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霄鹏
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将13万名华能人凝聚成为企业转型升级、履行国企使命、服务国家战略的强大力量,奏响了一曲“建功新时代,启航新征程”的华能二次创业之歌。
绘好“一张图”。公司党组深刻领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及时研究制定实施意见,围绕重点任务明确路线图和时间表,将产改融入公司改革发展大局,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进入“十四五”时期,公司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将打造高素质专业化职工队伍作为公司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将深化产改纳入公司年度工作,确定了“十四五”时期公司劳动和技能竞赛重点项目,明确了技术能手、华能工匠、华能创客等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目标,形成持续深化产改的路线图。
下好“一盘棋”。把产改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坚持“上下一盘棋”理念,构建“党组(党委)全面领导、工会牵头、行政发挥主体作用、职能部门协同、广大职工参与”的工作格局,推动落实“公司总部、产业(区域)公司、基层企业”三级责任,形成“统一领导、左右协同、上下联动”的高效工作机制。组织召开公司系统产改专题推进会,推动产改不断向全方位、深层次推进。
挥好“一根棒”。强化“指挥棒”引导,引导激励系统各单位担当作为,推动产改向中心聚焦、为大局聚力。把产改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年度绩效考核,以培养队伍为重点,以提升素质为关键,以健全制度为保证,抓实过程督导和年终考评。强化经费支持,2021年专门落实1460万元奖励资金用于新能源发展等六大劳动竞赛项目。强化薪酬激励,每年一定比例的工资总额用于“双通道”建设,持续提升一线产业工人薪酬与高技能人才待遇。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壮大,高级工及以上技能等级的职工占技能人才总数35.5%,技师及高级技师9400余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60人。
党的建设定向领航。坚持党建带工建、促产改,牢牢把握“政治上保证”这条主线,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指示精神,把党的领导贯穿到产改全过程各环节。进一步发挥“区岗队组”等党建载体的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表彰100个优秀党组织(党员)攻坚项目,激励广大职工在攻坚克难中挑大梁、唱主角。表彰70个优秀工会工作项目,发挥典型引路作用。坚持开展“双培养一输送”,大力在基层一线和青年职工队伍中发展党员,推荐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郑桂杰等一批劳模先进人物入党。组织建党100周年系列职工文化活动,干部职工共同唱响“始终听党话、永远跟党走”的时代主旋律。
职工之家暖心凝聚。集团公司党组出台《深化职工之家建设的意见》,全面推进公司系统职工之家(小家)建设。健全完善职代会“1+6”制度体系,实施厂务公开事项清单制度,建设“民主之家”;各单位组织文体活动1.3万余场,参与55万人次,打造职工“文化之家”;关心关爱职工生活,多次开展心理辅导讲座、送医下基层,打造职工“健康之家”。广泛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聚焦高原企业和边远风电、光伏场站,拨付210余万元支持61个“小散远苦”基层工会职工之家(小家)建设,建成高原地区职工健康小屋。
劳模先进示范引路。注重发挥劳模先进在产改中的示范引路作用,近三年培养选树集团劳动模范、先进个人、创客工匠、华能榜样等297人次,其中基层生产一线技术技能人员占比54%。不断增加产业工人在党代会、职代会、工代会中的名额和比例。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开办“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劳模讲堂,组织劳模先进事迹报告会,运用互联网平台,连续推出劳模先进专题报道。
劳动竞赛激发建功热潮。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论述,主动融入国家重大战略,举办“当好主人翁、建功新征程”系列劳动竞赛。紧紧围绕绿色转型、科技创新、能源安全等国家重大战略进行策划,组织开展全国重点行业劳动竞赛—“聚力攻坚杯”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建设、新能源装机8000万千瓦绿色发展工程,以及专利“质”“量”双提升、陇东能源基地建设等6大赛事,参赛单位实现公司系统全覆盖。
技能竞赛发掘岗位尖兵。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训,近年来共组织集团级技能竞赛40余场,竞赛涵盖火电、煤炭、风电、核电等多个产业板块,涉及安全、运维等多个领域。参加全国和行业技能竞赛86人次获奖,获评全国技术能手20人、电力行业技术能手12人。健全完善表彰激励机制,对获得集团级技能竞赛一等奖的选手直接命名为“华能工匠”,并推荐竞赛成绩第一名的选手参加全国和行业“大国工匠”评选。
创新创效展现国企担当。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尊重职工首创精神,激发职工创新活力,职工技术创新成果数量连续6年平均增长38%,表彰十大职工技术成果,为公司高质量发展集聚强大创新能量。致力推动“卡脖子”问题解决,依靠公司科技实力,研制出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首套全国产化DCS系统、PLC工业控制系统并示范应用。研制出我国首套相变型二氧化碳捕集工业示范装置,捕集能耗国际领先。世界首创水力式升船机、IGCC关键技术等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搭建国际标准交流合作平台,完成两项国际标准立项。实施“华能十大科技示范工程”,在海上风电“五位一体”、高温气冷堆核电等领域,加快形成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原创技术。
“多管齐下”激活“自我赋能”。搭建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超车道”,不断完善产业工人队伍“多通道”机制建设,打通行政岗位职务序列和专业技术技能职务的横向轉换通道,2000余名一线技能岗位职工通过“双通道”顺利晋升。搭建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淡化学历要求、强化技能贡献、建立绿色通道,加强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在核电企业建立经营管理、业务职能、专业技术、运行操作和技能作业5个职务序列,充分调动和激发职工积极性,为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增强产业链资助可控能力的创新引领贡献了华能力量。
“三个载体”强化内部赋能。深化特色工作室创建。推进基层企业创建280余个职工(劳模、创客、工匠)创新工作室,集聚技术尖子、岗位标兵、创新能手,将其打造为“孕育创新成果、培育工匠人才”的摇篮。整合41个省级和87个集团级创新工作室资源,组建12个跨区域、跨企业、跨行业的职工创新工作室联盟,开展221项攻关(转化)项目和49项联盟活动,实现合作攻关、成果转化、研发实践、人才培养。实施“一体化”培训。建强培训基地、建设网上培训平台、打造精品培训项目、用好专家讲师团队,打造全链条、一体化职工培训体系,培优育强高素质职工队伍。打造优质技术资源“汇智库”。公司生产专业部门组建专业组、交流群,每月定期举办两期“网上技术论坛”。常态化开展前沿技术和难点问题解决方案的交流与分享,全面拓展基层一线技术技能人员的知识广度和深度。
“引智入企”放大外部赋能。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改革,开启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新模式”。与高校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采取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的模式,为海上风电发展、智慧运维等新兴产业加快培育紧缺型技术技能人才。打破资源壁垒,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合作,协同强链补链。与高校组建联合研究机构,建成电力基础设施网络安全实验室,开发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国内首个海上风电智慧运维平台和新能源智能监控平台。健全高层次开放型引才机制,依托华能清能院、西安院、核能研究院、长江环保科技公司等高精尖创业平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一批科技创新方面高端人才。实施“新动力人才专项计划”“华能优才计划”,面向重点高校吸收优秀毕业生入职,壮大科技领军人才队伍。
(作者为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职工董事、工委常务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