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束化镇痛镇静护理干预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21-12-16 05:38李爱玲李梅张秋敏
临床医学工程 2021年11期
关键词:通气机械研究组

李爱玲, 李梅, 张秋敏

(南通大学附属丰县医院 重症医学科, 江苏 徐州221700)

目前临床通常对重症加强护理病房 (intensive care unit,ICU) 内采用机械通气支持的严重呼吸困难患者给予镇痛镇静治疗, 以稳定患者生命体征, 降低其应激反应水平[1]。 传统的镇痛镇静护理干预实际工作中常因护理理念、 护理方案、 护理计划落后而增加患者并发症发生风险。 随着国内外学者对临床护理理念研究的不断深入, 有研究[2-4]指出对ICU 重症患者采用集束化镇痛镇静ABCDE 方案可有效提高护理效果, 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 基于此, 本研究旨在探讨集束化镇痛镇静护理干预在ICU 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以期为临床重症护理方案制定提供更多参考依据,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8 年11 月至2020 年11 月我院收治的80 例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资料。 纳入标准: ①存在不同程度呼吸障碍, 需行机械通气支持; ②神志清醒, 肢体挪动无碍; ③病历、 处方、 检查报告等临床资料完整; ④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 ①合并肢体严重创伤性损伤、 急性感染; ②美国麻醉医师协会 (ASA) 分级≥Ⅲ级; ③合并严重肝、肾等脏器功能损伤或血液、 免疫、 内分泌系统疾病, 可能对本研究造成干扰; ④存在严重意识障碍、 情感障碍或精神病史,无法配合本研究。 根据干预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 (n =37)和研究组 (n =43)。 对照组男性20 例, 女性17 例; 年龄49 ~75 岁, 平均年龄 (61.73 ± 4.32) 岁; ASA 分级: Ⅰ级16 例,Ⅱ级21 例。 研究组男性23 例, 女性20 例; 年龄48 ~83 岁,平均年龄 (62.25 ± 4.19) 岁; ASA 分级: Ⅰ级19 例, Ⅱ级24例。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均给予丙泊酚、 咪达唑仑进行镇静, 给予右美托咪定进行镇痛。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 包括饮食指导,心理护理, 危险因素防控, 嘱咐患者及其家属注意胸腹部保暖, 不间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呼吸道症状、 不良反应、 并发症等。 观察组采用集束化镇痛镇静ABCDE 护理干预, 具体内容如下: ①每日唤醒与呼吸同步 (Awakening Breathing Coordination): 机械通气期间每日凌晨6 点由护理人员开始逐渐递减镇静药物的使用剂量, 剂量递减过程以平稳、 缓慢为原则, 至清晨8 点时所有镇静药物完全暂停, 同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观察患者是否存在感知觉、 是否出现意识, 并以呼唤的形式试图唤醒患者进行交流, 所有干预措施完成后进行自主呼吸实验, 若患者出现呼吸频率异常、 呼吸不协调等情况第一时间通知主治医师, 而后根据医嘱灵活调整镇痛镇静药物的使用剂量。 ②谵妄监测 (Delirium monitoring): 治疗期间严密监测患者的节律、 心率、 心律、 呼吸频率、 血压、 经皮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压、 潮气量等, 防止患者出现血流动力学异常、 呼吸抑制等不良事件; 根据患者实际状态进行气道湿化处理, 以提高通气支持效果, 防止气道阻塞; 若患者出现气道压异常、 咳嗽无力、 痰鸣音、 血氧饱和度异常等症状, 应采取体位引流、吸痰、 雾化吸入等相应干预措施; 同时评估患者谵妄发生风险及程度, 采用躁动镇静评分 (RASS) 评估患者意识变化状态及镇静效果, 同时详细记录患者生命体征、 镇痛镇静药物使用剂量, 出现异常应及时告知主治医师并调整剂量。 ③早期活动及锻炼 (Early mobility/exercise): 无法站立、 下床活动的患者应进行床上主动活动及床上被动活动等轻量训练, 活动结束后轻柔按摩以帮助患者肢体肌肉放松; 指导可长时间坐立、 站立的患者进行关节活动锻炼, 包括臂、 指、 腕关节的屈曲、 后伸训练, 患者无法独立完成相关动作时由护理人员辅助完成, 并鼓励患者积极配合, 待患者运动功能改善后应减轻辅助力度, 鼓励患者尽最大程度完成相关动作。

1.3 观察指标①比较两组患者的体温恢复至正常 (腋温<37.0℃且维持48 h 以上) 时间、 机械通气时间、 ICU 住院时间。 ②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包括治疗期间意外脱管、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 支气管扩张、 ICU 获得性衰弱 (ICU-AW) 等。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n(%)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相关指标研究组体温恢复至正常时间、 机械通气时间、 ICU 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表1 两组的临床相关指标比较 (±s, d)

表1 两组的临床相关指标比较 (±s, d)

组别 n 体温恢复至正常时间 机械通气时间 ICU 住院时间研究组 43 4.79±1.26 6.83±1.19 10.41±1.58对照组 37 6.28±1.73 9.48±1.71 16.29±2.46 t 4.444 8.132 12.892 P 0.000 0.000 0.000

2.2 不良事件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9.30%, 低于对照组的29.73% (P<0.05)。 见表2。

表2 两组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n (%)]

3 讨论

临床ICU 机械通气支持中通常需要使用镇痛镇静药物稳定患者情绪、 病情等, 使其进入相对舒适的状态, 以提高机械通气效果[5-6]。 由于接受机械通气支持的患者极易发生DVT、VAP、 ICU-AW 等并发症, 不利于其整体治疗效果。 因此临床除给予必要药物改善患者症状、 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外, 科学有效的镇痛镇静护理干预对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集束化镇痛镇静护理干预过程中通过精细化、 具量化、 人性化、 规范化的护理干预措施, 最大程度地提高机械通气患者危险因素的防控水平, 减轻患者心理负性情绪, 并提高镇痛镇静药物用药规范, 能够有效保证患者病情稳定、 促进患者恢复、 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7-8]。 本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 机械通气时间、 ICU 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 表明集束化镇痛镇静护理干预在促进患者恢复、 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方面效果显著。 分析原因如下: 由于集束化镇痛镇静护理干预主张每日进行唤醒, 明显减轻了深度镇静的风险, 降低了意外脱管发生率, 同时其包含的风险评估、 风险护理、 镇痛镇静剂用药流程干预等措施有利于机械通气患者神经功能、 呼吸功能的恢复,也进一步降低了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 集束化镇痛镇静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机械通气患者恢复, 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猜你喜欢
通气机械研究组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OSAHS合并肥胖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立体几何单元测试题
调试机械臂
不通气的鼻孔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一)本刊试题研究组
圆锥曲线解答题训练
期中考试模拟试题
简单机械
按摩机械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