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龙
(晋中学院 山西晋中 030619)
在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下,我国的学校教育在不断改革和进步,对学生的要求也逐渐向全面发展的方向培养。在我国素质教育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的情况下,教育部在2014年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概念,并在2016 年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为我国学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思路,并成为很多业界人士关注和研究的热点话题。就高校体育教育来说,通过体育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尤其是对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更有必要发展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使学生在具备基本的体育素质的同时,具有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一定的体育精神,为学生将来进入社会,成为国家和社会的合格接班人打好基础。
体育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体育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体育品德和行为、体育情感与价值观的综合性的关键素养。对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体育核心素养是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体育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会慢慢形成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体育学科素养,也就是体育核心素养。这不仅是体育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更是现代社会对高校体育教育的要求。体育核心素养的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体育核心素养内容
1.2.1 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当学生具备一定的体育核心素养之后,就会注重经常性地参与和坚持各项体育锻炼,这会有效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肌肉能力、骨骼水平、体力、耐力、体能等,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康的体魄和匀称的体型。同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也有重要作用,如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可以消除大学生的一些负面情绪,缓解压力、消除疲劳,使大学生可以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开朗乐观的态度,愉悦身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提升[1]。
1.2.2 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体育核心素养不仅要求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技巧,更要让学生慢慢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在参与各项体育活动的过程中,爱上体育运动,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能够坚持锻炼,并且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锻炼,从中获得成就感,确立“健康第一”的理念,进而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1.2.3 培养大学生优秀的品质
在进行各项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大学生不仅能够拥有健康的身体,还可从中学会团队精神、公平意识、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和运动规则,积极地面对竞争、理性地看待胜败,并不断养成超越自我、追求卓越、敢于挑战的品质,从而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和优秀品质的养成。
1.2.4 培养大学生的体育人文情怀
体育的本质是一种文化教育,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健康的体育文化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从而落实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体育教育理念,通过体育精神、爱国精神、公平竞争精神等的影响,让大学生树立一种体育文化的情感和情怀,在未来的道路中不断克服困难、勇敢前进[2]。
1.2.5 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
体育运动兼具形体之美和运动之美,很多体育运动中的动作和姿势都有一定的美感和艺术感,进行体育锻炼就是在这种美中去健康身心,去追求和捕捉美,去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特别是在一些体育比赛和竞赛中所展现出来的集体主义精神、顽强拼搏的精神、谦虚礼貌的态度、勇于挑战自我的精神等都会给大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
虽然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后,各学科的学习压力会有一定的减少,但目前来看,山西省很多高校在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依然多多少少会受到应试教育的一些影响,存在考什么就练什么的现象,重视对学生进行体育技能的培养,忽视一些重要的体育理论的学习。殊不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对大学生更加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和提高大学生对运动规律的理解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发展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也同样起着很大的作用[3]。
在不少山西省的高校中,相对来说,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课是比较多的,但因为学校过于关注对学生的体育教学的教育,希望培养出体育专业能力较强的人才,就过多地把精力和重点放在了单纯的体育教学上,而忽视了对学生的课外锻炼的教育。但实际上,课外锻炼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补充和实践,对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发展来说,同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山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对于课外锻炼的忽视,导致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效果不是很理想。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体育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继承和发扬体育文化,做到育身的同时,更要育人。但长期以来,山西省一些高校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锻炼身体以提高学生的体质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倾向于竞技、技术等内容,对于很多重要的、必要的体育文化的传播和培养力度不够,如尊重对手、尊重规则、团结合作、公平竞争等,这使得很多学生不太喜欢上体育课,让体育教育失去了它本身的魅力,更不利于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发展[4]。
高校作为为国家培养专业的、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的重要阵地,承担着相应的使命和任务,这是无可厚非的。但也正是因为如此,山西省一些高校为了在竞技体育方面赢得荣誉和利益,比较重视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竞技体育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更忽视了体育的普及。对于高校来说,普及体育和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也是其重要的任务,在培养竞技人才和体育普及上,应该是同步推进的,因为对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能够真正走向竞技体育领奖台的毕竟是少数,绝大部分的学生在大学毕业之后,是要面临工作的压力的,这会要求学生既要具备好的身心水平,更要有终身锻炼的意识及基本的体育核心素养。
体育课堂教学是山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各种体育知识、体育技术学习的主要环节。通过课堂体育教学,教师把碎片化的知识汇聚起来,便可让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系统性,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塑造学生的三观,培养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品质,具有较多的渠道、路径且有较多的办法可以选择,有较多的内容可以穿插,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较大的助力。如在篮球教学课堂,引申出篮球知识和篮球技术的同时,更要进行有关篮球运动的课堂游戏、课堂练习等,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加快学生体育知识的内化,轻松、有效地达成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5]。
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课余时间较为充裕,为此,山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要积极进行一些课外的体育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让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擅长的体育活动,可更好地助力学生个性化成长。这无疑扩宽了学生健康成长、核心素养养成的空间和路径,可减轻教学课堂上教师的育人压力。如将爱好羽毛球的学生组织到一起,多开展一些趣味性和竞赛性的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将课堂所学应用出来,并通过与其他同学的相互交流和技艺切磋,促进自身技术的提高,懂得合作的重要性,学会自我管理,从而更好地学习、生活和成长[6]。
校园体育文化是高校当中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也是学校师生共同创建的体育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因此,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在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方面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山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要积极构建健康的、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如营造良好的体育活动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如体育艺术节、校运会、阳光体育活动等),以及建设一些体育组织(如学生的体育社团、教师体育团队等),以此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为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健康优越的育人文化环境。而学生通过参与各项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可以协调好个人与群体的人际关系,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不断丰富自己的体育认知和体育文化。
校外体育活动是山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实现社会参与的重要环节,也是大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关键途径,因此,校外各种体育活动是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必要途径。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山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通过参与各种校外的体育活动或者体育竞赛,可以让自己的个体技能得到体现和发展,在和同伴共同面对赛场上的困难时,可以共同分担,这能够培养学生的责任和担当,激励学生的意志和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比如,一些高校举办的各类体育赛事、兄弟学校之间的体育交流和友谊赛、社会各界举办的体育健身运动等,这些都可以促使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7]。
核心素养培养是面向全体教师的一项根本性任务,也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发展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是一个较为长期和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社会的共同努力。虽然山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发展体育核心素养方面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通过课堂教学、课外锻炼、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参与各种校外的体育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实现体育核心素养的进步,助力于学生的个人发展,为学生将来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提供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8]。
4.2.1 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山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师在实际教学环节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思想和知识的渗透,要善于开发教材中的德育素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体育学习和德育教育的双重功效,从而让学生可以严格要求自己。
4.2.2 践行多维的体育育人观
高校的体育教育是一个有着多种功能和多种目标的育人系统。因此,山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对学生进行各项体育教育和开展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要践行多维的体育育人观,以促使学生智力、体力、道德、情感、行为、思想等方面的和谐全面发展。
4.2.3 关注学生个体和群体的差异性
在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过程中,不同性别、不同个体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为此,山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过程中,要认清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而做到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也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