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国洲 樊宝敏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 北京 100091)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中共十九大报告的重要内容。林业遗产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催生出的森林文化精品,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也是大自然和前人留下的宝贵遗产、绿色文物和活化石[1-2]。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启动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GIAHS)保护项目[3]。2012年,中国农业部发出 《农业部关于开展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的通知》,启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4]。截至2019年底,中国已分5批认定了11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5],并于2020年12月启动第6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认定工作[6]。2018年政协第十二届福建省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期间,民盟福建省委员会提交的 《加强新时代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利用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被确定为2020年省政协重点提案[7]。福建省自然资源厅和林业局分别作出答复,表示将继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利用工作。2021年7月16—31日,福州举办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福建省自然资源厅作为主要成员单位参与了大会的筹备工作。林业遗产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实践中保护、培育、利用和研究森林资源及其产品形成的,具有重要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价值的自然森林遗存和森林文化现象。福建山区面积大,植物种类繁多,林业遗产丰富多样,但对遗产的挖掘和认定工作尚未全面展开。在此背景下,对林业遗产数量、质量等情况进行调查,对遗产进行保护与开发,不仅是延续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林业资源、传承和弘扬林业文化、拓展现代林业功能的需要[8],而且对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福建是全国森林覆盖率最高的省域,连续41年全国排名第 1,2018年森林覆盖率为66.80%。其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位于东经115°50′—120°40′、 北纬 23°33′—28°20′; 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境内河流众多,河网密度大,素有 “八山一水一分田”[9]和 “东南山国”[10]之称。福建靠近北回归线,气候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主要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由于地形、河流、海洋、纬度位置等因素,省内气候差异显著,但整体温和湿润、雨量充沛,适合森林生长,珍贵野生动植物和林产品资源极为丰富。丰富的森林资源与林业生产实践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森林文化,也因此保存了丰富多样的林业遗产。
首先,通过查阅 《福建森林》 《中国树木奇观》 《“中国最美古树” 遴选结果》[10-13]等文献,收集到福建省林业遗产数据。其次,于2019年3月和2020年9月先后2次到福建省武夷山市、建瓯市、福州市、莆田市、漳州市等地进行实地调研,对林业部门负责人和工作人员、林业一般从业人员、产业经营者、工匠艺人等进行深入访谈,详细了解林业遗产的现存状况、历史人文、价值特点、保护措施、规划设想等。
综合文献资料与调研成果,选出福建省有代表性的林业遗产42处 (表1),涉及银杏、榕树、长叶榧、马尾松、水松、杉木、铁杉、油杉、樟树、观光木、南紫薇、闽楠、檫木、格式栲等树种,这与古籍记载的森林资源历史状况相符合。明代范嵩所修 《建宁府志·物产》载:“建安、瓯宁木有杉、松、柏、杨、柳、樟、枫、槐、楠、桧、柏等,竹有毛竹、黄竹、江南竹、钩丝麻竹、方竹、苦竹、紫竹、面竹、锦竹等。其中,以杉、松、毛竹为最。”[14]
表1 福建省林业遗产代表性实例
从广义上讲,林业遗产是指在长期的林业生产活动中,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有较高价值的各种林业传统体系[15-16]。福建省林业遗产主要有林业生态遗产、林业生产遗产、林业生活遗产、林业记忆遗产4个大类,包括天然林遗产、人工防护林遗产、用材林遗产、经济林遗产、林业设施遗产、花木遗产、园林遗产、林业技术遗产8个亚类 (表2)。
表2 福建省林业遗产类型
林业遗产与其他文化遗产具有共同的特征,即历史悠久。在福建地区上千年的发展史中,林业是最主要的生产方式之一,是区域发展的见证,因此林业遗产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福建许多林业遗产集名木、名人、名园于一身,无论后来历史如何变迁,它们一直传承下来,非常难得。如位于尤溪县朱子文化园内的2株沈郎樟,相传为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幼时所种[11],距今已有880多年的历史。其树龄和粗壮度全国少见,且蕴含大量风水、风景、名人、历史等文化元素。“沈郎樟”的名字来源于朱熹的乳名——沈郎,而其乳名又来自尤溪的古称——沈溪。曾有清人在此留诗赞美沈郎樟[17]云:“毓秀钟灵紫气来,香樟儒圣亲手载。身价能留千古树,底须可作栋梁材。”如今,朱熹手种的沈郎樟已成为尤溪的风水之树,也是尤溪的一张文化名片[18]。
林业遗产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19]。福建是传统的林业大省,林业发展历史悠久,保存了相当多的天然林遗产、人工防护林遗产等林业生态遗产,不但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科研、教育、旅游等文化价值。同时,福建还有数量较多的经济林、用材林遗产,其产出的林果、竹木制品等各种林产品具有突出的经济价值。此外,还有一部分林业遗产,如林业设施遗产、花木遗产、园林遗产、林业技术遗产等,是历代林业生产知识和实践经验的集合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包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科技发明创造以及人们至今仍在使用的技术和生产方式,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
福建是中国南方重点林区,有着优越的生态环境与丰富的森林资源,林业遗产资源区位优势明显。同时,福建拥有形态多样的森林文化,包括古树名木文化、森林景观文化、森林民俗文化、竹文化、茶文化、花卉文化、园林文化等,类型丰富,各具特色。福建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客家文化、畲族文化、闽台文化和森林文化相互融合、相辅相成[20]。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悠久深厚的文化造就了福建丰富多彩的林业遗产。
受儒家、道家等传统思想文化影响,福建形成并保留了以 “天人合一”“风水文化”为代表的自然知识体系。
福建道教文化盛行,武夷山是福建道教传播中心。相传,彭祖有二子名彭武、彭夷,曾随父入闽,诛草拓荒,开发武夷,为纪念彭武、彭夷的功绩,后人将此山命名为武夷山。《太平寰宇记》记载:“武夷山高五百仞,岩石悉纵紫二色……顾野王谓之 ‘地仙之宅’,半崖有悬棺数千。”武夷悬棺也完美地遵循和体现了道教所推崇的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此外,福建地区朱子文化盛行。朱子就是朱熹,是南宋时福建的理学大家,他认为人追求的最高目标就是人与自然的统一,实现天、地、人三方的合一。这些思想将人和自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考虑,体现了福建传统的生态保护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森林不计后果的破坏,促成了福建森林的生长和保存。
风水文化也是福建生态保护传统的重要要素。中国风水主要分为两大流派,即形势派和理气派[21],其中理气派的代表就是福建风水。大量文献资料表明,福建地区自古以来有着浓郁的风水习俗[22-24]。 《宋史·地理志》 载,其民 “信鬼尚祠,重浮屠之教。” 《图经》云:“其俗俭啬,其性纡缓,争者喜讼,病者好巫。”《万历福州府志》云: “深山长林触岚气者多病死,巫因以神奸惑,愚民信鬼淫祀,从来久矣。”福建浓郁的风水习俗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部分林业遗产的形成和保存。福建许多村庄在选址时都考虑了风水因素。它们通常建在茂密的树林附近,成为村庄后面的绿化带屏障。因为村民们相信风水林会给村里带来好运,也会注重风水林的保护。如元末明初营造的建瓯万木林,在其造成之初便实行封禁保护,一直保存到了现在。福建的许多村庄继续保护这些风水林,同时越来越多的植物学家、林学家、环境保护者和政府官员也开始对这个概念所蕴含的科学含义有所认识[25-27]。
福建林业遗产的经济价值包括直接经济价值和间接经济价值。直接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通过各种林产品进入市场,提高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间接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为遗产所在地提升文化价值度和口碑美誉度,为当地居民带来大量综合经济收益。
以武夷山岩茶为例,2008年武夷山市首次举办了中国茶业经济年会。10多年来,武夷山市为做大做强茶叶产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茶叶产业得以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如今,茶叶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已有3家岩茶厂以其历史悠久度、民间传承度、风味独特度、工艺品质度、健康宜人度等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使用 “武夷山岩茶”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
福建地形陡峭崎岖,有 “天然城堡”之称。《山海经》云:“闽在海中,其西北有山。” 《汉书》云:“闽地险阻。”《福建通志》云:“山高水深,千年未改”“八闽依山负海,三里七里鲜平原广衍之区,然而增陴立雉深沟固垒,司土者所不容缓也。” 《福建省交通志》载,为了控制交通和检查行人,福建全省曾设有89关、376隘、158寨。由此可见,在现代交通出现以前,福建交通极为不便。原始森林也主要分布于交通闭塞、人烟稀少的地区。直到明清之际,交通闭塞的闽西北地区仍保持着较丰富的原始森林资源。明清以后,由于社会发展、人口激增,大量的开荒伐林曾使福建的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当时对森林采伐无组织无计划,伐木多集中于运输较便利的小范围内,不论树木大小悉于斩伐,造成一些交通便利的地区严重过伐,然而对于交通不便地区,以及深山险谷之林木,未加以开发。这些因素在客观上为福建森林的生长提供了条件,并减少了人为破坏,使得大量林业遗产得以保存至今。
福建是福州和建州的合称。建州即今天的建瓯,三国时期就有用木材造船的记录;南朝宋元嘉元年,1.5万株松树由太守华瑾之植于黄华山;南宋淳熙年间,太守韩元吉又种下万余株松树;明万历四十年,建州百姓曾环城遍栽松树[13]。朱熹的诗 “好把稚杉缘径插,待迎凉月看清华。”即是表现他对建瓯林农插杉造林举措的高度赞扬。福州政府倡导种植的树种主要是榕树。北宋治平年间,福州知府张伯玉推行“编户植榕”,以此抗击洪涝灾害。在他的倡导下,榕树遍及福州,“榕城”之名流传至今。
陈宝琛有诗: “山赭林木乏,钱荒茶纲疲。比年更旱涝,十户九流离。”由此可见,到清末福建省山林破坏已比较严重。为此,清光绪年间,福州太守程听彝制定 《福建省劝民种树利益章程》,申明种树的效益,并制定奖惩措施。
近年来,福建省林业文化研究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也在逐步增多。政府重视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森林博物馆等森林文化载体建设,频繁开展古树名木调查与福建 “树王”评选活动,为弘扬森林文化保存了大量历史资源。
福建省是林业大省,林业遗产资源之丰富、类型之多样、文化之厚重、价值之突出,在全国林业遗产格局中实属罕见、地位显赫。这既是大自然钟灵毓秀的结果,也是世世代代福建人民精心呵护、辛勤培育的结晶。本文在文献阅读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福建省林业遗产资源的现状、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形成和得以保存的原因,包括自然条件优越、生态文化传统深厚、经济价值突出、古代交通不便、历届政府重视。然而随着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有些林业遗产正面临被破坏和消失的危险,需要转变发展观念、改革政策机制,从政府到民众树立自觉的保护意识和长远的眼光保护好林业遗产资源。
切实加强林业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科学规划、系统集成、精细打造,不仅有助于福建省实现林业大省向强省的转变,而且将有效发挥林业遗产对促进福建乡村振兴和全国生态文化繁荣发展的巨大作用,产生积极而深远的社会影响。具体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着手:
1)建立林业遗产保护机制。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对福建林业遗产发掘认定工作进行指导,完善规章制度,制定林业遗产管理办法。福建省林业行政部门负责本省林业遗产管理工作。遗产地人民政府对林业遗产的保护和管理负主要责任,制定管理制度,按照有关规定编制保护和发展规划,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按计划要求组织实施。
2)率先启动普查、挖掘和认定工作。进行林业遗产的普查、发现和挖掘是林业遗产保护的前提。这项工作要在县域调查的基础上自下而上开展。对于古树群、园林、林业遗址等以物质形式存在的林业遗产,要及时进行认定和保护;对于林业传统技艺、传统习俗等以非物质形式存在的林业遗产,应组织人员深入民间开展访问采集,确定传承人,给予重点扶持。
3)加大林业遗产研究力度。加强对林业遗产的研究,为林业遗产保护传承提供科技支撑。尽快组建研究团队,由省林业部门成立领导小组,由省林科院专家牵头、各地相关专家组成专家组,组织编写 “全省林业遗产名录”,深入研究认定标准、遗产类型、价值评估、保护机制、传承模式和利用政策。在研究的基础上,加大宣传和普及力度。
4)打造一批示范性林业遗产品牌。这些具有悠久历史的树文化、竹文化、木文化、茶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等颇具特色的森林文化,经过挖掘、推广和创新,将成为林业遗产的精品,重要的是将其打造成文化品牌。应借鉴国内外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经验,深化国际交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保护和利用好林业遗产。以顺昌县建西林场遗址为例,建议将建西林场森林小火车列为国家林业遗产,对其进行有效保护;如有可能,可恢复一段铁路进行旅游开发,同时对林场内的主要建筑,如礼堂等进行修缮。
5)加大林业遗产的宣传教育。建议规划建设省级林业遗产博物馆,作为开展林业遗产保护传承和研究教育的基地。要面向全社会,特别是中小学生,广泛开展林业遗产教育活动,组织专家撰写林业遗产科普读物;在林业院校开设林业文化课程,以提高大学生的林业文化素养,培养更多的林业遗产保护传承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