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视角下城中村日常生活公共空间改造研究
——以昆明市斗南村为例

2021-12-16 09:40毛志睿
中国名城 2021年12期
关键词:斗南南村城中村

毛志睿,王 蕾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昆明 650000)

引言

城中村是指已经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建设范围内,居民职业结构与生存方式向城市转型,但建筑景观和文化习俗仍缺乏城市社区内涵特征,建立在集体性质土地上仍称为“村”的居民聚落。城中村也是以本地居民出租房屋获得经济来源、外地户籍居民承租获得临时住所、兼有内部服务型经济为主的城乡过渡型社区[1]。时至今日,城中村因其相对低廉的生活成本成为外来人口的首要选择。但长期以来,基础设施匮乏、空间环境脏乱无序等城市问题成为城中村的“顽疾”。在城市更新提倡存量优化的背景下,如何通过合理的空间干预及场所营造改善城中村的人居环境、激发城市活力、优化产业结构、延续城市记忆、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实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这既是当下城市更新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界关注的焦点。

城中村现有的改造实践,在模式上分别为拆除重建、综合整治和拆整结合[2],多由政府和设计者主导,缺乏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关注,弱化了居民对日常生活空间的真实诉求,从而导致人与空间产生隔离。改造既没有挖掘出城中村真正的生活特色,也没有恢复城中村的活力[3]。且既有研究的实证对象多以居住型城中村为主,针对产业型城中村的研究较少。

基于此,本论文以推动昆明市城中村城市更新进程为目标,从日常生活出发,在梳理相关理论脉络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观测、半结构式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分析斗南村居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及公共空间使用特征,揭示其潜在的空间与社会问题,提出适合城中村公共空间更新的方式,以期为新一轮城中村更新实践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1 相关理论梳理

1.1 城市更新理论梳理

城市更新的概念来源于西方,是西方国家为了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提出的应对策略。城市更新的相关研究,从二战后的“推倒重建”到如今“可持续性发展”,以时间为轴大致可分为5个阶段(图1)。

图1 国外城市更新时间轴

我国城市更新的研究与实践则起步相对较晚,1980年,陈占祥先生首次提出“城市更新”的概念,他认为更新包括重建、保护和维护等方面[4]。1994年,在《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中吴良镛教授创新性地提出“有机更新”的理论构想,即按照城市发展内在规律,顺应城市肌理,采用适当的规模和尺度进行改造,从而达到“有机秩序”[5]。进入2000年后,全国多个城市积极推进实践探索,三亚作为我国首个“城市双修”的试点城市,通过水系生态治理、拆除违法建筑、加强规划管控3个方面,全面促进三亚的生态修复与功能修补[6]。在城中村更新方面,广州永庆坊采用“政府主导、企业承办、居民参与”的更新改造模式重塑居民日常生活、改善街道风貌、提高人居环境质量[7]。

总的来说,城市更新在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活力、完善城市功能等多个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且城中村改造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呈现出全面推进态势。

1.2 日常都市主义理论梳理

西方世界对于日常生活的思考起源较早,早在20世纪初,多位哲学家在其论著中就展开了对日常生活理论的探讨。这一理论也在城市规划设计领域引起广泛关注,进而总结了“日常都市主义”作为城市设计范例,它的目的是帮助人们适应和改善日常生活的外部空间。

表1 国外关于日常生活研究理论梳理

20世纪末国内学者也开始了日常生活的研究,汪原进一步提出日常生活下的都市空间实践的策略方法[13-14]。张杰批判了大尺度的城市设计,提出以“日常生活空间”为核心的城市设计的具体建议[15]。时至今日,关注日常生活逐步成为一种新的城市设计态度。

综合上述研究,针对城中村更新工作,设计者应以“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模式,深入设计场地,突出人作为空间主体,遵循人的生活习性;注重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的营造,使其生存环境和生活空间更符合居民的使用需求;偏重在不同空间中进行微观和局部的设计策略,提升空间的使用品质,最终实现由点带面带动城中村以及城市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2 研究区域概况

产业型城中村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在特定地理位置出现一种产业集中,专业化强并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性产业聚集的经济现象[16],区别于单一居住性城中村。截至2020年,昆明城中村改造完成108个,包括斗南村在内不拆除重建实施微改造的14个项目尚未完成 。同年九月,昆明市编制了《昆明市城市更新改造行动计划》,进一步有计划、大力度地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改造,提升昆明城市特色魅力(表2)。

表2 昆明市城中村改造行动进展

斗南村,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滇池东岸,总规划面积约 3.62 km2(图2)。整体呈方形,以低层、院落式建筑条件下形成的村落肌理。道路由纵横向的细密路网划分,中心十字形道路为交通要道,宽度为8—10 m,巷道4—6 m。产业上依托斗南花卉市场及电子交易市场,吸引了大量花农、花商等外来人员租住,人口密度高,自建现象盛行,土地承载力呈现饱和状态。

图2 斗南村区位

3 斗南村居民生活状况及空间使用特征

根据斗南村的实际情况,采用现场行为调研,问卷调查以及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首先,以“城市漫游者”[18]的视角在研究区域中,通过观察、拍照等方式,关注斗南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外部空间环境,获得对研究区域的初步了解。现场调研主要采用“行为注记法”[19],调研时间为2020年9月17、22、28日以及2021年1月以及2021年4月份,通过观察不同时间段斗南村居民的活动方式并作出记录汇总成图片,大致可以体现斗南村日常生活的全貌。其次,以研究者的身份,深入斗南村针对不同居住人群展开半结构式访谈。本研究共计发放调查问卷130份,共回收了124份有效问卷。

3.1 斗南村日常生活现状

斗南村的人员构成以外来租户为主,约占73.3%,本地居民以中老年人居多。在外来租户中,中青年数量较多,教育背景较本地居民高。职业方面从事花卉产业的人员占71.4%,其他从业者占11 %,此外,还包括来斗南村就餐的务工人员等流动性人口(表3)。

表3 斗南村居民基本情况

为清晰地展示斗南村居民日常活动的轨迹点,笔者选择了4个调研日使用“快照法”进行行为数据叠加(图3)。研究发现,斗南村没有固定的空间场地,散步、购物、就餐、聊天以及花卉工作等不同的日常活动在斗南村的公共空间中交错发生。村内的商业服务集中分布在东西、南北两条轴线上,该空间范围以交通出行、购物就餐为主等;菜市场附近购物、聊天等行为的频率远高于其他空间;打牌下棋等娱乐活动则多发生于毕昇宅院中。

图3 斗南村日常活动轨迹点

3.2 公共空间中的人群活动特征

斗南村多元化的行为主体,呈现出差异化的空间活动形式。

本地居民:居民以老年人为主,他们会在村里形成小规模聚集。男性老人通常集中在毕昇宅院中进行棋牌类的娱乐活动,女性老人则是出现在菜市场附近、空旷场地及街头巷尾的频率较高,日常活动以广场舞聊天散步为主。

儿童:缺少固定的活动场地。多在家门口及街头巷尾,利用现有场地设施玩耍。

花卉工作者:与其他城中村不同,斗南村集中了大量的花卉从业者。他们一天内大部分的时间会在家庭庭院或门口从事花卉工作,在村内停留时间长但活动范围小,空闲时多在租住屋附近进行聊天、娱乐等活动,花卉融入该类人群的日常生活。

商店经营者:斗南村密集的人群形成了良好的商业氛围,集中分布在东西、南北两条轴线。商家的活动轨迹基本围绕商铺及周围,产生收账、进货、交谈等活动。

3.3 便捷的地理位置及低成本的生活环境

城中村以区位、租金以及生活成本等优势成为低收入人群的聚居区[20]。斗南村临近亚洲第一的花卉市场——斗南花卉市场,电动车或者三轮车的通勤时间约为10—15 min,便捷的区位以及低廉的居住成本吸引了大量从事花卉工作的外来租住人员。村内的商业服务也为居住者提供了低廉的生活成本。

斗南村共有1 797栋建筑。858栋为租户居住;793栋为租户、屋主共住;114栋为屋主居住;32栋为无人居住。在租住方式上,房屋一般会被分成两到4层,容纳4—6户人家。一层房屋空间较大且有中庭,多为花商租赁用以处理花卉,年租金在2万—3万左右。其他楼层以15—20 m2左右的单间出售,租金便宜且租住群体复杂多样。

3.4 斗南村日常活动的多样性及花卉产业的融合

斗南村与其他居住型城中村不同的是其日常生活与花卉产业高度融合,花卉工作散布在斗南村内,多发生于房屋中庭或者附近位置,表现形式多样,其中包括花卉的处理工作,花卉的运输等。在疫情期间,为减少经济损失,花农还进行了抖音、快手等线上直播,网络销售鲜花。

4 斗南村空间及社会问题剖析

4.1 租住人群大量涌入造成生活质量低下

斗南花市的转型升级为花卉产业带来契机。2008年至今,背靠斗南花市的大量村民开始从事花卉产业。斗南村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也吸引花农的不断涌入,本地村民为获取更多利益选择将房屋加建、房间分隔进行出租,形成“一线天”的天际线效果。

在目前的斗南村改造中,主街较好地提升了区域的视觉形象。改造主要为主街立面的墙体彩绘、商店招牌的统一翻新、主街两侧增加座椅绿化。斗南村内部空间依旧存在危房严峻,配套设施落后、卫生条件差现象。这也使得人们的日常生活空间不断被挤压,生活环境质量陷入恶性循环。

4.2 花卉产业发展带来的生活干扰

经调研得知,斗南花卉市场夜间花卉种类丰富,多以批发的形式售卖,村民会在晚上9点到凌晨1点将花卉运送到市场贩卖。在宽度仅有4—5 m且缺少照明的巷道里通过大量三轮车,极易造成交通堵塞,车辆带来的噪声也使生活在此的村民苦不堪言。村内杂货店老板提到,在店门口经常发生花农翻车的情况。另一方面,花卉处理后的垃圾在村内随意丢弃,影响村内的环境质量。

4.3 空间占用造成的日常活动及社会交往缺失

斗南村的外部空间狭窄且被大量违章建筑占据,废弃物品的堆积以及车辆的随意停放使得公共空间进一步被挤压,原有的空地也沦为停车空间,缺少独立的外部活动空间,村民的日常活动多发生于巷道中。主街道随着租住人群数量与机动车需求的上涨,要满足交通需要的同时还要兼顾日常生活空间的需求,矛盾日益凸显。不仅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而且进一步压缩居住者的社会交往。

4.4 粗放的产业发展造成后续动力不足

斗南的花卉产业借助云南省特有的技术逐步成为国内花卉行业的龙头。在斗南,70%以上的村民从事的是花卉相关产业,它是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在现有的产业结构中,存在着中小农户碎片化产业经营、缺少优质花卉品种打造独特花卉品牌、产业配套设施及衍生品不足,游客体验感差等问题[21]。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云南花卉产业发展的瓶颈,影响了花农的经济收入。

综上所述,目前已开展的整改措施只针对于产业型城中村的视觉体验,对斗南村中实际居住人群的日常生活质量改变不大。居住者缺少聊天、娱乐休闲等日常活动的公共空间,配套设施落后,且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制约。

5 斗南村公共空间更新改造策略

玛格丽特·克劳福德提出我们真正的任务不是美化城市或者创造管理完善的城市,而是创造一种城市日常生活,它包括大量对城市地域性、社会性、公共性的思考和实践[22]。单一从视觉形象切入的城中村更新改造是对自身所处日常生活的脱离,因而设计者应置身于当代社会中,从近处解决社会生活的矛盾,诱发居住者产生自发性和社会性的活动,更要发挥产业型城中村的优势,激发经济潜能,提升城中村活力。

5.1 优化道路系统,提升城中村的安全便利

城市安全是居住者生活中最基本的要求[23],也是有机更新的基本前提。斗南村内人车混杂的模式不仅给居住者带来安全隐患还给花农运输花卉带来麻烦,在城中村的公共空间更新中,需要依托现实情况对现状道路进行梳理。一方面,对外减少机动车交通进入村内,通过在村口设置停车空间及自行车驿站等方式,进行内外交通转换,使村内以步行为主。对内梳理街巷空间,拆除违规建筑,建设绿色步道,形成生态交通网络;另一方面,规划一条专门用于花卉运输的道路,使花农规范有序的进行花卉运输,最大程度减少对居住者的噪声影响。

5.2 营造绿色宜人的公共空间,激发日常交往

城中村公共空间是居住者日常生活交往的载体,更新改造应挖掘城中村的灰色空间,布置休闲广场、生态绿地、口袋公园、运动场等,改善整体环境品质,提供更多户外活动场地,进而激发出更多地交流碰撞。

根据斗南村的肌理将空间划分为线性空间和点状空间,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设计能吸引其接近、休憩进而产生社交活动的空间。例如在点状空间中合理营造休闲娱乐空间,将斗南村使用频率极低的戏台空间(图4)进行更新设计,吸引居民开展多种户外活动,同时配置完善的基础设施,如桌椅、凉亭、娱乐健身等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在线性空间中则保留街道空间中的小型的生意空间,如沿街地摊、流动摆摊车等[24],形成重要的摊贩空间及生活空间,这些场所是顺应日常生活的需求自然发展而来,大大增加了人与人见面接触的机会。对于摊车,设计可提供灵活美观、便于管理的共享摊车,以控制街道的整体空间秩序(图5)。

图4 戏台空间改造效果

图5 街道空间改造效果

5.3 主街空间优化,创造社交场所

主街是城中村居民最主要的室外活动空间,它承载着人们日常的多种行为,如晒太阳、散步、聊天、购物等,主街对城中村居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斗南村内,南北向、东西向各有一条主街,更新改造秉持着多样化统一,精细化设计的原则对沿街建筑进行立面整饰,广告牌和标语设计等,提升主街面的美观度、整洁度(图6);鼓励沿街商铺将内部气氛开放给街道,创造有设计感的户外空间,吸引不同人群使用街道,同时自然地形成一个放松适宜的社交场所[25]。

图6 主街立面优化

5.4 延续斗南文脉,提高场所的认同感

诺伯舒兹指出场所精神是与人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的场所特性集中和概括化体现,不仅具有建筑实体的形式,还具有精神上的意义[26]。当前以物质空间为主忽略社会空间的改造模式,使得生活在此的村民逐渐失去对场所地文化的归属感。而城市发展与文化息息相关,更新必须坚持“保护为先,合理利用”的原则。

在城中村更新设计中,应梳理斗南历史文化,如斗南村的农耕文化、红色文化以及花卉产业文化等,并结合斗南村开放空间进行串联,形成文脉传承线路,打造斗南专属记忆。同时将斗南村的传统文化与花卉产业文化结合,组织特色活动,引导人们参与,提高人们对于斗南村的文化归属感,促进社区共融。

5.5 建立社区组织,加强公众参与

随着城市更新的逐渐精细化,共同缔造和公众参与空间改造,实现城中村有序改造的更新模式成为现阶段解决居民实际问题的有效方式。对于斗南村改造,村民是受到改造影响最大的群体,应充分了解村民的功能诉求和精神追求。改变传统城市更新自上而下的设计模式,增设“社区组织”等沟通平台从而增强城中村利益相关者的话语权,同时引入第三方的机构,即获得政府认可的社会团体或学术团队,包括专家学者、社区规划师、高校学生等。基于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改造模式,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吸引村民主动参与改造,营造多样化、活跃度高的公共空间,从而避免政府单一主导更新模式下带来的盲目性。

5.6 激活斗南花卉产业,提高经济活力,带动片区更新

产业激活带动经济发展是居住在斗南村的人们关注的核心,也是外来人员选择斗南村居住最重要的因素。打破花卉产业发展桎梏,结合政府及相关部门对于花卉产业的“十四五”计划合理引导,联合呈贡大学城积极引进高科技人才,围绕数字化农业优先打造“智慧花卉”,促进花卉产业“物联网+”的快速发展;筛选优质花卉,促进斗南花卉特色品牌推广至全世界;将南北主街分别打造成为生活街和花卉文创街,引导花卉衍生品在斗南村内形成产业链,鼓励沿街商铺产业优化,推动斗南旅游发展,使花卉经济活起来。最后,实现城市可持续性发展。

6 结语

当前城市发展的重心已由过去的快速扩张转变为城市内部的更新。产业型城中村面临租住人群大量涌入居民生活质量低下,产业发展给居民生活带来困扰,空间占用造成的日常活动及社会交往缺失、粗放的产业发展造成后续动力不足等问题。基于上述问题,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提出优化道路系统及配套设施,提升城中村的安全便利、挖掘灰色空间,激发日常交往、优化主街界面、保留斗南历史,提高场所的认同感、增强公众参与、激活斗南花卉产业,提高经济活力,带动片区更新的改造策略。

现如今,城中村更新更多地关注居住者使用的日常空间,透过日常生活的角度给高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城中村公共空间改造带来一些启示,并促使城中村改造能真正地满足居民需求,恢复其健康而充满生机的日常生活空间。鉴于研究篇幅原因,未能对后续的实施进行讨论,有待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猜你喜欢
斗南南村城中村
南村谈艺录(视频)
发达地区城中村改造困境与出路
绿水青山间捧出“金饭碗”——探访芦南村的乡村振兴故事
昆明斗南国际花卉批发市场最新价格
特色城中村景观设计初探——以建荣村为例
昆明斗南国际花卉批发市场最新价格
昆明斗南国际花卉批发市场最新价格
昆明斗南国际花卉批发市场最新价格
存续与发展:我国城中村治理的路径探讨
莲花县南村水山洪灾害治理工程设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