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大学,云南 昆明 650000)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其中茶文化是我国非遗体系中重要的文化标志。茶叶对于中国现在的大多数家庭都属于生活必需品,它背后所承载的茶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一个特殊的支脉,更有一部分人将其作为自身赖以生存的资本。但就目前市场情况而言,茶叶自身所带“流量”并不理想,在中国人眼中也更倾向于是一个默默无声的符号,更有一部分人将其束之高阁。尽管现在已经有很多人看到了茶叶背后的巨大财富,但仅有少数能够以正确有效的方式开发其背后价值,因此,如何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合理地对茶文化所代表的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是我们现今需要多方面探讨的一个问题。
我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上千年历史,茶品种十分丰富。我国的自然资源极其丰富,能够给茶树生长提供优良的环境和土壤。自古以来,各地出产的茶叶就能让人们趋之若鹜,甚至是有价无市。中国人对于茶叶的情感深厚,将其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喜好或必需品。从古自今,从各地传统茶文化源头地区,至遍布中国的茶叶消费者,都对中国传统茶文化怀有敬重与爱护之情,积极响应国家相关文化保护政策,在文化传播上也是尽其所能,甚至可以说是从本能上为中国传统茶文化遗产保护献出自己的力量。
1.1.1 正面影响。市场经济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较短,但总体来说发展迅速,目前茶叶的产出只是其一,后续的一整条产业链早已初具规模。中国不少地区将茶叶作为当地的特色产品,利用茶叶的独特价值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增长,促进人民整体生活水平提高。例如,采茶、制茶等活动可以成为游客参观体验的项目之一,在不损害茶叶本身的情况下,带来的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同时来往的游客也可以带动当地茶叶在其他地区的传播与销售。茶叶销售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有其流通渠道,且不仅是国内市场,国外的销售量也逐渐增长,说明中国茶叶已经吸引了相当一部分海外市场。中国的茶叶品种之丰富,受众之广,说明仅在国内茶叶就具有规模庞大的市场,商家可以根据自身出售茶叶的种类和特点选择部分群体进行营销,消费者同样可以根据自身喜好选择不同地区产出的茶叶。从另一角度来看,对茶文化的合理运用也可以充分带动人们对茶文化遗产的保护,二者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
1.1.2 负面影响。尽管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茶叶没有退出中国人的视野,并且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一席。但中国人的日常生产生活方式较之从前有了极其明显的转变,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的系统性的茶文化造成了冲击,致使多数中国人对于茶文化仅停留在附庸风雅的层面,并没有深入了解其中内涵。国家的各项申遗保护政策虽已有了一定成果,但在除了一些地区的少部分人群以外,并没有多少人能够清楚认识到茶文化自身的价值所在。
目前我国茶叶的品牌有长期墨守成规的趋势,在市场进一步扩大的今天,自身未能从往日的繁盛中激发出新的活力,同时又有大批参差不齐的商品涌入市场,造成良莠不齐的局面,给原本的茶叶市场造成冲击。更有部分地区由于与外界的联通较少,使得其优良的传统茶文化无法进入人们的视野内,仅在范围内进行传播,茶农收益相对较少,也是另一种性质的资源浪费。与之相反的是,市场上甚至存在一些品牌借用茶文化制造噱头,欺骗对传统茶文化知之甚少的消费者,变相扭曲人们眼中的传统茶文化形象。
中国人喜茶好茶的传统具有上千年历史,在长久的发展时期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性的茶文化。但从近代开始,这套茶文化系统由于时代的不同,在不同时期有了一定程度的褪色或遗失,到现在,仅有少数人对茶文化有深入认知,多数人仅停留在附庸风雅的层面,而若不细心挖掘,大多数喜茶好茶之人对茶文化的了解也总是零散片面的。此外,年轻人接受教育的同时,更倾向于往现阶段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上发展,而在如茶文化这样的传统文化上,却较少给予关注,也就导致当前有纯熟采茶、制茶手艺的人群普遍年龄较大,并且很少有人会主动学习相关技艺,对于传统茶文化是极其不利的。
茶叶生产包括种茶、采茶、制茶等一系列环节,各个环节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最终茶叶的质量。而现阶段我国茶叶生产大多数仍停留在人工生产的阶段,不仅是因为其技艺难度较高,需要长年训练,还与当前我国机械化水平直接相关。茶叶生产的各个环节对手艺的要求都较高,难以做到机械化生产。而部分加工工厂出产的茶叶等级都不太高,质量也比不上手工炒制的茶叶。因此,茶叶生产的人力投入较大,如采茶就需要大量采茶工人人工采摘,工作量也较大,而薪酬也却不高,这就导致愿意从事采茶工作的人越来越少,而相关的采茶艺术,如采茶戏、制茶技艺等,也仅有较少的人会去参与学习,茶文化遗产传承整体呈递减趋势,对茶文化遗产是极其不利的。
当今社会节奏加快,而茶文化相对来说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耐心,与社会节奏趋势相反。也就是说,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并不会特意花费时间在饮茶上,尤其是年轻群体,而中老年人相较来说对茶文化更为关注,就是多数年轻学者对茶文化也不会在非必要情况下进行深入研究。针对茶文化发展的衰弱状况,也有一些人在迎合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将传统茶叶与其他种类进行创新性融合,目前更为流行的奶茶则占了较大比重。但长远来看,奶茶等新型饮品正是对茶文化的变相消费。大部分商家制作奶茶所使用的茶叶并不特别讲究品种和质量,这样的茶叶加入受众颇广的奶茶中,则会淡化茶叶独特的风味,而蕴藏在茶叶背后的茶文化反倒更加无人问津。当然,我国也存在一些较为成功的创新性茶文化产业,例如在一些茶园区域,人们也将茶文化与旅游项目相融合,吸引游客进入体验学习,不仅其经济效益增加,也可以借助游客的口碑将当地茶文化传播发扬出去。
地方对茶文化的传播力度欠缺,使得茶文化的保护从根源上就稍显贫弱。人们对此的观念意识不加强,就更难起到自主保护的作用。另外,茶叶销售市场上鱼龙混杂,各种电商平台的产品也良莠不齐,一般消费者若对茶叶了解甚少,则难以在众多商品中挑选符合自身预期的商品。一方面是消费者的心理预期未能达到,对茶文化产生负面印象,另一方面也可能间接助长茶叶以次充好的风气,对于整个茶叶产业链都可能带来不利影响。归根结度在于当前人们对茶叶的了解普遍不多,多数难以从中辨别好坏。更有传统茶文化背后更深层次的内涵及人文精神,在当下社会已经流传不多。
对于茶文化遗产保护的薄弱点,地方或企业可以从人才培养出发,塑造更多深入了解茶文化的管理人才。一方面从保护入手,帮助制定完善的茶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推动茶文化遗产广范围传播,有目的地加大宣传力度,吸引社会对包括茶文化在内的众多文化遗产的关注。另一方面则是针对目前市场上的一些混乱现象进行改进,大力推广正规茶文化遗产的同时,打击以茶文化遗产做噱头、名不副实的产品在市场上的流通。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创新思维,将传统茶文化与现代潮流结合,在尊重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将其带入更多人的视野,真正实现保护与利用并行。
我国茶类品种众多,饮茶文化历史悠久,在发展现有茶叶文化的同时,可以鼓励开发新的具有一定价值的茶叶,将其纳入茶文化遗产范围内进行保护。其一是丰富了茶文化系统,呼吁社会各界关注茶文化遗产,有利于对我国茶文化遗产的保护。其二是可以带动茶叶产出地区经济效益增长,反过来依然可以促进人们对茶叶的珍视,并在有相当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扩大茶叶生产,进而扩大市场规模,带动整个茶叶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对于整个茶文化保护项目和开发事业都需要在合理范围内进行。在信息爆炸的当下,一件事物的时效性和新鲜度总是短暂的,要保证人们在对文化遗产保护这件事上做到长久关注和行动,并使得人们对茶文化遗产的了解更加深入,不管是对于茶文化遗产自身还是整个社会都是有益的。但同时,茶叶毕竟是属于自然资源,不管是过度采摘,还是在茶叶种植地区过度种植,都会对当地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伤害,对茶叶自身生长与品质也具有不利影响。因此,也必须严格以科学的方式进行种植和采摘。
结语
茶叶既是自然资源,也是文化产品。我国悠久的茶叶文化不是简单单一的,而是庞大且系统的。而茶文化遗产所承载的,也并非只有陈旧、沉甸甸的历史,也有数千年下来中国人优良的品性与精神。在对茶文化遗产的保护上,我们应不遗余力,利用也或许只是另一种保护的方式,但二者却有着相互促进的效果,毕竟茶叶也是一种流通商品。从这个角度来说,不管是对茶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还是利用,都需要在合理范围内,运用科学且的方法。综合来看,保护与利用并行,保护即是利用,利用才得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