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东君
2021年1月,福耀玻璃位于福建福清的生产车间。
對中国企业来说,2001年12月11日也许是永远难忘的日子。从那一天起,中国企业全面迎接世界经济贸易的机遇和风浪,走过一段段殊为不易的奋斗历程。应诉、反击、突围、合作……真正是二十年磨一剑。《环球人物》记者采访了大型制造企业和中小商贸业主,从他们的讲述中,可以感受到入世给中国企业和个人命运带来的巨大变化。
2002年8月31日早晨,福耀集团位于福建福清的总部门口,竖起一个大牌子,上书“我们赢了”四个大字,喜气洋洋。此前一天,加拿大国际贸易法庭裁定,来自中国的汽车玻璃在加拿大的销售对当地产业不构成侵害。根据此裁决,中国所有汽车挡风玻璃可以继续以零关税出口到加拿大。这场由福耀主导的中国汽车玻璃反倾销应诉,被视为中国入世后打赢的反倾销第一战。
福耀集团董事长曹德旺这样回顾当年的经历——
2001年2月28日晚上,我接到销售部的电话,称从网上看到美国PPG公司联合其他两家美国玻璃公司,向美国商务部起诉中国的汽车挡风玻璃倾销。根据我们美国公司反馈的意见,美方肯定会同意立案。放下电话,我立即通知公司各部门经理及集团高管第二天早上开会,研究应对方案。
第二天,会上出现两种不同意见,交锋激烈。第一种意见认为,无所谓,不应诉,我们的产品在中国供不应求,内销利润比外销高。第二种意见认为,应该积极应对,如果这次不去应诉,就等于放弃了国际市场。
我认为应该应诉,而且要组织最强力量保证官司胜诉。主要理由是:一、放弃就等同于退出国际市场,而汽车行业的全球化要求很高,退出国际市场,意味着最终也要退出中国市场;二、美国是一个法治国家,就是打官司也得讲依据,福耀的会计资料完整而且可信;三、我们如果放弃,丢掉的不只是“国际市场”四个字,更是企业应承担的维护国家尊严的责任。
最终,我们作出应诉决定,成立反倾销应诉办公室,聘请美国最好的反倾销律师。对于打赢此案,我很有信心。
当美国反倾销案正在进行中,加拿大硝烟又起。2001年9月,PPG加拿大公司向加拿大海关税务总署及加拿大国际贸易法庭提交申请,要求对原产于中国的挡风玻璃进行反倾销调查。12月,加拿大方面发出公告,对福耀等 4 厂家进行反倾销调查。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则在2002年3月裁定中国数家企业在美国市场低价倾销汽车挡风玻璃。美国商务部就此向福耀征收11.8%的高额关税。福耀没有退缩,而是把美国商务部告上了法庭。我们向美国国际贸易法院提起诉讼,从9个方面质疑美国商务部征收11.8%反倾销税的裁决,指出这个裁决缺乏根据。
经过这段时间的交锋,我发现反倾销是一个政治问题,对方往往没有研究,就胡乱判。律师跟我说,为了拖垮你,先判你倾销,开出高额税单,把你拖垮,你虽然应诉,但拖个几年,交不起保证金就不行了。
我们还是坚持跟他们打。那段时间,福耀的反倾销小组没日没夜,吃在办公室,睡在办公室,整理的资料和数据起码有半吨,可以堆满一个房间。有时,为了一个数据,不论人是否回到宿舍,不论是否雷电交加,都要赶回办公室,即便淋湿了身子,也立刻开始查找数据。同时,我希望中国企业对反倾销有更多了解,与大学联合成立了反倾销研究中心,加大对反倾销法律法规及相关案例的研究。
2002年8月,加拿大国际贸易法庭召开听证会,进一步调查中国汽车挡风玻璃在加拿大的销售是否对当地同行的销售、生产造成损害。福耀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派出工作小组参加。
我们在准备时发现,PPG在加拿大卖的汽车玻璃也是美国生产,运到加拿大的,对于加拿大而言,PPG和福耀都是出口商。所以,我们的律师在法庭一审开庭辩论时,就质问加拿大是主权国家还是美国的一个州。如果是主权国家,美国PPG跟中国福耀都是外商,他们没有权利告我们。我们还在法庭上展示了大量调查事实,批驳PPG借反倾销之名,行控制市场、损害消费者利益之实,并有效证明了中国汽车挡风玻璃在加拿大的销售没有损害加拿大国内行业。
2002年8月30日,加拿大国际贸易法庭终审裁定,来自中国的汽车挡风玻璃没有对加拿大国内工业造成实质性损害或实质性损害威胁,倾销不成立。历经9个月的加拿大反倾销案,最终以福耀为代表的中国汽车玻璃行业彻底胜诉告终。
随后,我们在美国的努力也取得初步胜利。2003 年12月,美国国际贸易法院作出初步裁决,对福耀上诉书上9项主张中的8项予以赞同,同时发出命令书要求美国商务部对此案重新审理。
我们还向美国商务部提出年度行政复审。2004年10月,美国商务部公布了行政复审的终裁结果。根据结果,福耀玻璃不再按照11.8%预缴反倾销税,2001年9月至2003年3月已缴纳的反倾销税予以返还。2007年5月,美国商务部发布终裁公告,公布最终重审裁定结果,福耀不存在倾销行为。
至此,福耀的反倾销应诉取得完全胜利,不仅为福耀,更为全国的汽车玻璃行业争回了公道。
今年10月,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邀请全球汽车行业代表开了一场内部交流会,参会人员多是现场出席,只有唯一一位代表是视频参会。视频连到杭州,吉利控股集团CEO李东辉做了分享,谈及吉利在电动汽车上的发展布局和在英国的投资等。目前,吉利是英国汽车行业最大的外部投资企业。
2021年10月19日,英国首相鲍里斯· 约翰逊(右排四)邀请全球汽车行业代表内部交流,李东辉(右下角)以视频方式出席。
吉利全资收购英国伦敦出租车公司,推出了电动出租车。
20年前中国入世时,弱小的中国车企面对外资品牌冲击,“狼来了”的呼声不绝于耳。但对吉利而言,入世是难得的机遇。2001年11月9日,中国签署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前夕,吉利成为中国第一家获得轿车生产资质的民营企业。那时,吉利已在汽车领域起步四五年,一直在为获得这张“准生证”而努力。中国加入WTO,不仅是对外资开放市场,也让民营企业有了平等竞争的机会。20年过去,吉利的年销售额从几亿元升至3256亿元,位列世界企业500强第239位。“没有中国加入WTO,就没有吉利发展的今天。”李东辉对《环球人物》记者说。
2001年中国入世时,我正在推动华晨与宝马的合资项目。中国加入WTO,让很多外资品牌最终下决心到中国投资。当时,中国车企实力弱小,外资和合资车企凭借着产品、技术、品牌和人才优势,占据了中国90%以上的市场份额。外国车企也很傲气,引入中国的都是老车型、老技术;在合资企业里,上到总经理,下到部长、科长,都以外籍人员为主。
那是中国汽车行业在入世之初付出的代价。如今,国产自主品牌占据的市场份额已超过40%。外国车企对待中国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进入中国汽车市场的技术和车型是全球最先进的;合资车企的管理层几乎都是中国人,外资车企也越来越本地化。可以说,入世之后,中国汽车行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吉利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吉利从诞生之初就坚持走自主创新路线,这多少是倒逼出来的。外资品牌刚进入中国时,选择的合作伙伴多是国企,吉利没有合资机会,硬是从关键零部件、发动机到整车都自己研发,培养自己的生产技术和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吉利通过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尤其是国际并购,获得所需要的技术、品牌、管理系统和人才。而这就要感谢中国入世带来的机遇,WTO的规则不只关乎商品贸易,还涉及服务和投资,为吉利的全球化战略创造了可能。
吉利与国际接轨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走出去”,我们开拓了东南亚、南美、非洲和东欧等发展中国家市场,这一时期以单纯的产品出口为主。
第二个阶段是“走进去”,我们从2009年起在国外投资设厂,输出吉利的产品技术、设备和人才,在当地扎根。一个最成功的案例就是宝腾汽车。宝腾是马来西亚标志性的车企,2017年吉利收购其49.9%的股份,由吉利团队负责运营管理。仅仅两年后,宝腾就扭转了连年亏损的局面,年产销量从不足5万台到超过10万台。今年前10个月,在马来西亚汽车销量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整体下滑的背景下,宝腾仍然实现了销量同比正增长。
第三个阶段是“战略协同”,也就是在资本、技术和人才等方面,与全球最先进的车企实现高层次、全方位的融合。我们在学习、跟随的基础上,协同共赢,再实现局部超越并反哺合作伙伴。与沃尔沃的合作就遵循了这一路线。
2010年收购瑞典的沃尔沃汽车,是吉利发展的重要一步。收购之初,我们就确立了“放虎归山”的战略,坚持沃尔沃的独立运营,尊重他们的团队、文化和价值观。我们既希望这次收购能给沃尔沃带来价值,也是请沃尔沃当老师。
收购沃尔沃后的最初5年,主要是向沃尔沃学习,学习他们的质量控制、运营管理和研发体系。我们和沃尔沃在瑞典哥德堡联合成立了中欧汽车技术研发中心(CEVT),通过集团内部的交流机制,我们把沃尔沃的人才聘请到吉利,也把吉利的人派去CEVT。
2021年10月29日,沃尔沃汽车宣布在瑞典斯德哥尔摩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图为李东辉在杭州连线敲响开市钟声。
从2015年到2018年,我们双方联合研发了CMA架构。汽车企业想要实现模块化生产,就需要一套平台架构,只有有实力的车企才能研发出自己的架构。在CMA架构上,吉利开发出中国自主高端品牌领克,这是中国第一个进入欧洲发达国家市场的自主高端品牌。2020年,吉利又主导研发出纯电智能浩瀚SEA架构。这次架构研发历时4年,投资超200亿元,适用于智能纯电动车的开发。可以说,我们已经在电动化和智能化领域实现了局部超越。
在与沃尔沃的合作中,我感受到企业要想合作好,最根本的还要民心相通,文化融合。沃尔沃的全球董事中,2/3都是外部独立董事,他们普遍是世界500强的CEO,和他们打交道可以学习到全球领先的管理思想。在董事会上,我们坦诚热烈地讨论,会下,我们一起参与瑞典的文化活动,喝着当地的酒,唱着当地的歌,建立起友好的情谊。
而随着吉利全球化程度加深,我们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民间外交的作用。吉利在马来西亚和英国的投资,都得到当地政府充分支持和关注,李书福董事长和我与马来西亚时任总理马哈蒂尔及英国最近三任首相卡梅伦、特蕾莎·梅和約翰逊,都有过会面、小范围闭门会议等近距离接触。我能充分感受到入世之后,中国在国际经贸领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中国企业在当地良好发展为国家带来的正面影响。
义乌商人施新雨从2005年起,换过3个经营地点,第一个在义乌国际商贸城1区和2区的夹缝里,位于地下一层,20平方米的店面,做饰品出口生意;第二个搬到了义乌国际商贸城3区5楼,面积扩大了10倍,做越南商品的进口生意;第三个则是在义乌自贸试验区的新大楼里,近千平方米的场地,用作办公、商品展示和物流分发。
“这里属于义乌的第六代市场,更加国际化、智能化、数字化,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施新雨向《环球人物》记者讲述了入世后义乌小商品市场和他自己的发展历程。
这是施新雨主营越南进口商品的店铺。2011年,义乌国际商贸城将进口店铺统一移至5区。
义乌的小商品市场发家于马路边上,塑料布搭个雨棚就是第一代市场。1984年筹建的新马路市场是第二代市场。两年后,市场再次搬迁,有了钢筋混凝土棚架。1992年的第四代市场开始转入室内经营。
虽然上世纪90年代早期,义乌就提出“义乌商品走向世界”的口号,不过真正走向世界是中国入世以后。2002年,义乌的第五代市场——义乌国际商贸城正式投入运营,此后商贸城不断扩建,现在有5个区,每个区有各自主打的销售品类。
我是从义乌摆摊起家的,但是入世时,我已经去了广州闯荡,做饰品的零售批发。当时一个直观的感受是,外国人“嘩”一下涌进来,国外的订单多了,生意一下就好了。那时中国的东西对外国人来说太便宜了,记得一个土耳其客户通过翻译问我手链的价格,我说两毛钱一条。对方问翻译,是美元吗?翻译后来跟我说,你说是美元也完全没问题。
留在义乌的很多朋友也做起了外贸生意,问他们在做什么,十个里面七八个都是“做外贸”,人人身边没几个老外朋友简直说不过去。义乌的楼上楼下、前院后院都能碰到外商。很多外商过来做集中采购,一采购就是一个货柜,几千种商品。为了便利义乌的外贸发展,海关还在义乌设立了办事处。
看到义乌的外贸生意这么好,2005年我选择回到义乌,做起了饰品的出口。我那时在国际商贸城的店面位置不好,找生意只能靠主动出击。义乌有国际小商品博览会,是国际性的展会。我就自己写简介,印刷宣传册,雇懂外语的人带去博览会,看到外国客户就把宣传册和名片递上去。结果真让我撞到机会,一个月后,一个匈牙利客户下了个大单,2万多美元。靠自我推荐的方式,我把出口生意一点点做了起来。
2021年6月7日,来自多个国家的网络传播达人到访义乌,参观义乌国际商贸城,体验直播选品带货。
如果说入世时我错过了做外贸生意的风口,做进口生意的机遇则被我抓住了。2005年左右我出国时,发现国外的东西真便宜,带回来送亲戚朋友,感觉很好。当时我就想,义乌这么大,怎么没看到做进口生意的地方?过了一两年,我在电视上看到国际商贸城进口馆的招商广告,就报了名。
这一方面是顺应政策导向,一方面也有经济上的考量。比如做出口赚了外汇,再从当地进口一部分商品回国销售,既可以赚取利润,又可以减少兑汇带来的损失。
2008年进口馆开业,我的店铺是最早入驻的15家之一,销售的是越南高档商品,比如黄花梨家具、手工漆器和各种工艺品。我在越南还设立了生产基地,现在仍在运营。
刚开始做进口时,我也遇到过麻烦。那时很多商品是中国海关没有碰到过的,工作人员在标准上吃不准。比如我进口的工艺品台灯,实际就是在工艺品上加了一个灯泡,既有台灯的功能,又可以做装饰。但海关就犯了难,是判定为小家电,还是工艺品?如果判定为小家电,就需要通过中国政府的3C认证,这对越南的工艺品厂来说很不现实。好在我们当地政府很务实,一事一议,解决问题。现在我们的进口行业越来越成熟,标准更规范更细化,很少再出现这样的问题了。商贸城里做进口生意的也有了几百家。
2018年第一届进博会举行时,我去上海参加了。我体会到进博会是一个国内国际的双向平台,我在会上接洽了外国客户,也与国内的销售平台建立了合作。那时,我已经再次转换赛道,在稳定进口业务的基础上,加大对渠道和供应链的关注,做起了内贸生意。
做内贸也符合当下电商市场的需求,比如我在直播平台上卖货,说不准什么产品就会“爆单”,如果是进口产品“爆单”,供应链很可能跟不上,就会影响店铺评价。销售国产商品就没有这种担心,而且现在国产商品的质量也很不错。在有“国内大循环”的概念之前,我们很多中小企业已经开始这样做了。做生意就是要不断跳出框框。
义乌的市场也在迭代。2019年,义乌市政府提出发展第六代市场,要真正实现“买全球,卖全球”,还开设了义乌中国进口商品城孵化区。我的新店就在这里。2020年,义乌被纳入浙江自贸试验区范围,前景令人期待。
如果要形容这20年的变化,我想引用一句毛主席的诗,“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