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运祯
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曾是“中国马戏之乡”。高光时刻,埇桥区共拥有马戏团400余家,从业人员2万余人,年创收入达4亿元,当地近三分之一的农户靠马戏糊口。
随着演出本身对观众吸引力的下降,国家层面对动物展演的规定收紧,全社会对动物福利关注度的提升,马戏产业已经陷入停滞和衰退多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埇桥区仍豢养着约1000只老虎。人与虎如何共生,正在成为一个问题。
“马戏之乡”兴衰
11月28日,埇桥区蒿沟乡蒿沟村,在前“马戏团团长”尹季家的院子中,密密麻麻摆放着26个笼子,里面有15只东北虎。
或许是人工繁育的原因,这里的东北虎都身形瘦小,不时发出几声低沉喘息声,丝毫看不出 “森林之王”的风采。
52岁的李方是当地村民,2003年和爱人一起创办了自己的马戏团。李方依然清晰地记得,行业兴旺的那几年,自己和妻子带着马戏团在全国各地演出,最多的时候,一天可承接十几场马戏表演。2008年,李方的马戏团已发展至30余人,一年的净收入就有十四五万元。
当动物福利开始越来越受关注,马戏表演被卷入风口浪尖,动物演出手续逐渐收紧。除此之外,千篇一律的杂耍和驯兽表演,缺乏创新能力的节目形式,也无法抵御多元化新兴娱乐方式的冲击。
2011年,李方和多家动物园的合作正式终止。李方夫妇不得不带着团队到三四线城市搭棚演出。依靠微薄的收入,他艰难地维持着马戏团的生计。2018年冬天,李方的马戏团彻底倒闭。
李梅的民间马戏团也没逃过倒闭的命运。眼看着家中为自己卖命多年的老虎日渐消瘦,李梅很揪心。
埇桥区林业局每月给予养殖户以每只虎约750元的补助,但对于曾经的马戏大户而言,几十只老虎的饲养费用,仍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节育也成了令养殖户头疼的问题。滞留在家的老虎还未曾妥善安置處理,新的幼崽又一茬茬地出生。
曾经的“赚钱头牌”,沦为“烫手山芋”,绝大多数马戏团面临着既无法转型,也无法负担高额饲养费的困境。
台面下的“交易”
老虎禁演后,有养殖户在小城镇偷偷展演。除老虎的租用费及饲养费,承租方还需支付饲养员的劳务费、交通运输费及笼舍建造费。
而问题在于,不少养殖户本身并不具备饲养繁殖老虎所需的资质,也没有运输老虎的许可证。
眼下,民间马戏团正急于将手上的猛兽出手。记者走访埇桥区多个马戏团后发现,有多家马戏团仍从事猛兽租赁业务,老虎、狮子、狗熊等猛兽多以家庭作坊的形式饲养。
一些商家暗示可以对老虎进行“买断”。如果长期租赁便可以买断,以往几十万元能买到一只成年虎,如今则需要130万元左右。
“后事”之难
老虎为肉食动物,长期的圈养生活使其抵抗力大幅度下降,稍有照料不到位时,便会生病。而老虎的医药费及治疗费十分高昂,老虎一旦染病,便令养殖户们难以招架。
狮虎体型较庞大,去世后,养殖户若要长期将其冷冻封存,需要大量耗电。一些村民因此铤而走险,将老虎尸体偷偷贩卖。
中国检察网公开的一份起诉书显示,2018年7月,宿州市埇桥区一村民将一死虎以4万元的价格非法出售,受到法律制裁。
蒿沟乡一位前马戏团团长郑海燕称,“以往村中发生过类似事件,个别村民因非法贩卖狮子、老虎尸体而入狱,但大多数养殖户不敢这么做。”
郑海燕表示,狮虎死亡后,应第一时间向当地林业部门报备其死亡情况,并用冰柜将尸体冷冻。待林业部门通知后,即可将死虎送至指定地点制作标本,养殖户可在狮虎死体处理妥当后,领取部分补贴。
村民的困境,在裁判文书网中多有披露。埇桥区某村一吴姓村民家中的老虎突然便血,7天后,老虎因病不治死亡。老虎死后,吴某未按林业部门要求上报,便将病死老虎以15万元的价格出售。最终,吴某因非法运输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被判有期徒刑10年。
2018年起至今,埇桥区多家合法营业的马戏团曾数次向林业部门联名呼吁:拯救表演动物。
难被看见的马戏表演背后,埇桥区上千只老虎的安置,已成当下不得不解决的问题。在这些老虎中,仅有少部分老虎为登记在册,合法饲养繁育的,不仅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从动物福利、道德伦理、法律层面上而言,都到了必须要解决的时刻。
(摘自《新京报》12.6 文中人物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