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涛 李贻吉
毛泽东在谈到中国工业发展时曾说,“有四个人不能忘记,他们是———重工业的张之洞、轻工业的张謇、交通运输的卢作孚和化学工业的范旭东。”
1908年,范旭东考入京都帝国大学理学院学习应用化学,并于1910年以优异成绩毕业。民国之初,范旭东回国创办企业,走实业救国的道路。他先后创办和筹建了久大精盐公司、久大精盐厂、永利碱厂、永裕盐业公司、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等企业,成立的“永久黄”团体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大型私营化工生产和研究组织。
他制精盐,改变了中国人千百年来吃有害粗盐的局面;他制纯碱,打破了西方列强对碱业的垄断;他办酸厂,为中国化学工业开辟了新天地;他力主抗战,为国仇耗尽心血;他心系国家,为战后重建奔走于世界;他如此功绩,却一生清贫,离世后不曾给家人留下半点资产,却为国家留下了宝贵财富。
实业报国的赤子情怀
1912年,范旭东携妻许馥从日本归国,时任北京教育部次长的哥哥范源濂为其在北洋政府北京铸币厂谋得分析化验员一职并获得了赴欧洲考察盐专卖法和盐业技术的机会。在欧洲考察的一年里,范旭东不仅熟悉了欧洲的盐政,更意识到中国盐业生产的落后,于是他向财政部递呈了改革盐政、兴办新式盐场的报告。令他无奈的是政府根本无暇顾及办新式盐场之事,深思熟虑之下他毅然辞去了财政部公职,决心肩负起创办精盐工厂、改良盐质的重任。
1914年7月,久大精盐公司在天津成立,精盐厂则设在塘沽。9月,范旭东在塘沽试验用当地粗盐制造精盐,并取得成功。1936年久大精盐公司南迁并改名为久大盐业公司,1938年内迁至四川自贡,1951年自贡五家制盐企业公私合营成立“久大公司”。其后几经更替,于1991年3月8日成立四川久大盐业(集团)公司。至此,久大公司总制盐生产能力近400万吨/年,占中国井矿盐总产量17%,成为中国乃至亚洲井矿盐行业的龙头。
由于洋碱长期霸占中国市场,为打破洋货垄断、市场缺碱的局面,范旭东和吴次伯、陈调甫、王小徐一起决心创办碱厂,并募集股金于1917年成立了永利制碱股份有限公司。当时,中国的纯碱市场几乎被号称“世界碱王”的英商卜内門洋碱公司独霸,永利制碱公司成立之初,卜内门的经营者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在制碱技术高度封锁的情况下,中国人造不出纯碱,永利的失败只是个时间问题。然而,1924年永利开工了。在卜内门的鼓动下,英国外交大臣急电北京盐务稽核所英籍会办丁恩:“设法阻扰永利制造纯碱。”很快在英国人的操纵下,北洋政府盐务署未经财政部批准,便擅自公布了一项《工业用盐征税条例》,规定工业用盐每百斤纳税二角。这无疑对新生的、在资金和技术方面都十分匮乏的永利给以致命一击。直至1926年6月,永利纯碱试制成功。与此同时,卜内门公司开始实行“峨眉”牌洋碱大大跌价,致使“峨眉牌”洋碱的销售额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永利“红三角”纯碱则无人问津。
在这样的艰难局面下,范旭东经过苦思冥想决定主动出击,并把销路选择在日本。通过三井集团,永利“红三角”纯碱进入日本市场,数量虽少,却以优异的质量、低廉的价格大大扰乱了卜内门在日本的纯碱市场,对其垄断地位构成了强有力的威胁。卜内门公司不得不大幅度降价,比永利损失将近十几倍。最终卜内门坚持不住了,派人与永利求和,并于天津国民饭店签订了协议。规定:在中国,卜内门今后不再搞降价销售,如变动价格必先征得永利同意;纯碱销售额配比,永利为55%,卜内门为45%。
1928年,南京政府北伐成功后,为“免军需来源受外人操控”,范旭东已有创办硫酸铔工厂之意。1934年3月,永利公司决定在江苏省六合县卸甲甸兴办硫酸厂。4月,范旭东派总工程师侯德榜赴美进行硫酸铔厂设计审查、设备采购及人员培训事宜,临行前,他特意附加一个爱国条件:不能贪小利而失大义,日本侵占我国东北,现又陷热河,华北岌岌可危,即使遇到优质、廉价的日本货也绝不能要。1937年1月,南京永利铔厂正式竣工。全厂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即氨厂、硫酸厂和硫酸铔厂。当时的报道描述:“由下关乘该公司汽轮到厂参观,则于船中遥望卸甲甸数千公尺江岸硫酸铔厂建筑物,连云江上,气象森森,令人对中国化学工业前途,有特殊兴奋!”南京永利硫酸铔厂的成立,奠定了我国化肥工业的基础,打破了英德垄断中国市场的局面,同时也带动了六合卸甲甸一带经济的发展。
抗战临近胜利之际,范旭东没有陶醉于战后接收工厂的喜悦,而是远瞻于中国化学工业的未来。他在永利、久大同仁于重庆召开的庆祝抗战胜利大会上意味深长地讲到:“我们还有更艰难的责任,有更多的事情要做,为了我们的下一代,更要自强自立起来,去发展化工,去把我们的工业民族化、世界化。”
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8小时工作制被1919年10月国际劳工会议所承认。范旭东随即开始在久大精盐公司实行八小时工作制,久大精盐公司也成为了我国最早开始实行此项制度的企业。
同时,范旭东也注重团体奋斗意识的培养。他认为企业就是一个团体,每一个成员都是团体的一个分子。范旭东将自己对“团体意识”的理解应用于创业实践,培养和铸就了一种独立自主、相互砥砺、团结协作、艰苦创业的奋斗意识,即“久大精神”,在企业的艰苦创业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实业范围的扩展,“久大精神”演化为“永久黄精神”。范旭东为“永久黄”团体制订四大信条:“我们在原则上绝对地相信科学;我们在事业上积极地发展实业;我们在行动上宁愿牺牲个人顾全团体;我们在精神上以能服务社会为最大的光荣。”这四条信条实际上就是对“久大精神”或“永久黄精神”核心的概括。
除此之外,范旭东还十分重视员工福利和企业文化的培养。永利、久大、黄海社规定对职工的房、煤、电、水、医疗、子女上学等全部免费。为了丰富员工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企业组织成立了“永久戏剧团”,该剧团从1928年至抗战爆发,文娱演出活动从未间断。
矢志创新的科学追求
1920年,“困惑于工厂之化学实验室不敷应用”,范旭东乃于久大工厂附近辟地数亩,添购仪器设备,建造专门的化学工业研究室(这就是此后黄海社的社址所在),附设图书馆择购世界各国化学方面的专门书籍和杂志以供研究者参考,总计“所费不下十万元之巨”,巨大的投资折射出范旭东对技术创新的不变追求。
为了充分发挥研究社的效能,范旭东尝试更激进的创新方式———将久大研究室从过去附属的状态转变为专业的独立形态。1922年8月15日,研究室与久大工厂正式分离,成为集团内部一个独立的单位,并改名为“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久大新研究室的“屋宇及其设备全部移借黄海以作基础”。黄海社实现组织独立时,也实现了研究员和工厂技师之间在学术和工程方面的创新分工。黄海社的成立意味着研究社正式进入了工业学术的研究领域,其前瞻性和更具实质性的创新机构的建立使工业学术的研究通往更加专业化的道路,这也使得中国第一家私营化工研究所———黄海社带上了浓重的象征意义和鲜明的示范作用。
敬贤引才的宽广襟怀
范旭东深知:“事业的真正基础是人才。”从他开始担任永利制碱公司发起人时,就在人才問题上更加着意三分。永利的发起人中,除有政界、金融界、商界、实业界等一些与发展碱业有关的著名人士外,还有熟悉碱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其比重占发起人的三分之一左右。一方面,范旭东在国内罗致到李烛尘、陈调甫、王小徐、孙颖川、余啸秋等技术骨干和管理精英;另一方面,他派人在美国找到了正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侯德榜。事实证明,这是范旭东一生罗致人才中最为精彩的得意之笔。后来永利制造纯碱的成功,永利硫酸铵厂的建立以及“侯氏制碱法”的诞生,都与侯德榜这个名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
在筹建永利川厂纯碱装置之初,由于四川井盐昂贵,“从前苏维尔(制碱法)之特长,一到华西,皆难应用。塘沽盐价,等同沙土,其他灰石、煤焦,无不取携自如,殆无限制。加以市场宽泛,远及国外,大量生产,不虞滞销,皆非目前华西所能想像者。”所以,侯德榜认为不能沿用苏维尔碱法,只能选用察安制碱法。1939年春,他到德国洽购察安制碱法专利,但遭到拒绝。当时世界上这两种主流的制碱法都无法在五通桥生根,所以在回国的途中,侯德榜下决心要自己研制一种新的制碱法。通过艰苦奋斗,在五通桥、香港、上海三地进行数百次试验,新法制碱在1941年初终获初步成功。1941年12月,中国化学会特将第十一届年会安排在永利川厂举行。参会者听取报告和参观了试验车间,对“侯氏碱法”给予高度评价,侯德榜被誉为制碱大王的名称当之无愧。
筹划战后中国化工事业百年大计之时,范旭东更加重视人才的培养,特别是有学识的年轻人。当时,全国各大专院校和留美学生中,一批具有实干精神的青年学生投奔于“永久黄”团体门下。为了这些新人的到来,范旭东亲赴五通桥致辞并热烈欢迎。他常在老一辈同仁中说:“我个人意见,最好还是从青年方面选拔人才出来加以培植比较稳当……永久如此,黄海如此。”将日后团体事业的发展,寄希望于青年人。
1945年10月初,抗战刚刚胜利结束,和平建设正在开始,范旭东却倒在了曙光乍现之时,怀着一颗未尽的熊熊报国之心溘然长逝。(责编 孙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