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小里
1949年3月,毛泽东与周恩来的对话,表明了两位伟人对建设强大新中国的决心。(引用第一则材料太简略,而且漏掉了第二则材料)“赶考”精神正是一种不言弃,不言败的求索追梦精神。(因为只引用第一则材料,得出的观点失之偏颇:“不言弃”还说得过去;“不言败”则完全与材料无关,写作第一次偏离材料所指的方向)作为当代新青年,我们也应铭记,追梦无退路,求索无止境。(引申出来的观点也偏离了材料。“求索”即追求探索,也与材料没有关系,写作再次偏离材料所指的方向。)
——第一个要领:学会通过理清材料间的关系来审题。
追梦之路不应后退,求索之路不应停下脚步(分论点偏离方向)。华为是手机通讯方面的龙头企业(以华为为例,选例不错,但叙述华为的业绩不够具体,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但华为没有因几次成功便停下求索的脚步。从自主研发芯片到打造信息生态圈,华为始终没有停下探索创新的脚步。也正因如此,华为的发展愈发迅速,科研成果也令人瞩目(叙例过简,缺乏数据,表述也不够形象、生动)。由此可见,不断探索,无论对于企业,还是个人的发展都极为重要。作为当代新青年的我们,也应怀抱梦想,不断进取,永不停息,绝不后退。(这个观点其实跟材料结合较好,是对前面的分论点的一次纠偏,说明写作者审题时提纯认识还不到位,所以表述上左右游移,时而准时而偏)
但是,假若在追梦求索的路途中,仅因一小点成就,就沾沾自喜,得意忘形,便会离梦想的终点越来越远,最终落入失败的深渊。越王勾践卧薪尝胆10余年,才大破敌国,得胜而归,但他似乎忘记了10年间的苦恨,不理朝政,得意忘形,没享乐几年便又成了亡国之君。勾践固然有其追求,但他不明白求索之路没有止境,仅因一次成功便自满,最终身死国灭。(此段选用勾践的事例作为反面论据尚可,但表述不够精准,根据材料要求,要写勾践战胜吴国之后,只顾享乐而忘了进取,导致国灭;表述的重点落在“忘了进取”上。此外,叙例过于简单,不够形象、生动。)
假如求索之路是一簇艳丽的花,那梦想便是其中带刺的玫瑰,若是看见玫瑰的美丽,便无法自拔,深陷其中,只会被扎得遍体鳞伤,只有放眼长远才能欣赏到更多美丽的风景。(此段写“求索”与题旨无关,说“梦想便是其中带刺的玫瑰”也不合逻辑,可删去。)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我们的领导人便有不断求索的赶考精神。(作者所界定的“赶考精神”,与材料有所游离,定义不精准,又一次影响作文形象与得分)也正是这样的精神,带领着新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如今,正是实现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节点,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要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应该树立不后退、不停止的求索精神(又一次提及“求索”,影响作文形象与得分),不断提升自己。
追梦,要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求索要寻求科学真理,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貢献。我们是青年,是当代青年,是中国青年(表述啰嗦,不干脆),谋自身发展,更要谋祖国发展。其实,无论是自身发展,还是祖国发展(表述啰嗦,不干脆),都离不开“赶考精神”,求索精神,为梦想不断追求、探索的精神。
让我们铭记,追梦无退路,求索无止境,作为当代青年,共谋自身发展,作为中国青年,共谋中国繁荣强盛。(又一次提及“求索”,影响作文形象与得分)
本文在概述材料时不够全面严谨,导致观点有失偏移。引用论证,叙例过于简单,表述时不够精准,不能很好地论证观点。此外,论证时重点不明,逻辑不清,虽然时有纠偏,但对“赶考”精神的内涵理解不到位,故失之毫厘,导致谬以千里。修改的时候,需要从“引述材料”“界定内涵”“过渡”“引用论据”“集中论证”及“结合时代特征”等方面重点思考,写成典型的议论文。考虑到原文特点,宜采用递进式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