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小艳
构建情境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能够有效地打破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情境中掌握信息技术知识。然而,在进行实际情境的创建时,并非教师简单地以教材为基础,就可以打造出有效情境,而是要参照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经验、思维结构等元素,才能创建出优质、高效的情境。所以,在实际讲解信息技术知识时,教师要从课本知识出发,结合学生兴趣爱好以及实际生活等多种元素进行情境构建,从而让学生主动走进情境,爱上信息技术课程。
一、搭建趣味情境,增添欢乐色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强大动力。在开展信息技术学科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大多数的学习行为都是以一定的兴趣作为支撑的。所以,为了让学生将目光聚焦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应当利用游戏等活动打造趣味情境,进一步激活信息技术课堂活力,使原本枯燥的学习过程变得灵动有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让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上。
例如,在教学《认识计算机》这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对计算机的一般硬件组成进行学习,教师引入游戏活动,创建趣味情境。在课堂上,为了让游戏的实施更加顺畅,教师先使用图片、实物进行展示,为学生介绍计算机中有哪些硬件,以及这些硬件的作用,使学生初步认识显示屏、主机、键盘等硬件。之后,教师为学生介绍游戏规则:教师通过使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计算机硬件图片,请学生抢答,抢到答题权并且正确指出这一图片对应的硬件名称和作用的学生,获得游戏胜利。紧接着,教师给予学生自主记忆的时间,让学生将硬件名称和硬件结构进行一一对应。在学生准备好后,教师按照如上规则开展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之余也能反复记忆计算机硬件的名称和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增强记忆。在游戏活动结束后,教师也要根据学生参与游戏的热情和答题情况,为学生设定相应的奖惩措施,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更主动地进行其他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
可以看出,教师引入游戏活动打造趣味情境,能够改变枯燥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状态,让学生在欢乐的学习氛围中,在游戏过程中加深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
二、形成生活情境,强化实践应用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实现远距离通讯、便捷化办公的辅助性工具。众所周知,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教授信息技术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让学生跟上时代的潮流,提升现代化素养,从而更好地立足于生活之中。所以,在讲解信息技术知识时,教师也应当主动地引入生活元素,形成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充满生活气息的学习氛围中增强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应用能力。
例如,在教学《便捷访问网站》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从生活情境入手,引导学生走进课堂,让学生将所学内容应用于实际生活,从而做到学以致用。教学开始时,教师向学生阐述如下情境:网络中含有丰富的资料、趣味横生的信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通过浏览网页来获取知识和信息,拓宽视野。但在实际生活中浏览网页时,有的人很快就可以找到目标网站,而有的人需要通过检索才能找到目标网站。根据上述生活情境,学生也可以主动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回忆自己进入网站的方法。教师顺势向学生抛出“都有哪些进入网站的方法呢?有没有什么简便的方式,让我们快速地进入网站呢?”等问题,以便学生基于生活情境提高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学习的动力。在教师为学生介绍了便捷访问网站的方法后,教师为学生布置任务“利用所学内容进行网站浏览”,让学生主动地将便捷访问网站的方法引入生活实践中,让生活更便捷。
基于上述案例,生活情境的创建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知识与现实生活间的密切关联,使学生主动地利用信息技术知识加快生活节奏,提高生活质量,强化计算机操作能力。
三、打造直观情境,巧妙化解重点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教材中信息技术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微观性,当教师单凭口述的方式为学生介绍教材上的信息技术知识时,学生会产生抵触情绪,从而降低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认知效果。而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能够还原信息技术的学科本色,为学生呈现直观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在直观化、具象化的学习方式下,不断突破重点、难点知识,提高学习品质。
例如,在教学《下载和安装软件》一课时,如果教师只以课本内容为依据,只为学生简单地介绍下载和安装软件的基本方法,学生很难通过教师的语言在头脑中构建出下载和安装软件的具体操作方法。因此,教师可以使用媒体技术优化传统授课方式,带给学生直观的学习体验。首先,教师先使用播放视频的方式为学生展示如何利用计算机进行软件下载和安装,让学生大体了解软件下载和安装的渠道和步骤。接着,教师利用共享功能,采用边示范、边讲解的方式为学生展示具体的操作步骤,以便学生在教师的直观演示中切实掌握下载和软件安装方法。最后,教师可以使用图片的方式,为学生呈现流程图,使学生在简洁的图画中掌握下载和安装软件的方式方法。
不难看出,现代媒体技术能够有效地变换知识的讲解方式,带给学生更直观的视听体验,让学生在动态、灵活的学习方式中,更加细致、直观地认识信息技术知识,以便达到突破教学重点的效果。
四、构建问题情境,引导自主探究
在新课改教育思想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形式,要求教师对自身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凸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完成对知识的深入分析。而在探究活动的开展中总会出现各种问题,所以,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问题的存在价值,主动地以问题为基础为学生创建情境,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走进信息技术学科的世界,增强对信息技术知识的认知。
例如,在教学《遨游网络世界》这一课时,在教材中主要包含介绍导航网站、认识网站中的“导航栏”、将自己喜欢的网站设置为浏览器主页以及尝试使用浏览器工具栏中的按钮并且了解每个按钮的功能四部分内容。围绕上述内容,在课堂上,教师依次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导航”是什么?“导航”的作用是什么?如何使用导航网站和导航栏进行信息的浏览?如何使用浏览器中的工具按钮?浏览器中的工具按钮都有什么作用?随后,学生以上述问题为导向,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深度分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网站中的“导航栏”,以及如何将自己喜欢的网站设置为浏览器主页的方法等内容,提高学习效果。在学生进行自主分析时,教师为学生创建合作分析小组,引导学生借助集体的力量共同分析问题,提高课本知识的认识和学习质量。
显而易见,教师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内容,按序为学生提出有探究性质的问题,促进课堂中问题情境的创建,能够让学生更有方向地对信息技术知识进行分析,使得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深入理解信息技术知识。
总而言之,在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中营造情境,不仅可以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也可以促进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所以,在未来的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師应当加大创建情境的力度,致力于形成多样化的情境,让学生在更为优质的学习环境中认识信息技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