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学珍 陈 鹏 吴天鹏
(1.甘肃省平凉市农业科学院 甘肃 平凉 744000;2.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林业和草原局 甘肃 平凉 744000)
甘肃省静宁县苹果产业经过近40年的持续发展,已建成百万亩优质苹果生产大县,成为享誉全国的“中国苹果之乡”,19.2万贫困人口依靠苹果产业实现稳定脱贫。2020年,全县挂果园面积达到4.5万公顷,产量达到8.2亿千克,产值达到45.92亿元。静宁苹果产业已真正成为县域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累积的问题日益凸显,成为产业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静宁苹果产业发展已处在关键的转折时期,转型升级是实现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在这一变革进程中,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观念认识的转变。确认苹果产业在静宁县乃至甘肃省的果业主导地位,强化优势概念,才能落实具体行动。
静宁县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优质苹果的最佳适生区域。在乡村振兴、产业振兴建设中,苹果产业是静宁县的最佳选择。
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西北部区域已由苹果生产的次适宜区变为适宜区,生产优质苹果的自然条件已经满足。因此,要把苹果产业作为西北部开发的主导产业,加快发展步伐,为西北部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产业支撑。
近几年,苹果市场价格处于调整期,价格走低,销路不畅,这是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的一个必然结果。但过剩的是质量不高的劣质果,优质果价格仍然较高,销路畅通,供不应求。因此,在生产经营中必须树立质量意识、精品意识,实现生产经营理念由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同时,苹果市场的调整,对静宁县苹果产业的发展利大于弊。在此过程中,全国次适宜区会缩减栽培规模,实现去产能,把市场空间留给优生区;并要求果农加强管理,以优质为中心,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优质果,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
由于经营管理理念落后,加之先进实用技术普及率低,急需改善现有果园管理技术。新建果园疏于管理,适龄不能结果,老果园病虫害严重;果园产量、质量明显下降。因此,对现有果园实施有效的技术改造,是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要借鉴陕西洛川2006年大改型的成功经验,以“间伐、疏枝、落头、提干、开角”五项为树体改良及优化修剪技术,对现有结果果园实施技术改造。静宁县委、县政府亦应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落实目标责任,推进“改造工程”的实施。
静宁县目前仍以单家独户为主要经营主体,不能适应市场需求,抗风险能力低,技术推广普及难,标准化生产程度和机械化水平低,生产成本高。因此,必须转变生产经营的主体。一是发展壮大农民经营合作组织,由农民、技术人员、有经营实力的公司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标准化生产,公司进行品牌化市场营销。二是土地经营权流转,建办一批有影响力的、公司化运作、规模化经营的家庭农场、合作社等经营实体。
劳动力资源的紧缺是客观存在的现实,静宁县大面积栽植的大冠稀植的建园模式,结果晚、劳动强度大,不能机械作业,劳动效率低,生产成本高。如何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是节本增效的关键。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机械化。要实现机械化,必须从建园模式上解决问题。矮化密植是苹果种植发展的总趋势,一般采用矮化中间砧或自根砧实现密植栽培,但中间砧或自根砧均为须根系,根系浅、固定性差,对肥水条件要求高,对环境的抗逆性差,在栽培上建园成本高,适应性不广。较为适合我县自然条件的密植栽培模式为乔华砧木、短枝品种、宽行密植(株行距2 m×4 m,栽植密度为83株/667m2),小冠树型,全园覆盖,机械作业,引进弥雾机、施肥机、割草机、开沟机等果园作业机械,作为果园节本增效的主要技术手段。
将鲜食晚熟、耐贮的富士系品种作为我县的主栽品种,优先选择高桩、全红、中短枝品种,如‘成纪一号’‘烟富6号’‘宫崎短富’‘礼泉短富’‘惠民短枝’‘蜜脆’等。结合授粉树配置适量发展‘静宁一号’(秦冠)、元帅系四五代品种、‘金冠’‘维纳斯黄金’等。对中早熟品种限量发展;其他新品种必须经引种、试验、示范,确定其栽培价值后再大面积推广,切忌盲目引进推广。
目前生产管理中出现的许多问题是由于果农不懂技术造成的,近年来,全县农民技术培训注重软件资料,忽视了对果农实用技术的培训,各农资经营企业只从推销产品角度出发,对果农没有起到技术培训的作用。有些果农不能自觉地学习新技术、新理念。因此,应把果农的普及培训作为抓技术推广、转型升级的着力点,整合全县的培训资源,制定明确的技术规范,发挥主管部门主渠道作用,把农民技术培训抓实、抓好,使果农的经营理念、技术水准有一个大的转变和提升,为苹果产业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