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鑫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河南 郑州 450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绘制了乡村治理蓝图,构筑了乡村治理基石,为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对乡村治理提出了具体且明确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治理有效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开启了新时代乡村治理的新征程。乡村治理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石,是指在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采取适宜本村庄发展的管理模式,解决村庄可能出现的一切问题和困难,在保证村民利益的同时,实现村庄利益最大化[1-2]。
农民是我国人口最主要的构成,乡村社会是我国重要的治理场所之一,如何治理乡村自古以来都是一大难题。俞可平教授最先将治理理论引入了国内的学术界,徐勇教授于1988 年正式提出“乡村治理”一词,从此乡村治理正式出现在学术界。2006 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乡村治理。查阅知网可知,CSSCI、CSCD期刊关于乡村治理的相关文献有2 935 篇。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2017—2018 年相关论文发表量增幅最大。
综上所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我国乡村治理受到广泛关注,乡村社会出现的问题亟待解决。分析乡村治理中出现的问题,借鉴黟县碧山村的典型发展模式,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为乡村治理提供借鉴。
目前,我国乡村大多以发展农业为主,而农业投资风险大、收益低,不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农村居民大多会选择外出务工,从而产生了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问题。乡村缺乏带领村民致富的集体产业,造成农村居民集体经济意识薄弱,农村居民参与乡村治理的意愿普遍偏低。缺乏集体产业带动村民致富,不能留住村里的年轻劳动力,农村居民学习能力低,导致能够投身集体工作的互补力量缺失,基层干部没人选、没人做[3]。
在税费改革之后,农村基层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被上级政府收回,造成基层组织权力回缩。在压力型体制下,上级部门对农村基层组织提出一系列要求,其中包括多项硬性指标,例如精准扶贫、乡村产业振兴、生态环境保护等。上级部门对农村的一系列政策决定具有一票否决的权力,高强度的工作使乡村干部疲于应付。乡村干部面对高标准、严要求,但是手里的权力有限、能利用的资源也有限[4]。因年龄较大,一些乡村干部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低,治理理念落后,在面对各类资源反哺时,不能及时抓住机会,甚至有些资源和权力在某些干部手中异化,这一系列问题造成乡村治理的手段和方式比较单一。
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大量资源和资本流向了城市。随着城市经济不断发展,反哺农村的资源和资本却很少。在乡村治理过程中,乡村治理缺乏资金和专业治理人才。乡村问题是多方面的,造成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乡村问题的解决涉及多个管理部门,需要政策支持。解决乡村问题的过程中,最经常遇到的困难是在寻求有关部门提供帮助时往往涉及多个部门。这些部门经常互相推脱,问题发现得很早但解决却很困难。一些村落为了得到政府资金支持,盲目投资,投资大,回报小,这些问题的出现表明乡村治理急需加强政策保障。
乡村治理成功的重要指标是村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乡村文化建设取得一定的成就。实现这一指标的重要条件就是促使乡村产业振兴和发展乡村经济。碧山村有水田160 hm2、桑园146.7 hm2、茶园100 hm2、山场922.7 hm2。碧山村利用得天独厚的土地资源,实现种植业、手工业和养殖业并重发展,形成了多元产业格局。
利用这些产业取得的收入,投资开发新产业,把旅游、农业、乡村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发展有机农业、旅游农业、电商等项目,形成新的产业链,建设现代化新农村。改进乡村治理方式,利用“互联网+”,构建“智慧云平台”,将乡村资源整合起来,打造“社区通”互联网平台,在减少人员投入的前提下,更好地完成基层工作,有效开展乡村治理工作。
带领村民过上优质的生活,不仅要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更重要的是打造优美的生活环境。碧山村环境优美,资源丰富,境内植被覆盖面积达70%。碧山村所采取的所有发展措施,都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改善人民生活,在发展产业的同时种植植被,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在环境保护、水资源保护和垃圾处理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碧山村成立环境监督小组,每周定时对村民进行环境保护、垃圾分类等公共教育,并采取奖励机制,村民可以通过分类垃圾获得积分。每年村两委选举时,会评选出“生态卫士”“生态美之星”,给予其生态红包或者其他奖励。
碧山村坚持法治、德治和自治相结合,成功形成“三治”治理模式。传统时期,碧山村属于宗族社会,特别注重礼仪。礼是进行乡村治理的一大标准,但是治理乡村单靠道德要求是行不通的。碧山村在发扬传统道德文化的同时,加强了法制建设,形成德法相彰的基层管理框架,构建了和谐美好的乡村。
碧山村每周定期对村民进行普法教育,增强居民法律意识。碧山村还根据民俗民情,制定了《碧山村乡规民约》,当地称之为“小宪法”。《碧山村乡规民约》共40 条,具体分为开篇、爱国篇、敬业篇、诚信篇、友善篇等,具有包容性和法律意义,对碧山村村民提出了多项要求。碧山村管理者十分重视培养优秀的青年人才接班人,上一任村书记在退休前一届会帮带指导下一任书记,以避免出现较大的错误。碧山村坚持以自治为基础、法治作保障、德治为先导的治理理念,建立了人人参与、共享、公建、公治的乡村治理新局面。
乡村治理应当将提升组织力作为重点。想要不断提升乡村综合治理能力,就应该坚持党建和发展两手抓。实行“三定四包”的工作制度,“三定”就是固定好时间、地点和工作人员,时刻准备好服务联系群众;“四包”就是按期为群众解读解释国家政策,监督各项工作落实情况,真正解决人民群众的问题,落实指标并按年度推进建设项目。
针对缺乏党建后备力量的问题,政府需要提供相应扶持,发展村内集体经济,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吸引外出务工青年劳动力返乡,提高待遇吸引大学生村官进村援助。村小组应定期开展党员培训,不断培养人才,提升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
乡村治理需要做到自治、德治、法治“三治”有效结合。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制度之一,是依据宪法和相关法律,由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在乡村治理过程中,村民自治是关键。只有村民共同努力,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治理好乡村。
礼是调节乡村社会秩序的基本原则,运用传统道德要求村民,往往会使村民更容易接受。利用淳朴民风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对村民进行教育和感化,提升村民的集体荣誉感,提高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意愿。同时,乡村应该加强法治建设。村委会应定期对村民进行法治教育,实现村民懂法、用法、不惧法。
随着国家发展,政府对城市和农村发展的要求不断增多。目前农村面临着工作任务重、难度大、可用人员少等困难。在不能立即培养出相关人才的条件下,农村基层组织应当学会利用“互联网+”,融合各种资源,构建智慧云平台,借助移动网络的便利,打造相应平台,例如“社区通”“微信通告”等服务平台,简化日常工作,这样不仅可以弥补人员不足的问题,还可以提高办事效率。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发展乡村经济,帮助村民富起来,建设美丽乡村。在两个百年之际,乡村是大有作为的舞台。为了有效促使乡村发展,需要系统性的乡村治理模式。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自治、德治和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对乡村治理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乡村应当根据自身情况,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探索出适合自身情况的乡村治理模式。碧山村乡村治理模式是相对普遍适应我国乡村治理现状的模式,既符合我国乡村社会实际,又体现了现代乡村治理的发展方向,具有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