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铿口述 何真整理
1933年或1934年方家人的合影(后排右一为方声涛,前排左一为幼时方铿)
我们方家在福州是个很大的家族。曾祖父有3个儿子,我祖父方家湜排行老二,他有4个儿子,7个女儿。这11个孩子及其配偶中有6人东渡日本,追随孙中山、黄兴等人参加革命。他们分别是:我的父亲方声涛、母亲郑孟勤,姑姑方君瑛、伯母曾醒(四叔方声濂遗孀)、七叔方声洞、七婶王颖(方声洞之妻)。
我的父亲方声涛幼年在天津学海军,17岁考取官费生后到日本去留学,入振武学校学习军事。这是一所专为中国陆军留学生开办的预科军事学校,后改名为成城学校,七叔方声洞去日本留学也是在这所学校就读。
其时,沙俄不断增兵中国东北边境,东北的形势十分危急。父亲便呼吁留日中国学生报效祖国,奔赴东北抗御俄寇。此时,学生会派父亲作为代表回国联络,这是父亲留日后第一次回国。满清政府知道他的一些情况,见他回国便想要逮捕他。我祖父在当地有些地位,于是把事情摆平,父亲才得以平安。
之后父亲便在福建侯官学校任教,教习军事方面的课程,并宣传革命思想。侯官学校有100多名学生,这些学生后来基本都参加了辛亥革命,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间也有这间学校的很多毕业生。
1904年,父亲与母亲郑孟勤完婚。第二年,他带母亲返回日本,入陆军士官学校第四期骑兵科,与当时留日的李烈钧、唐继尧来往密切。母亲则入东京美术专科学校学习刺绣,和何香凝是同学。同年,父亲、母亲及叔叔方声洞、婶婶王颖、姑姑方君瑛、伯母曾醒等相继加入同盟会,成为同盟会的首批会员。
父亲从日本学成回国,在保定陆军速成学堂任教。后因暗中发展同盟会会员、宣传革命思想引起当局注意,为避免被捕而离职。此时,李根源、李烈钧等人正在昆明筹办陆军讲武堂,便邀请父亲赴云南陆军讲武堂任教。
1909年8月15日,云南陆军讲武堂正式成立,父亲出任丙班班主任。父亲在教导学生军事知识的同时,还在学生中广泛宣传反清革命思想,鼓励青年学子反清救国。当时丙班步兵科中有一名学生特别受到父亲的器重,此人便是后来走上革命道路的朱德。
我的七叔方声洞在日本留学时起先学习军事,又在同盟会中担任福建支部部长,很是活跃,为此被满清政府缉查。后来,他便改学医,就读于千叶医学专门学校。
1911年春,同盟会策划在广州举行大规模的起义,叔叔在日本负责联络革命党人秘密运送武器、炸药。运送的路线大致就是从日本到香港,再从香港到广州。他们常扮成商人模样,将武器装在货物箱中佯作商品运输,做起义前的物资准备。
广州起义之前,方声洞积极准备前往参战,但同盟会同志及家人都不同意他参与,认为他年纪太小,学业也未完成,希望他留在日本负责同盟会东京方面的工作。方声洞不甘心,借一次运送武器到广州的机会,偷偷留在了广州。他与方君瑛、曾醒合影留念,他们三人还一起到桂林与父亲见了一面。
起义前夜,他给家里写了遗书,一封给父母,一封给妻子,信中写道:“吾由东京承运军火来港时,已决志捐躯于沙场,为祖国报仇,为四万万同胞求幸福,以尽国民之责任。”“男儿在世,当建功立业以强祖国,使同胞享幸福,奋斗而死,亦大乐也。”可见,他是抱定起义不成便牺牲的决心了。
姑姑方君瑛及伯母曾醒本也要参加广州起义,但起义发动提前,等他们与胡汉民、黎仲实、陈璧君、李佩书等人坐船赶赴广州抵岸时,已听说起义失败。此时,城门坚闭,不许进入。他们曾设法潜入,未能成功,不得不连夜乘船返回香港。
1911年4月27日起义爆发后,在防营守卫战中,方声洞背部中弹身亡。牺牲时,清军不准收尸,曝尸四天。四天后,家人方才得以进入,收葬于黄花岗,是为七十二烈士之一。
叔叔壮烈牺牲,婶婶王颖仍留在日本千叶医学专门学校学习,此时她已有孕在身,且又带着一个才满周岁的儿子。方君瑛立即从香港赶往日本,亲自照应。在婶婶面前,她神色泰然,一如平日,竭力强制住内心的悲痛,不让婶婶的情绪受到影响。这以后,她又陪送王颖母子回国,同到汉口家里。
广州起义之前,父亲在桂林编练新军,并暗中准备策应起义。当听到广州起义失败的消息后,他大哭了一场,并欲集结军队为之复仇,后来被大家劝住,才没有采取行动。
叔叔的牺牲对家人影响很大,大家都沉浸在悲痛之中。
方君瑛
方声洞与妻子王颖在日本时合影.
方家的女性也很是了得,在那个急剧动荡的大变局时代,她们以自身的品德、才华、爱国行动,书写了属于自己的生命故事。
我的姑姑方君瑛在日本读的是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孙中山先生特别看重她的头脑冷静、为人正直、办事缜密与果断。大家更是觉得她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很强,所以一致推举她担当实行部部长,主要负责组织谋划刺杀事宜。
1909年,汪精卫、黄复生、喻培伦、黎仲实、陈璧君等人组成暗杀小团体,入北京谋刺摄政王载沣,方君瑛与曾醒偕同回国,留在香港作为后继。翌年,事败,汪精卫等被捕,方君瑛、曾醒与南来的喻培伦等计划再举,进行劫狱,因未能实现,又回日本。
1912年,方君瑛回到福州老家,在福建女子师范学校担任校长。黄兴建议她出国留学。这年下半年,方君瑛申请到了公费留学的经费,除了她自己外,还可以负责一个人的生活费,于是便带上十一姑方君璧去了法国。
方君璧成为了中国第一个考入国立巴黎高等美术学校的女性。1924年,方君璧的《吹笛女》作为第一幅中国女画家的作品,破例入选巴黎美术展览会,引起当地舆论界的热烈反响。此是后话。
方君瑛到法国后,由于不懂法文,先用很多功夫攻读法语。1915年春,她听说日本向中国政府提出的二十一条,将为袁世凯政权所接受,极为愤怒,急匆匆辍学回国,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加以阻止。
到达上海时,袁世凯已与日本办完出卖国家主权的交易,她既激愤又悲痛。这时正好祖父去世,她回家匆匆办完丧事,便又回法国,继续自己的学业。
她就读于波多铎大学,专攻数学。1921年秋,她获得硕士学位,成为中国女留学生在法获得硕士学位的第一人。但不幸的是,回国之前她出了车祸,伤及脑部,留下的后遗症,对她后来的生活有很大影响。
1922年,方君瑛回国。此时,汪精卫等正在广州筹办执信学校,邀她前往主持。但因陈炯明叛变,广东局势混乱,她无法前往,羁留在沪。
当时,由于军阀混战,连年兵荒马乱,人民颠沛流离,社会极其混乱。她感到非常苦闷,为辛亥革命先烈经多年奋斗牺牲而缔造的中华民国竟陷入如此败坏的局面深感困惑与失望。为了摆脱心理上的困境,她在1923年6月12日吞下大量麻醉品,被发现后送至医院抢救无效,于6月14日逝世,时年39岁。
外界曾对方君瑛的死做出过各种揣测,说她的死和汪精卫有关,甚是绘声绘色。听家中长辈说,应是对时局的失望加上之前车祸的损伤造成了她的抑郁,导致了最后的自杀。
再说回我的父亲吧。当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当地的桂林清军得知父亲方声涛的意图,急欲驱逐他。之后,他便离开桂林到了四川,在四川成都任新军第十七镇正参谋,积极响应武昌起义,后四川成立军政府,宣告独立。父亲不是四川人,由此受到当地人的排挤,就离开四川到了江西。
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父亲积极参战。江西都督李烈钧在湖口起兵讨伐袁世凯,父亲任第二独立旅旅长,不久升任师长。
“二次革命”失败后,他被迫流亡,一路扮作农民,回到家后,家里竟没人认出他。讲了几句话之后,说是“不能呆在家里了”,就又匆匆离去。我想,他是担心连累到家人吧。其后,他便又一次前往日本。
1915年,父亲从日本绕道上海、香港、越南,回到昆明,继续策划倒袁。12月25日云南宣布独立,护国战争正式爆发,他任护国军第二军第二梯团团长。在护国战争中,父亲率部所向披靡,声名大振。护国战争结束后,他任滇军第四师师长驻扎在广州。
1917年9月,孙中山在广东成立护法军政府,寻找进军闽南、攻取福建之机,但闽督李厚基已牢牢占据福建地盘。父亲此时任大元帅府卫戍总司令,李厚基比较了解父亲,知道他不大好对付,就派人暗杀父亲,致其喉颈部中枪。当时,医疗技术水平较低,子弹没有取出,一直留在脖子处,慢慢长成了大瘤,父亲最后因败血症而亡主要也是这颗子弹的缘故。对于父亲遭暗杀一事,有很多资料述及,我的说法也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1919年,父亲前往上海组建福建自治会。1924年,他回到老家福建组织闽军司令部,自任总司令。随后又任福建省政府委员兼军事厅厅长、代理省政府主席。
1932年,父亲被夺去福建省府主席之位,又见闽系势力备受打压,未免心灰意冷。此时,他被佛法吸引,退出政界,在家里吃斋念佛。1933年,父亲回到上海,未及好好安顿休养便于翌年去世了。
父亲去世时我才8岁,坦白说,对他并没有多少印象。我从小便身体不好,抗战时期又得了肺病,医生为此建议我挑选轻松的学科学习。于是,我便在音乐学院学习,此时病也慢慢痊愈。抗战胜利后,家里经济状况不好,我忙于找工作维持生计。
1948年,我结了婚,对家族的事无暇做过多的了解。
1979年后,家里经济情况有所好转,我开始慢慢地了解父亲的事情,但此时长辈或去世或在国外,信息渠道越来越少,只能是知道一点记录一点。
退休后,我第一次去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看到雄壮的烈士陵园,我先是在那里鞠了三个躬,想着叔叔就躺在地下,很是感慨。慢慢地绕着陵园走了走,便看到了叔叔的墓碑,上面刻有起义的经过,落款是父亲,看得出他对弟弟感情很深。
也许是血脉相连吧,当时我竟也体会到了这份深情,不禁心潮澎湃起来——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对此,我感到尤其骄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