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可萌
标本是我们林业人的标志,它将时光封存,将记忆保留,还我们以成长。
标本在北林是极为特殊与珍贵的存在,北京林业大学标本馆也是北林人的骄傲。在标本馆里,有师生采集、校友捐赠等多种渠道得来的植物、动物、菌物、昆虫、木材、土壤、岩石、种子等各类标本资源。除了标本馆,森林之心的林中博物馆里展示的标本更成了校园里的网红打卡地。
我曾经在草地植物昆虫学课程中有幸观察到采集于1963年北京林学院(北林前身)保存至今的标本,那是两份完好无损的昆虫翅膀,老师一直在强调这份保存接近60年的标本的宝贵。因为在60年前,标本采集与保存的手段并没有现在这样先进,很多当时采集的标本或因保存方式不当而损毁,或因时过境迁而丢失,如此完整的标本保留至今实属不易。
老师戴着手套用微微颤抖的手将它们轻轻置于我们的显微镜下,那一刻,我似乎感觉到时光停滞了。透过显微镜凝视这份来自60年前的礼物,它仿佛在与我隔空对话,尽管默不作声,但它的每一条褶皱、每一寸纹理似乎都在将曾经那段旧时光里关于生命的故事娓娓道来。
与标本接触的过程也是自我磨砺、心智成长的过程。标本采集时背着沉重的标本夹上山和标本制作时的经历,锻炼了我吃苦耐劳和胆大心细的品质。
过去,我是一个极其害怕昆虫的人,连蚊子都不敢接近。实验课初期,观察昆虫标本的环节让我望而生畏,我总觉得昆虫在睁着眼睛瞪着我,似乎马上就要飞到我脸上,我也只敢躲在小组成员身后,似乎这样就能避开昆虫的“袭击”。
可该来的总会来,终于,我们开始学习标本制作的内容了,这次的实验材料是蝴蝶。我们需要把蝴蝶放入毒瓶处理后再制作成标本。周围的同学不停地讨论着制作进度,互相欣赏着对方的作品。而我与这样火热的氛围格格不入,我望着桌子上被装在纸袋中还在扑腾的蝴蝶,完全不敢接近,只能恳求我的同桌帮忙将其放入毒瓶中,而自己躲得远远的。蝴蝶在瓶中挣扎着、振动着翅膀,仿佛它就是此刻在标本制作实验室里的我。不知过了多久,瓶里的声响渐渐地消失了,我抬眼看,蝴蝶已经合上翅膀。“今天的课就到这里吧!”老师的声音解救了我!我马上收拾实验用具,拎包快步逃离实验室,长舒了一口气,可两分钟后,我又开始担忧起下周的实验课。
逃避不能解决问题,我知道作为林业人制作昆虫标本是必备技能,同时我们还有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成员20种昆虫标本制作的任务,作为组长我也不能退缩。在思想上说服自己后,我开始在行动上克服恐惧。我在网上搜索做昆虫标本的视频,同时向班里昆虫标本制作熟练的同学请教,她一遍又一遍给我演示做标本的过程,也鼓励我自己试一试,渐渐地我内心对标本的恐惧减弱了,开始跃跃欲试。
終于在下次实验课上,我努力克服恐惧,尝试曾经不敢想象的针插昆虫操作。我避开昆虫的目光,左手捏着镊子将其固定在泡沫板上,右手颤抖着摸索着正确的位置,随着右手用力,“呲”,我听到针穿过蝴蝶身体轻微的声音,松开手指,蝴蝶已被稳稳地固定在了板上。这一针之后,我的心似乎也落地了,对制作昆虫标本的恐惧渐渐消散,自信地开始进行后续整姿等步骤。课上成功地制作了一枚昆虫标本后,我对捕虫也有了信心,课外随身都携带着捕虫器具,期待着捕虫网中的惊喜。慢慢地,我成了组里捕虫与昆虫标本制作的能手。
在我收获的“猎物”中,最让我引以为豪的是一只珍贵的熊蜂。熊蜂体格粗壮,全身密被黑色、黄色或白色、火红色等各色相间的长而整齐的毛,一般个头儿能长到1.5~2.5厘米。一次,我们去野外进行捕捉昆虫的实习,当组员都对体型较大的熊蜂望而却步时,我一步当先,眼疾手快,一挥捕虫网就将其揽入网中,尽管事后想起还有一些后怕,但当时那一刻,我对于昆虫的热情战胜了那份恐惧。
最近,我们在科右前旗绿水实验站进行毕业综合实习,标本制作依然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这也是对我们所学的有关知识及能力的检验。如今,我做标本的手法越发熟练了。与大一植物学实习采集与制作标本所花费的时间相比,我这次在草原上进行的草本植物标本的采集、鉴定与压制所用的时间大大缩短,这当然与我熟练的手法以及我们团队默契的配合密不可分。
看着整整齐齐的标本,它似乎定格和记录了我过去3年的学习时光,欣慰、激动和惊喜萦绕心头。
责任编辑:马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