老师不管我们这些差生。
社工:没事,慢慢来,我相信只要肯付出,成绩是会上来的……
初次与小军接触,目的是让小军接纳社工,取得其信任并建立良好关系。会谈发现,小军日常生活贫乏,性格内向,对生活和学习缺乏明确的目标;父亲常批评案主,很少给予其鼓励,亲子关系疏离,需改善亲子关系;案主有改变学习现状的想法,内心有负面情绪堆积,需为其进行心理疏导。
2.心理疏导与心理支持服务。通过邀请机构督导H为案主定期做心理辅导,清理其内心沉积的负面情绪;鼓励其参加社区活动,转移不良情绪,学习情绪处理技巧;邀请小军参加“暑期安全知识教育”“我的人生我做主”及“遇见更好的自己”等小组活动。通过参加小组活动,案主掌握了一些安全知识;更加了解和认识自我,拓展了人际关系网络,建立了对学习和生活的信心。
3.卫生习惯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形塑。案主居住环境较差,大多是自己照顾生活起居,作息不规律,衣服油腻有异味。面谈内容节选如下:
社工:小军,我们是不是可以把房间收拾得更加整洁?这样对我们的身体也好。
案主:我不会收拾。
社工:没事,我可以教你。你现在是大孩子了,要学会照顾自己了。你可以和姐姐一起制定一个计划表?多久洗一次澡、换洗衣服、做卫生……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制定一个作息时间表,让自己作息更有规律。
案主:嗯,我试试看。
社工:好!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完成的。
社工:奶奶,你有注意到小军衣服有些不太干净吗?
奶奶:年纪大了,也没怎么经常换洗衣服。
社工:奶奶,小军现在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应告诉他要勤洗澡、换衣服,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果因为卫生没做好生病了就不好了。
奶奶:晓得了,我会提醒他按时洗漱换衣服……
社工通过引导小军意识到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好处,教导其一些卫生知识,与其一起制定卫生计划表和作息时间表,通过案主奶奶协助对其进行监督,小军表示愿意尝试。小军平日里可换的衣服少,社工通过链接社会资源为案主捐赠衣物物资。
4.联系案主父亲,改善亲子关系。社工的服务内容包括:一是社工联系案主父亲,向其介绍了身份和目的,小军父亲表示支持和配合。通过与其父亲沟通,希望他能多关心小军、常回家陪伴小军,让小军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二是邀请小军父亲参加机构关于教育孩子、改善亲子关系的活动,传授小军父亲亲子沟通方法,改变以往的教育模式,尽量多给予鼓励、支持和肯定,增进案主改变的积极性。三是邀请小军及其父亲参加社区亲子活动,改善双方关系。通过参加亲子活动,希望父亲能给予小军更多的陪伴和关爱,了解小军内心的真实想法;希望小军能够理解父亲工作的辛劳,学会感恩父母。在亲子活动中,小军及父亲前期交流很少,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也不够积极,后期父子之间能够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活动任务,父子之间的话也变多了。通过参与一系列亲子活动,不仅打破了父子之间的隔阂,也增进了亲子关系。
5.重塑学习自信心,提升学习成绩。社工的服务内容包括:一是引导案主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共同分析成绩差的原因。协助小军制定学习计划,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链接志愿者为其提供学业辅导,重塑对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二是联系学校老师,让老师及学校了解小军的情况,希望老师多关心和帮助案主,适当给予小军肯定和鼓励,引导同学多关心小军,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学习环境。
6.培训社交。通过社交培训,让案主明白社交的重要性,鼓励小军主动与他人交流,融入朋辈群体,建立自己的朋友圈,获得情感支持。邀请案主做志愿者,发掘其潜在优势,让小军觉得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小军协助社工开展活动,小军很愿意做志愿者,有吃苦耐劳的品质。社工对其积极表现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强化其优势和改变的积极性。
社会工作者在提供个案服务后需要运用正式、系统的评估方法与程序来证明社会工作者在介入之后所取得的进步(27)库少雄:《社会工作评估——单样本设计》,《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评估是个案工作服务中的重要环节,是对个案实务过程的总结,评估包括过程评估和效果评估。
1.过程评估。在服务过程中,对每一阶段目标的实现、案主困境的改善程度等进行评估,了解案主在每一期服务后的情况、服务过程中的问题,不断改善服务质量,促进目标的实现。(1)接案阶段。会谈开始时案主话很少,比较被动,社工从其爱好入手,寻找共同话题,消除双方的陌生感,取得其接纳和信任。(2)心理疏导阶段。案主内心有负面情绪,通过提供心理辅导,给予其支持、温暖、鼓励,让其打开心扉,释放情绪。(3)健康生活方式的形塑阶段。社工运用自我披露、建议、鼓励支持、指导、示范等技巧,让案主明白树立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协助制定卫生作息计划表并鼓励其坚持。(4)亲子关系提升阶段。通过邀请案主及父亲参与亲子活动,搭建亲子沟通的平台,增进亲子关系。(5)学习自信心的重塑阶段。小军英语基础不好,曾想放弃,通过链接志愿者、联系学校老师为案主提供多方支持,在社工的鼓励下坚持了下来,慢慢有了起色。(6)培训社交技巧阶段。邀请案主做志愿者,培训基本沟通技巧,鼓励小军主动交朋友,主动与他人交流。
2.效果评估。从案主自身、奶奶、父亲及老师等多方面对其社会化困境的服务效果进行评估。经过社会工作者的介入,案主现在会坚持制定计划表;也有两三个可以聊得来的同伴;开学后还竞选班干部,参加集体活动,对学习和生活也有了目标。案主奶奶认为,小军比以前懂事了,会主动洗衣服,做一些家务活,平时会和伙伴出去耍,也会和自己分享遇到的事情。案主父亲有空会回家陪儿子,觉得儿子长大了,会关心自己的工作和身体。学校老师认为,案主成绩暂时还没上去,但作业能够按时完成,有时会主动问问题。案主同伴则认为,案主穿着比以前干净了,会主动和同伴说话,大家也愿意和他做朋友。通过多方评估,可看出案主在生活、学业、心理、社交等方面有了积极的改变,社会化困境得到改善和化解。
案例研究的目标并非从个案到个案问题的解决,通过案例研究去解释知识、理解知识和规范知识的目标过程也是系统展现研究命题因果机制的过程(28)张静:《案例分析的目标:从故事到知识》,《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第8期。。社会工作介入干预性质的案例研究在经历本土化的发展之后,已经形成了超越纯粹“个体—社会”的二元分析视角,而实践性作为社会工作的核心特质和生命力,存在个体治疗、人际改善和社会倡导三种类型(29)文军、高艺多:《关系重构:社会工作实务取向的分歧根源及其超越》,《社会科学研究》2016年第5期。。在反身性实践的社会工作实务理论建构中,以个案的问题为本还是发展社工实践的优势视角,以专业的技术治疗还是社会干预的形式进行都要进行反身实践性的思索(30)郭伟和:《迈向反身性实践的社会工作实务理论——当前社会工作理论界的若干争论及其超越》,《学海》2018年第1期。。通过对个案L的深入介入与干预,虽然实现了案主在社会化困境中的个体康复、人际关系的修复以及社会支持网络的重构,但对于社会介入干预的长期目标及研究的知识建构与规范还有待进行普遍性的演绎归纳。
对L的个案研究证实了社会工作在应对青少年社会化困境中具有的优势与功能。但从长期来看,青少年社会化的首要场所是在家庭中进行,家庭对青少年社会化发展至关重要,是其他社会化机构不能替代的,因此要重视家庭在青少年社会化中的作用。青少年社会化困境的背景与其家庭结构、家庭氛围、教育模式等密切相关。家庭治疗作为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的常用模式,不同家庭结构框架下的家庭“亲情关系重塑”对于家庭系统稳固、亲情互动及情感培育具有积极作用(31)彭彦琳:《重组家庭亲子关系问题的家庭治疗研究——以江西省吉安市H家庭为例》,江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0年。。通过L的社工介入研究发现,不论父母还是爷爷奶奶,家庭成员都需要对孩子提供全面关爱,注重提供精神关怀,改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建立良好健康的沟通方式,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其内心世界,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能够及时发现并提供疏导,形成健康的亲子关系。所以,家庭氛围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父母应创造一种良好的家庭氛围,倡导民主型教育方式,以平等的方式对待青少年,更好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学校是除家庭以外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域,也是道德教育的关键场所。L的社工介入干预实践证明,学校老师、同学等主体形成的“包容性”校园环境对于青少年社会化困境的应对有显著的积极作用。德育具有复归人性的责任,基于复归人性的关怀,提倡在教育世界中将“人性关怀”作为教育的另一种选择(32)姜海滨:《人性向度的复归:“关怀”是高校德育工作新路向》,《中国青年研究》2020年第11期。。学校环境与学生的成长密切相关,影响青少年人格的塑造及行为习惯的养成,因而要优化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校园风气。学校在重视提高学生成绩的同时,也应侧重学生道德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积极开展各类道德实践活动,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青少年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以学生为中心,整合家庭、学校及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向学生开展一些青葱课堂、安全知识教育课堂和讲座,关注学生各方面的成长与发展。师生之间应建立一种尊重、平等、和谐的关系,给予学生真诚的关爱,增进师生双方的良性互动。
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治理的嵌入式实践模式说明,社区社会工作能发挥社区政党的引领作用并整合社区的党社关系,实现社区内部的多主体资源融合(33)徐选国、黄景莲:《从政社关系到党社关系: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治理的情景变迁与理论转向》,《社会科学》2020年第3期。。从对L的社工介入实践来看,不论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社会化困境的形成机制还是社会化困境的应对机制,社区作为青少年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场所,对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社区重在整合各方面资源,帮助青少年能够积极地融入社区生活,并促进青少年在社区中的能力发展。通过开展社区活动改善社区环境,鼓励社区内青少年参与活动,增进社区融入,培养邻里互助风气,营造和睦的社区氛围。社区服务组织可通过开展一系列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根据自身的个性、需求、兴趣爱好参与不同的活动,在参与社区活动过程中学习和扮演一定的角色,培养和完善社会角色,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促进自我的全面发展。社区党组织还可以在社区内定期开展青少年自强教育、心理健康及安全教育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青少年及其家长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创造青少年和家长与其他孩子交流的平台,促进双方沟通交流,增强社区融合功能,帮助青少年更好地社会化。
社会工作对青少年社会化困境的介入干预必须要建立在合法性与合理性的双重权威上,“政策关怀”的社会工作介入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出台与执行。自《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实施以来,以政府政策供给流为核心的青少年保护政策统筹层次得以提升,但青年健康服务的政策标准、理念传播及资源动员层面尚存不足(34)赵霞、孙宏艳、张旭东、邓希泉:《〈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实施以来我国青年健康政策与工作进展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20年第12期。。通过对L的社会化困境的社工介入研究发现,政府的政策保障和制度体系对于宏观的青少年社会化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政府应保障青少年基本权益,加大对青少年的关爱和照顾,给予青少年足够的重视和帮助,为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化环境,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加大力度,提倡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引领,对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文化传播方式和信息内容等进行有效地控制,形成有利于青少年社会化的社会文化环境。另一方面,积极推进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为处于困境的青少年提供服务,帮助解决困境问题,让青少年更好地学习、生活,更好地实现社会化。
以个案工作法对青少年社会化困境进行介入,对于帮助青少年改善和化解生活、学业、心理情绪及社交等方面的困境具有普遍适用性,能够彰显社会工作个案研究的实践价值,进一步丰富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和实务内容,对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的开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