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永利 姜伟超
11月3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习近平、李克强、王沪宁、韩正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
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64个项目、10名科技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授奖总数比2019年度减少33项(人)。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4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57项。此外,授予8位外籍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与往年相比,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主要在严格控制奖励数量、三大奖项完全对外籍人士开放、为克服疫情影响调整评审方式这三个方面进行了创新。此外,本年度的奖项呈现出激励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强调成果应用年限、强化国际间科技合作三大特点。年度获奖项目平均研究时间是11.9年,其中研究时间在10-15年的项目数量最多,占比38.9%。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共授予来自22个国家的54位候选人和1个国际组织,再创历史新高。
从区域获奖情况来看,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获奖数量位居前列。
北京地区获奖总数64项,占通用项目获奖总数的30.3%,稳居全国首位。上海获奖总数48项,且首次同时摘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三大奖”最高等级奖项。江苏省共有39项通用项目和1名人选获得国际科技合作奖。浙江省共有38项科技成果获奖。广东省共有36个通用项目获奖,钟南山呼吸疾病防控创新团队斩获全国唯一创新团队奖。
从获奖主体来看,高校、院所和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各展所长、协同创新。
高校、院所创新成果丰硕。2020年,高校(含附属医院)作为第一完成人所在单位或第一完成单位获奖165项,占授奖项目总数的62.5%;作为主要完成人所在单位或主要完成单位获奖212项,占授奖项目总数的80.3%。其中,从高校获奖总数量来看,浙江大学共获奖项11项,排名第一。上海交通大学获得7个奖项,排名第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各获得6个奖项,并列排名第三。
企业创新百花齐放。据统计,2020年有93家上市公司(或旗下公司、研究院)参与奖项评选。近日,A股市场上多家上市公司披露获奖喜讯。比如:浙江东南网架股份有限公司、福建龙净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子公司西安西矿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参与研发的项目均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还有6家上市公司(子公司)获得二等奖。
此外,新三板挂牌公司上海天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单从企业个体获奖情况看,获奖最多、且份量最重的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共获奖11项,位居军工集团前列。
值得注意的是,有不少同行业上市公司联手攻关,如蒙牛、光明、伊利几大乳业公司联合攻克的关键技术,以及纸业三巨头晨鸣、太阳、华泰共同研究的产业化项目,均获得科技进步二等奖。
需要指出的是,由国有企业主导或参与的奖项总数占已公开奖项总数的53.5%,说明国企、上市公司等仍是科研创新的主力军,也体现出龙头企业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担当。
当然,最引人注目的还数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202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给了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顾诵芬院士和清华大学王大中院士。
从1999年至今,35位最高科技奖的获得者都是一辈子扎根在自己研究的专业。事实证明,科技创新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只有潜心研究,善于坐冷板凳,才能取得原创突破和重大成果。我们年轻一代包括我们的教育,都要培养具有爱国情怀、报效国家和民族的科学家精神。
顾诵芬:与新中国航空工业70年同呼吸共命运
在获得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之前,顾诵芬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及美国宇航学会会员,我国著名飞机设计大师,中国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奠基人,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高空高速歼击机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歼8、歼8Ⅱ飞机总设计师……
1930年2月4日,生于江苏省苏州市一个书香门第的顾诵芬,从小酷爱航模,尤其是亲历1937年7月日军轰炸中国二十九军营地后,保卫中国蓝天、航空报国的信念就深植在他的心中。从上海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毕业后,他逐渐意识到“仿制苏联飞机而不能自行设计,就等于命根子在人家手里,我们没有任何主动权”。为此他不断自学,逐渐摸索。
1956年开始,顾诵芬在国内首创两侧进气方案。他先后参与主持我国第一款自主设计的喷气式飞机歼教1、初教6、歼8和歼8Ⅱ等机型的设计研发,被誉为“歼8之父”。之后他又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创立超音速飞机气动设计程序和计算方法;解决了方向安定性和排除抖振等重大技术关键,确保了飞机定型;利用系统工程管理方法,把飞机的各专业系统技术融合在一个总体优化的机型内。
1986年,顾诵芬来到航空工业集团科技委。他把工作重点放到了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决策和为航空装备的体系建设、国防事业的宏观布局建言献策上。除了主持建立了我国飞机设计体系外,顾诵芬还培养出了一位科学院院士、三位工程院院士、两位型号总指挥,以及大量的专家学者从他的知识和经验宝库中受益,推动着我国航空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
战机一代一代更迭,顾诵芬的热情却丝毫未减。从1958年自行设计第一架喷气式教练机一飞冲天,到首批大型运输机运20交付部队;从国产大飞机C919翱翔碧空,到2018年10月水陆两栖飞机AG600完成水上首飞,新中国航空工业历经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一个甲子。而今他也迈入人生第91个年头,依然每天坚持上班,不为名、不趋利。
时值新中国航空工业发展70周年,作为我国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奠基人,顾诵芬和新中国航空工业70年同呼吸共命运,从青丝到白发,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对祖国航空事业诚挚的爱,将生命之躯和战鹰之翼紧紧捆绑,把自己对国家的忠诚镌刻在蓝天上。
王大中:致力于安全的核能系统
11月3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隆重召开,86岁的国际著名核能科学家王大中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不仅如此,王大中还曾先后获得过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北京市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表彰。此外,王大中还培养了超过15名博士、11名硕士(截至2016年),并出版了《21世纪中國能源科技发展展望》一书。
王大中1935年2月11日生于河北省昌黎,195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82年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获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大中是国际核能领域的著名学者、战略科学家,致力于发展具有固有安全特性的先进核能系统。他带领产学研联合团队实现了我国高温气冷堆技术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整体发展过程,为我国在先进核能领域逐步走向世界前沿奠定了重要技术基础。
作为核工程与核安全专家,王大中早年从事高温气冷堆研究,后从事低温核供热堆研究。20世纪60年代,王大中参与领导了中国自建屏蔽实验反应堆的设计、建造和运行;70年代以来,主持领导了高温气冷堆的研究发展工作,提出了一种模块式高温气冷堆的新概念,获德、美、日等国发明专利;主持领导863高技术计划重点项目-10兆瓦高温气冷堆研究发展工作,并在中国初步建成高温堆研究基地;80年代,开创了中国核能供热研究新领域,主持研究、设计、建造、运行成功世界上第一座5兆壳式核供热堆,并领导了利用核供热堆进行热电联供、空调制冷及海水淡化等研究。
核能作为一种储量巨大的清洁能源,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核安全问题”一直是和平利用核能的主要障碍。
王大中说过,安全就是核能利用的生命线,必须把安全始终放在第一位。这种安全必须是“固有的”,也就是说,不用外部操作,仅靠自然物理规律,核反应堆本身就能够趋向安全状态。
为实现这一目标,王大中带领团队从关键技术攻关到实验堆,再到示范工程建设,一步一个脚印,破解了世界难题,走出自主创新从零开始到领先世界之路,实现了我国先进核能技术的跨越发展,被称为“实现反应堆固有安全的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