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南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策略研究

2021-12-14 08:59:58魏纪芳
山西农经 2021年6期
关键词:产业化农户人才

□魏纪芳

(河南大学民生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0)

“三农”问题影响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质量,关乎国计民生。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三农”问题,自1982 年起我国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涉及“三农”问题。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行动指南和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产业结构的合理程度。农村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和优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农民生活等相关问题,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1-3]。

1 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南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与挑战

1.1 河南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机遇

首先,政策积极引导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支持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基础性保障。为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河南省政府于2018 年初对农业产业化集群进行调整,调整后全省共有包括郑州绿色中原休闲农业产业化集群、尉氏天源面业产业化集群、洛阳杜康酒业产业化集群、平顶山金牛足牛肉制品产业化集群、固始九华山茶叶产业化集群等在内的254 个农业产业化集群。在促进农村特色化旅游服务业发展方面,强调瞄准市场需求,强化规划的引领作用,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产品供给,完善和提升旅游服务业务基础设施的承载水平,持续推进乡村特色旅游文化环境的升级,打造以示范县(市、区)、示范乡(镇)、特色村为主体的乡村旅游发展体系。在涉农资金管理上,强调在资金专项化的基础上,积极推行和推进行业内的资金整合、行业间的资金统筹,不断强化涉农专项资金管理体制机制建设进程。

其次,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多种可能。为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河南省政府积极推进多元化投融资新格局,健全资金投入的长效机制,完善建设管理机制,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工程长期、稳定地发挥效益。随着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加,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迎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发展可能。乡镇周围建立起了园区化的农产品加工工厂、依托于农业发展的农业研学园等,促进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

再次,大批技术研究人员、教育工作者等专业人才的引进,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全新的发展理念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保有持久的生命力,在乡村振兴战略总体布局的要求下,文明、绿色、生态、环保、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4]。

1.2 河南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挑战

1.2.1 农村产业结构内部发展呈现不平衡状态

河南省农村产业结构整体呈现出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平衡、各地市发展水平不平衡的状态。河南省农村经济仍以农业为主,农作物大多是低附加值的,传统农业比重较大,农业科技化程度不高,持续发展动力不足。

虽然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在政府、企业的双重支持下逐步提升,但龙头企业较少,农产品加工产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十分有限。各地市积极响应号召,在乡村振兴战略带动下开展多元化产业变革,部分地市依托其独特的旅游资源开发特色旅游服务项目,但对特色优势挖掘得不够充分,开发程度有限,产业化水平偏低,加之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壮大。

1.2.2 政府治理效果不佳,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模式推广难度大

河南省政府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持多体现在专项资金划拨上,未能充分调动社会资金,支持效果有限。未能充分有效地发挥政府职能,在宣传推广方面有所欠缺。

1.2.3 人才留存难度大,自有人才培育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

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所需人才以引进为主,具有针对性的专业化培训较少。农户对于科技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参与度不高。河南省高校人才培养力度不足,人才保留率较低。

2 其他省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策略分析

安徽省亳州市立足于中药材产业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寻找帮助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模式,通过规模化的经营、延伸式的发展、健全的服务体系和较强的品牌意识,促进中药材产业发展,带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5]。

山东省济宁市积极推进“新六产”发展机制,鼓励农户发展多种经营模式,立足已有优势进行进一步提升,强调农村经济发展应突出特色化、绿色化、品牌化和规模化,在关注产品品质的同时,提升社会知名度。济宁市注重人才培育,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在提高农民参与积极性的同时,鼓励农民自主创业。通过基地化、园区化建设等政策引导,逐步提升基础设施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服务力度。在持续加大农村产业发展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的同时,以政策导向的方式吸引社会资金注入,盘活农村产业发展。将“互联网+”发展理念融入农村经济发展中,发展电商农业等新业态。

四川省宜宾市在农业发展上强调“质”的提升,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以“科技下乡、人才强乡”为口号,增加农用机械供给,提高使用效率,形成以产品深加工为主导、以延伸农产品产业链为主要发展方式的农业发展结构。为促进“三产”融合,宜宾市大力协调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分配,依据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特色旅游服务项目,将新型农业发展理念引入农业发展中,大力发展绿色观光型休闲农业、体验型农业、健康养老型农业,增强农业发展活力。

辽宁省在农业发展上着力提升农业与互联网的融合程度,强化市场导向的农业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农村电商[6]。在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方面,辽宁省主张由乡镇龙头企业带头组织农业科技推广活动,带动农村科技创新,以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夯实基础设施建设。辽宁省有效借鉴了上海市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深度挖掘特色资源,着力推动旅游业产业升级,完善旅游服务体验。以乡村基础教育、技能教育为推手,将培育自有人才与人才引进相结合,完善人才供给体制,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3 河南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策略

3.1 加强政策引导,完善政府职能

政府应发挥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加大对水果、蔬菜等高附加值农作物种植的政策扶持,进一步推进农业发展产业化、基地化。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推动乡镇龙头企业形成和发展,帮助农产品加工企业尽快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促使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效用。通过营造良好的投资、运营环境,吸引社会资金投向农村,与企业联合开展农用技术研究与开发活动,加快科研成果转化[7]。

3.2 坚持市场导向的发展机制

分析其他省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案例可以发现,农村经济发展离不开市场。为适应绿色生活、便捷生活的现实需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应着力发展绿色农业,加强高附加值农作物的产业化经营,以园区、基地等形式开展开放式的农业经营。在农产品加工方面,应该深耕细作,延伸产业链,深度挖掘农产品价值。旅游文化服务产业是盘活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河南省有众多古城、古镇、古迹,可开发多元化的旅游服务,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3.3 提升农户参与度,提高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活力

通过广泛宣传、树立典型等方式,号召农户参与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一方面,以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形式,定期对农户开展农作物种植、农产品养殖等技术培训,满足农户规模化种植、养殖的需求,在实现农户增收的基础上,调动农户参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以良好的村容、村貌吸引进城务工农户返乡自主创业,使农户就近实现就业[8]。

3.4 加强自有人才培养,完善人才服务支撑体系

完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为农村经济发展输送科技人才。完善农村人才服务体系,为积极投身农村经济发展的教育工作者、科研工作者、技术工作者提供优待。从经济待遇到发展平台,全面完善人才服务体系,留住所需人才。注重农村基础教育工作,培养学生报效家乡、建设家乡的理想。加强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通过定向委培等方式培养教育人才,促进农户整体素质水平的提升。

猜你喜欢
产业化农户人才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今日农业(2022年13期)2022-09-15 01:18:20
人才云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今日农业(2021年8期)2021-07-28 05:55:46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宝藏(2018年12期)2019-01-29 01:51:34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留住人才要走心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9
“人才争夺战”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8
粮食日 访农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