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山
(无锡开放大学环境与设计学院,江苏无锡 214011)
在《城市意象》中,凯文·林奇指出:“边缘是一种要素,具有直线的性质”。通常来说,除了道路之外具有直线性质的要素都属于边缘,基本可以理解为地区参照物[1]。一般来说,城市边缘区指的就是交界处,通常不具有很高的开发密度,即交界处两边是自然和人工、城市与环境[2]。
在城市中,城市滨水区通常指的是既有陆地又有水域的区域,陆地和水域相邻,这个范围被称作城市滨水区。在这个区域内,陆地和水是2 个最基本的要素,所以,陆地和水的交界线是一个很重要的分界线[3]。人类活动和自然活动相互交叉、结合,彼此渗透[4]。城市滨水区显得完整和宽敞,具有自然独有的特征[5],从城市生态角度来看,它是公共的、开放的,是城市生态发展必不可少的部分。城市滨水区包括人工部分、自然部分,人工部分有人为建造的建筑、景观等,自然部分有天然的土壤等。城市滨水区可抵御自然灾害,供人类休闲娱乐。
西蒙·范·迪·瑞恩(Sim Vander Ryn)和斯图亚特·考恩(Stuart Cown)曾将生态设计定义为一种设计形式,这种设计形式可最大程度保护环境,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6]。应尊重和保护大自然中的各种物种,合理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尊重自然,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平衡环境的基础上,改善人类居住环境。所以,设计和规划城市时应以保护环境为基础,运用有全新的生态理念,将环境保护工作融入城市规划建设中。
锡北运河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北部,于1958 年利用原12 条小河拓浚串联而成,西起锡澄运河横泾河口,经张村、东湖塘至常熟市王庄、大河镇入望虞河,郑家河头北接东青河。运河长50km、宽35~50m,排灌面积220km2,是无锡市北部主要的排灌河道,可通航[7](见图1)。
图1 锡北运河河道视觉印象
调查研究选择的调研路线是从锡北运河大桥(S229省道)南岸处沿锡北运河南岸向东出发,途径胡家渡大桥、惠山大桥、锡北大桥(G2 锡澄高速)、石新桥、东庄大桥、芙蓉桥、锡北大桥(团结路)、泉山大桥、锡北运河大桥(锡东大道)、红旗桥、锡沙公路大桥。然后从锡沙公路大桥北岸处,沿运河北岸返回锡北运河大桥(S229 省道)(见图2)。
图2 锡北运河调研路线
无锡城市交通的便利性决定了锡北运河周边的交通便捷性,周边的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及市内等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为沿线生态景观规划创造了极其“地利”的优越条件。随着公共交通系统的不断完善,项目地与外界联系不断增强,为下一步发展提供了便利(见图3)。锡北运河沿岸作为无锡市边缘区、低密度开发区、灌溉区、滞洪区,一直以来发展缓慢,却也因此保留了较好的生态现状和水系格局,拥有了丰富的生态资源(见图4)。
图3 锡北运河基地周边交通优势分析图
图4 锡北运河基地周边土地使用分析图
基于以上对锡北运河的调研分析,发现在资源方面,城市边缘区滨水景观具有其他生态资源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但在设计和规划城市时,此区域通常不会受到重视,也就面临着盲目开发等问题。
截至目前,大部分城市边缘区都存在严重的破坏行为,锡北运河沿岸也不例外,对城市边缘区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和影响。一是改造人工河道一般会利用混凝土加固河坝,虽然这种方式能防洪抗灾,但也会改变河床形态,难以保证河床生态环境调节需求。二是随着城市的发展,用水需求加大,工厂随意向河流排放污水,居民生活垃圾未得到妥善处理,使得河道水质变得越来越差。三是一些企业为了绿化会盲目栽种一些价格昂贵的树木,但栽植前没有充分了解树木的习性和当地环境,从而破坏了河岸生态的稳定性。
前些年,大部分城市边缘区密度低,使其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工程数量大幅度增加,尤其是一些密度较高,不适宜生态环境发展的工程进入城市边缘区。建筑物越来越高,城市天际线被迫改变,在高楼林立的环境中,风向发生变化,导致区域小气候被破坏,会对城市造成难以弥补的影响。
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城市边缘区建设被忽略,也因为这个原因,特色建筑物、历史遗迹却得到了保留。但对城市景观进行规划时,相关人员往往对历史遗迹不够重视,地方特色逐渐流失,使得城市边缘区逐渐失去个性。
从自然角度来说,城市边缘区滨水空间保留较为完整,而且作用明显,能连接城市和自然,既能帮助防洪抗灾,又可改善城市小气候,调节环境。
在城市边缘区滨水空间中,最明显的特点是具有较好的空气、开阔的视野、多种多样的自然景观。有效规划土地和城市空间,不仅能使城市人们生活更加方便,而且能提高当地经济效益。
城市边缘区滨水空间能够发挥休闲娱乐功能,提高景观美学品质,塑造城市特色文化。如锡北运河沿岸的西漳公园既丰富了周边居民生活,又彰显了锡北地区红色文化。
基于目前存在的问题,城市边缘区滨水景观环境生态设计应重点考虑生态廊道的作用,不仅要以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创建基础设施,还要最大程度保护城市边缘区景观生态。规划城市边缘区前,评估整体安全系数,结合城市边缘区生态、经济、文化,保护自然、利用自然。
5.1.1 水域资源保护与恢复。(1)改善城市边缘区滨水空间景观品质,首先应科学分配水域资源,保护水域资源环境。(2)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污染物排放问题,就应建立相关机制。(3)为了保护区域水域生态,提高防洪抗灾能力,应重点维护河岸构造,积极清理淤泥,疏通水域。(4)在河岸两旁以生态为基础种植植物,净化水体,保护动植物栖息地。
5.1.2 自然岸线保护与生态驳岸设计。河岸经过水流长时间冲刷,形成以自然为基础的岸线,这种岸线形态最符合河道水文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河流需要一个自我修复的空间,即生态缓冲区。营造此区域,就要保护和修复自然河岸形态,经过人工建设,使用适当的材料,以丰富岸线空间层次,明确空间功能。
5.1.3 生物资源保护与恢复。生态缓冲区对保护动物栖息空间至关重要,需要限制人为活动,适当引入与环境相符的植物种类,人为创造适合动物生存的栖息地环境。
科学分配景观资源,完善景观格局,是优化城市边缘区滨水景观的重要方式,最大程度保护城市边缘区拥有的资源和所处环境。还可借助水系通道,连接景观绿色斑块,保护农田,最终在保护城市特色的基础上发展城市。
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经济是物质基础。城市边缘区滨水景观最有效的发展方式是完善面对灾害的机制,区分土地用途,并使用现代技术,构建秩序性的通行网络,提高生态资源价值。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注重传承和创新当地文化,保留城市的多样性和本来面貌,保护当地特色环境,使得城市规划与城市原有风貌相协调,最终促进城市发展。
综上所述,分析了城市边缘区滨水景观面临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发展策略,希望能为城市未来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