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美声的演唱技巧及情感表达

2021-12-15 13:30翟漱文
大众文艺 2021年22期
关键词:唱法美声唱法演唱者

殷 珺 翟漱文

(1江西财经大学艺术学院,江西南昌 330032;2安徽新华学院,安徽合肥 230088)

随着时代的发展,美声唱法在我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与此同时,部分传统也在逝去。如何运用美声唱法的演唱技巧促进我国本土化声乐的发展,保持民族声乐的地方特色,是民族声乐继承和发展中需要考虑的问题。美声唱法中的演唱技巧与情感表达在我国声乐运用中,如何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是值得探索的问题。基于这一理念,结合美声唱法独特的艺术表现和演唱特点,将其应用于中国地方民族声乐的发展中。

一、美声唱法概述

(一)美声唱法起源

在17世纪的意大利佛罗伦萨,美声唱法悄然兴起。其名称是BelCanto的直译,在意大利语中它被称为一种优美的歌唱。它的发展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它以音色优美、旋律流畅、内容丰富而闻名。十六世纪末到十七世纪初期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在新航路开辟及其引发的货币革命下,美声唱法迅速崛起。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例如繁荣昌盛的经济、文化方面的文艺复兴等等。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歌剧表演也悄然兴起。美声唱法的产生与歌剧密切相关。歌剧本身是一门非常独特而美丽的艺术,它的类型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歌剧艺术是美声唱法的重要前提,也是美声唱法的重要载体。而且,随着歌剧的发展,美声唱法也会得到较大的演变。作为一门科学的艺术门类,美声唱法有着属于自己的特点。其一是需要科学的演唱方法作为指导方法,其二是注重歌曲独特的艺术特点。

(二)美声唱法对我国本土化音乐发展的作用

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之间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民族声乐作品是民族精神的灵魂,奠定了美声民族化的基础。美声唱法中对于呼吸、共鸣等演唱技巧的重视,使得这一种本土的民族美声演唱艺术更具戏剧性和感染力,更令人耳目一新。它在超越自身艺术表现力发展的同时,促进了我国民族唱法的完善和进步,其唱法艺术表现力更加丰富。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巧妙结合,不但能扩大歌者的音域且美化音色,极大地提高了我国本土化民族唱法的演唱技巧。因此,中国本土声乐作品的主题逐渐丰富。这使得民族唱法的本土化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它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本土歌曲的艺术创作。比如,给人印象深刻的声乐作品《孟姜女》就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作曲家王志信在原始民歌旋律基础上进行创作改编,以强烈的叙事情感突出了本土化演唱的艺术表现力。又如,阎维文的《母亲》充满了真实的情感,令人深思,让人泪流满面。原唱准确的把握了音乐风格及艺术表现的魅力,用简单动人的淳朴的歌唱语言表达了母亲的大爱,让观众更深刻地理解了中国母亲的伟大。同一题材的优秀作品还包括《懂你》《儿行千里》等。

二、中国美声唱法的演唱技巧

(一)声音的共鸣

美声唱法可以促进演唱者更好地将自己的演唱特色最大化呈现,与身体之间产生共鸣,促进身体的协调,透过声音的载体,让作品有效的发挥艺术魅力,抒发音乐所表达出的情绪,能够真实再现演唱内容中表达的真情实感。用美声唱法演绎时,其中非常重要的技巧是在演唱时对于演唱者整个身体的调动参与。演唱时,演唱者需要运用身体中的头部和胸部的共鸣进行。由此可见美声唱法依赖的不仅仅是演唱者的喉咙部分发声,演唱者的身体必须积极参与。

美声唱法和其他唱法最为明显和本质的区别,在于混合声区的广泛运用,真声假声按照音高比例根据歌唱需求进行动态调整,与此同时美声唱法也十分注重高音低唱和低音高唱的运用。头腔共鸣是混合共鸣的本质。通常在传统美声唱法中,正确运用头腔共鸣可以保证歌手嗓音的“高位”。除头腔共鸣外,胸腔共鸣和咽腔共鸣也不容忽视。胸腔共鸣在歌唱中起着类似“音”的作用,在演唱过程之中演唱者可以通过胸腔共鸣将自身的音色进行美化渲染,让声音达到粗狂。咽腔共鸣需要演唱者的口咽腔、鼻咽腔、咽喉腔共同协调参与其中。演唱时,咽腔系统需要完全打开,形成充分的共鸣空间。并且演唱者要根据不同的演唱曲目进行改变协调。只有不断地调整自身的共鸣腔,演唱时的音色才会更完美。

美声唱法自身的发声训练体系是较为完整的,其中包含了一些难度较高的演唱技巧,例如被熟知的高度融合的真假嗓音。运用美声唱法演唱时,演唱者的谐振腔会被控制,从而协调平衡所有的谐振腔,最终获得音效的统一。一旦音效得到统一,听众在欣赏时是感觉不到高音区、中音区、低音区之间相联结的痕迹的。所以美声唱法拥有的音域广、混合机制强的特质,这种特质的缘由正是得益于美声唱法可以将真假声音完美融合以及将音域进行高度统一。

(二)胸腹式联合呼吸法

美声唱法的演唱技巧中离不开气息的运用,对于气息也有着独特的要求。在演唱具体的曲目中,演唱的不同阶段,演唱所处的环境,都会对整体的气息带来具体化的标准。具体的要求能够帮助演唱者及时调整气息,在演唱的不同阶段对气息及时调整,确保气息根据曲目的节奏调整强弱。通常而言,美声唱法中的气息多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

在美声唱法中的呼吸方式方面,研究者依据之前的呼吸方式得到结论。即呼吸方式可以分为依靠上胸呼吸、依靠腹式呼吸、依靠胸腹联合呼吸。上胸呼吸(又称锁骨呼吸)顾名思义,就是演唱者运用自己的上胸进行控制呼吸。这类方式具有一定的缺陷,上胸呼吸的吸气位置高,吸气量小,这会使得演唱者的膈肌和腹肌无法协调参与。“胸腹联合呼吸”是被公认为最科学的方法,其缘由在于:其一,演唱者的嗓音穿透力会得到大大的提高,在提高穿透力的同时保护其嗓音不受伤害;其二:当运用此方法将嗓音调整到最好的状态时,呼吸的能量也会被协调参与进来。从综上所述,当运用此方法时呼吸的压力会替换为声音的力量,让演唱效果更加的丰富宏大。

(三)清晰灵活的咬字和吐字

美声唱法中依据咬字的准确度来把握演唱方法。在美声唱法中,演唱人员需要对咬字采取正确的处理,以实现将歌曲的实际情感内容真实表达出来。纵观美声唱法的演唱历程,咬字和吐字一直备受注重。美声唱法产生于意大利,无疑其最初的演唱语言是意大利语,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的美声歌曲一般采用普通话,也就是说,歌者借鉴美声的演唱技巧用汉语来演唱具有中国风格的声乐作品。

意大利语与汉语普通话分别属于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联系近乎于无,两种语言发音技巧上有着迥异的风格。如元音a、e、i、o、u五个元音,意大利语在发音时需要大开口腔,抬起上颚,舌头下压形成共鸣腔,而汉语很少使用后口腔进行发音,口腔的张开程度也比较小,也不需要共鸣腔。

两种语言的不同使得歌手在使用汉语进行美声演唱时难免会出现字头不准,发音无力,发音着力点不准等等问题。同时在具体的美声唱法运用中,尤其是我国本土化的歌曲,需要将演唱中的注意力集中在声音的婉转悠扬之上,于是顾此失彼,忽略了歌词发音的正确性,使得歌曲的演唱效果较差。因此,演唱者若想将声乐作品完整地呈现在音乐会舞台中,需要清晰的演唱每个字,让观众不仅能听清还要能感受到歌曲中的情感,与听众之间建立心灵上的情感共鸣,从而使歌唱更富有穿透力,更有生命力。

三、中国美声唱法的情感表达

(一)深入作品加强对情感的把握和处理

不同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是丰富多样的。演唱者在演唱之前,需要深入作品去了解作品表达的意境,将自己化身到音乐作品的主题人物中,用心感受主题人物在整个作品中所呈现的细腻情感,让演唱者在演唱中增强内涵丰富的感染力及生命力,与听众达成情感共鸣。对于美声唱法的音乐作品而言,演唱者需要积极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运用自身对艺术的感知力、想象力,在演唱的过程中,根据原作品的创作内容,从脑海中勾画出一幅场景,让每个音符都可以透过演唱来表达出蕴含的情绪。

任何歌曲的创作者都是根据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所表达的一种感悟,有自己独特的情感元素。若想充分地展现出歌曲内容所表达的情感内容,演唱者应该根据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作品的艺术特征等全方位认知。应明确曲调与歌词之间的关系,从歌曲丰富的内涵中,透过自身的美声唱法呈现出作品情感表达的艺术之美。

(二)重视美声唱法中的个性表达

演唱者的专业素养不仅要对作品的表现负责,更要注重美声唱法呈现的个性表达,需要积极思考创作者对作品赋予的内涵,还应该对作品有自己的感想,有自己的认识。不同人演唱出的相同作品,在演唱的音调、动律、节奏可以是相似的,但是呈现出的音乐感觉确是不相同的。正所谓,人对于音乐作品的演唱处理是灵活多变的,每次透过美声唱法传达的音乐作品都应是一部艺术创作。对于新的美声唱法作品,首先需要演唱者透过作品中歌词的创作背景,歌词背后传达的情感,结合当下时代的发展、自身的阅历,再赋予作品新的理解,将自己对作品新的理解,用满腔的激情透过美声唱法表达出来。透过作品原本的内容,时代背景,融入自身的个性化认知,在作品的基础上,可以进行二次创作,让美声唱法表达出的作品感情更自然,更强烈。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变迁,群众更多的是追求内在的精神层面,此需求呈现出高速增长的趋势,所以对于陶冶身心的音乐提出高标准的要求。那么就对演唱者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演唱者不仅要运用美声唱法不断提高自身的演唱技巧,更要注重在运用美声技巧时如何对不同歌曲的情感进行更确切的把握、如何与听众用作品进行沟通、如何让听众在情感上与之达到共鸣,这都是需要在未来不断完善和提高的。美声演唱只有达成演唱技巧与情感处理的全面融合,合理地掌握汉语普通话的咬字发音等技巧,才可呈现高水准的听觉盛宴,为听众带来精神上的享受。

猜你喜欢
唱法美声唱法演唱者
声乐表演中音乐素养对美声唱法的重要性
如何调整声乐演唱中的心理状态
中国美声唱法的发展及对民族声乐的影响
“中国唱法”不如叫“中式唱法”
浅谈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融合
美声唱法与中国当代创作歌曲的演唱
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论科学的发声方法
浅谈流行唱法的演唱特点及特殊技巧
浅谈美声唱法的民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