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盛,张玲菲,马艺菲,侯佳慧
(河北科技大学 河北 石家庄 050000)
随着我国经济稳步增长和人民消费需求增加,垃圾处理问题日益严重。稳定成熟的前端垃圾分类模式可作为后端垃圾有效处理的保证。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垃圾分类的前端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前端分类模式不明确,导致公众正确分类率和参与率低,垃圾分类的前端分类模式研究迫在眉睫。
撤桶并点:以“合理配置,分类摆放”为原则,撤除分散的垃圾桶,并分组放置在专门的点位,以便实现分类垃圾精准投放、集中管理[1]。撤桶并点能有效改善小区环境,降低分类监管难度,但是未养成定时、定点投放习惯的居民可能会因此错过投放时间。
流动收集:垃圾流动收集车进行定时、定点的收运,强制居民分类投放。为减少居民行走距离,设置多处回收点,相邻点位之间仅隔100 m。垃圾流动收集车于每日7 时至12 时和15 时至19 时流动出现在回收点。如果居民错过了垃圾流动收集车,还可以前往附近的“驿站”投放。
集中收集:北京市在街道内设置多个绿色生活驿站,运营时间为每天7 时至19 时,收集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和有害垃圾。为鼓励居民参与垃圾分类,不少驿站推出了绿色账户。居民按照要求准确分类投放后,可以在绿色账户上积累积分,用于兑换卫生纸、洗手液等生活用品。家中的厨余垃圾和可回收垃圾交给驿站垃圾分类指导员称重,用积分卡在设备上刷卡就完成了绿色账户的积分过程。
居民通过微信小程序、电话等方式预约,由已在公安部门备案的实名制回收员上门,现场称重,回收干垃圾,贴溯源二维码,按照可回收废物的重量给予居民绿色积分奖励。绿色积分可以在社区的超市使用。当居民分类不够精确时,根据溯源二维码,系统会扣除绿色积分。有居民扔错物品,也能通过溯源二维码迅速找回[2]。目前,小区可上门回收的垃圾仅限可回收垃圾。
居民可通过APP 或微信小程序扫描垃圾桶的二维码,把分好类的垃圾倒入桶内,垃圾桶会自动完成称重计量并为用户积分。不少智能垃圾桶上装有芯片,垃圾运输车可以在分装运输时通过扫描智能垃圾桶上的芯片,将数据实时上传到监管系统,实现动态监控。但智能垃圾桶投放成本高,难以大范围使用;后期运营与维护难度大,无法保证可持续性。智能垃圾桶大多为企业自主研发,如果企业出现问题,容易造成设备停用,影响垃圾前端分类的正常进行[3]。
居民可将自家产生的厨余垃圾倒入食物垃圾处理器中,食物垃圾处理器将厨余垃圾研磨粉碎制成小颗粒,与水流一起冲入下水道,完成垃圾处理。处理制成的小颗粒不会超过污水厂处理能力。上海等地引入了小型有机垃圾微生物处理装置,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和高温燃烧除臭装置,将厨余垃圾转化为有机肥料,对投入的厨余垃圾在12~24 h 内可减量95%。
两网融合指城市环卫系统与再生资源系统两个网络融合发展[4],是破解垃圾围城的一种有效模式,其目的是实现垃圾分类后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可以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无害化处理费用,也可以使可回收资源得到利用。应在前端逐渐做到全品类回收,在中端加快转运,在末端发展建立再生产品市场和多元化末端处置。加快建设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与环卫系统清运网络模式,建设从源头分类到末端处置的全产业链生态体系。
城市生活垃圾成分复杂,与当地居民生活习惯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密切相关[5]。目前,国内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即卫生填埋和焚烧。这两种方式对环境造成了不可逆的负面影响,导致可回收资源回收效率较低。
卫生填埋是指对垃圾在填埋场进行的填埋处置,技术成熟、投资和运行费用较低,对垃圾成分没有严格要求[6],是目前我国应用最广泛的垃圾处理方法。填埋场占地面积大,大量有毒有害废弃物使卫生填埋场渗滤液防渗透难度大、收集处理系统负荷大且易产生甲烷等气体,填埋操作复杂。
焚烧技术是将垃圾放到高温熔炉中,使垃圾经过高温下的氧化反应进行减容,实现垃圾减量化。垃圾焚烧产生高温气体,热锅炉可将高温气体的热能吸收转化为蒸汽,回收垃圾焚烧产生的热量,给附近居民提供供热或发电等服务,从而实现垃圾资源化利用。但在焚烧过程中产生的烟雾中含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等有毒有害物质,需要对其排放的尾气做除尘、净化等处理。
生活垃圾资源化综合处理可以收集垃圾中的各种有效资源,采取物理、化学、生物等手段实现资源回收和垃圾转化,具体为塑料造粒、金属冶炼、木制品造纸、餐厨垃圾制成有机肥料、无机物制成免烧砖等方法,产生经济价值。有关部门应根据不同类型的废物制定适当的废物处理方法标准,推广技术应用。
建立合理完善的法律法规,是提高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水平、促进各项工作有效开展的有力保障。为垃圾分类提供具体的法律依据,避免因立法不健全导致执法过程中存在漏洞,从源头上约束人们的行为。政府应加强管理,落实各项法律法规和管理措施,使人们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监督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理等过程,确保垃圾处理全链条操作严格遵守相关标准。
垃圾分类处理的前提是政府提供基本的前端分类回收设施、分类收运服务和末端处理设施。地方政府应加大对生活垃圾处理的资金投入,完善公共财政、市场化主导的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体制。垃圾分类处理不是完全由政府承担的公益性工作,必须让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符合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垃圾分类处理产业链,发展环保企业。建议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场运行机制,提高运营效率。在深入研究垃圾不同处理环节特性的基础上,厘清政府、企业和社会各自应承担的责任,明确政府财政补贴和价格补偿的覆盖范围和目标定位。
生活垃圾的制造主体是居民,仅靠政府无法全部完成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目前,仍有部分群众对垃圾分类的意识不强,需要加强教育宣传。必须让广大群众了解生活垃圾的污染和危害,尽可能减少生活垃圾,自觉对日常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
以大数据支撑体系,结合物联网、视频采集技术,建立精准追溯各环节的垃圾投放、收运构建垃圾分类全流程管理平台,包括垃圾从投放、收运到处理的全程分类数据,通过物联网跟踪垃圾分类处理的流程和效果,评估垃圾从源头到末端的工作绩效。
末端处置决定前端分类。垃圾前端分类模式的改变,是由垃圾末端处置和资源化利用的能力和方法决定。对于已经试点成熟的技术,要加强宣传工作和技术推广应用。对于尚需改进的处理技术,应积极组织相关科研机构对技术进行再研发,使之达到可推广应用的水平。相关政府部门要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鼓励新技术应用,为协同化治理提供良好环境。
垃圾分类的真正目的是减少末端垃圾处理量,提高垃圾资源化利用率,提升全民的意识和素质。将垃圾分类上升到改革高度,要成立垃圾分类改革试点,统筹垃圾分类改革试点工作。同时要注重市场手段,让整个垃圾分类产业链盈利,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可持续、可复制的模式,为我国垃圾前端分类模式机制建设提供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