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秀军
在全球化条件下,产品设计、原材料供应、中间品生产与组装、成品销售与服务等所有环节都在全球范围内分工,国际分工日益呈现垂直专业化的特点。国家间分工优势因此更多表现为某一特定环节的优势,各国在供应链和生产网中相互协作、相得益彰、休戚与共。然而,在一系列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影响下,一段时间以来,全球生产、运输、交换和服务等各个环节的正常运行都受到严重冲击,全球供应链危机愈演愈烈,“断供”“脱钩”“制裁”“涨价”等乱象丛生,使脆弱的全球经济复苏雪上加霜。
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球供应链稳定
受疫情冲击,全球经济严重衰退,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全球供应链经受前所未有的挑战。2021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经济较上年萎缩3.1%,创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低增长水平。其中,发达经济体经济萎缩4.5%,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经济萎缩2.1%。2021年2月,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贸易萎缩9%,国际直接投资萎缩42%。各国国内经济活动与跨国经济合作受到严重干扰。
疫情蔓延造成出入境限制,全球主要国家之间甚至一度中断彼此之间的人员往来;同时,疫情扩散还导致产业工人确诊病例的迅速攀升,严重影响各国企业开展建设、生产和经营活动。在生产环节,疫情导致关键原材料产能下降,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引发下游产业断供的连锁反应;在储运环节,检验检疫压力上升,物流障碍加大,国际航运能力更是大幅下降,运输得不到保障;在销售环节,产品的供需对接不畅,尤其是线下零售企业,甚至面临货源不足和客户下降的双重挤压,加剧了供应链的畸形化。
疫情使全球供给与需求出现突发性的中断,既造成供给短缺,也加剧需求疲弱,更深刻暴露出经济全球化的脆弱性。眼下,经济全球化的既有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并呈现物流链、供应链、产业链的区域化和本土化趋势。尽管疫情并未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全球化进程,但已推动世界经济朝着一种有限的全球化方向转变。
目前,全球疫情形势已趋于稳定,全球经济也已驶入艰难复苏之路。但此时,全球供应链的危机却进一步加剧。在美国,供应链危机已导致商店超市无货可售,尤其是各类办公用品、儿童和节日用品等消耗品严重缺货,物价大幅攀升。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2021年10月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增长6.2%,创199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首次突破6%。这表明,疫情对全球供应链产生的长期影响日益凸显,在可预见的未来,世界经济本土化、区域化、碎片化趋势还将进一步加深。
政策因素加剧全球供应链危机
疫情发生前,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并推出系列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新政等重大事件频出,已深刻反映了以美国为首发达国家汹涌的“逆全球化”思潮和反全球化力量。特朗普执政时期,发达经济体一边加大对全球化的抨击,并将本国产业外移、老工业地区衰落、收入不平等加大等问题归咎于经济全球化,一边采取措施鼓励制造业回流和跨國公司投资国内,更频频挥动关税武器,对其他国家的正常投资活动设置障碍,严重破坏了原有的全球经济秩序。
同时,美国等发达国家将中国的快速发展视为其全球领导权的威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大对华打压,恶化了国际经济环境。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国通过提高贸易壁垒、加强高科技产品封锁和加大安全审查等措施持续对华打压,但同时也对自身相关产业和金融领域带来较大负面影响。更重要的是,美国对华打压政策让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各国充分认识到对外依存度过高的风险。一些经济上对外较为依赖的国家开始反思各自的产业政策,以减少对外部世界的过度依赖。这很可能进一步导致全球经贸依存度下降,全球供应链“去外国化”恐成为长期趋势。
这种情况在全球科技领域表现得更加明显,大国之间产业链和供应链局部脱钩趋势加强。2021年以来,全球主要国家均加大了芯片等高科技产品研发投入,推动芯片生产的本土化。2月,欧盟19国公布“芯片战略”将投资约500亿欧元冲刺2nm芯片制程,以打造属于自己的完整半导体生态系统。5月中旬,美国决定拨款520亿美元在未来5年推进半导体芯片研究和生产;韩国宣布10年投资510万亿韩元(约合4500亿美元)建设半导体强国。6月,日本经济产业省宣布确立以扩大国内生产能力为目标的半导体数字产业战略。
我们也要看到,一些发达国家的脱钩政策在增加经济交往障碍的同时,也为我们完善国内产业链和供应链提供了机遇。20世纪90年代,我国制造业特征是“大进大出”和“两头在外”,90%的原材料零部件依靠进口,贸易附加值低。如今,这一状态已发生很大变化,产业链的上中下游约70%—80%集中在我国,贸易额的增加值达到了40%左右,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脱颖而出。但是,我国企业的整体竞争力还不够强,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还不明显,一些关键材料、关键技术、关键零部件还受制于外部,这将倒逼企业提升本地化生产水平、迫使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从而补齐产业链中的短板,推动完善国内供应链条。作为一个坚定不移推进开放的大国,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自主性的提升,不仅会更大发挥中国国内经济大循环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带动作用,还将为补齐全球供应链短板作出中国贡献。
切实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无论是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风险和挑战,还是促进全球经济复苏,都需要不同国家、不同区域之间的协同应对和综合应急管理,需要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
首先,要倡导大国采取负责任的宏观经济政策,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在国际社会倡导大国在制定和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其对他国造成的负面溢出效应,反对转嫁风险和危机的不负责任的单边行为。同时,充分发挥二十国集团等全球治理机制的作用,加强疫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共同应对全球供应链面临的各种问题与挑战,维护全球经济平稳运行。
其次,要坚定维护开放贸易体系,促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为确保世界市场安全和全球经济稳定增长,世界各国要加强协作,共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从短期来看,对于一些经济基础薄弱的发展中国家,要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充分享受世界贸易组织赋予的特殊与差别待遇,不断提升其参与经济合作的兴趣和动力。从长远来看,只有双向开放、公平共享市场与投资机会,才能够让国际合作更加持久。目前,很多国家具有强烈的发展和合作愿望,要共同探索促进全球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和市场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让各国之间的合作能够长期化和具备战略重要性,并最终达到确保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
最后,要积极推进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在全球层面上,积极推进世贸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传统全球治理机制改革,推动G20等新型全球治理机制发展,并推动建立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的国际新规则。在区域层面上,积极提供满足本区域成员需求、与全球机制不同的差异化区域公共产品。在跨区域层面上,积极推进不同区域和不同类型国家之间的合作,推动建立维护实现供应链互补和维护供应链稳定的新型合作机制。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何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