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树成
新春伊始,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已见诸各大报端。这是21世纪以来第18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字里行间充分体现去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的精神,意义非同一般,影响十分深远。
改革开放以来,昆山的主要领导尽管一茬接一茬换了好几任,但对农业基础地位从没动摇过,一以贯之建设稳产高产农田,与时俱进培育推广优质良种。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挤出大笔资金,年复一年兴修农田建设,筑坝建圩设立“大包围”,大搞平整土地,使昔日的坑坑洼洼、十年九涝、田埂阡陌无序交错、田块碎片零乱纷杂的面貌整治焕然一新,至八九十年代,成就了一片片田块成方、沟渠成网、站闸配套的稳产高产农田。进入新世纪,实施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改革,完善农村承包土地“三权分置”制度,全面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卓有成效推进合作农场和农业大户(含家庭农场)规模经营,操作与管理基本达到全程机械化、智能化,从根本上努力探索解决“大国小农”和旱涝保收的问题。关于良种的培育与推广,亦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采取域内与域外合作,依托农科所、农业院校、原种场及种子公司,坚持自选自育自留自繁“四自方针”“采取南繁”与本地选留相结合,水稻品种历经籼改粳、劣改优、双改单,那时全面推广的“金南凤”“老来青”等良种,吃口好、产量高,很受广大农民欢迎。随着历史的演进,2005年起由政府买单,实行良种补贴政策,如今昆山良种覆盖率达100%,全面实现稳产高产,水稻常年亩产在620公斤左右,小麦亩产稳定在320公斤上下。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昆山农民在改革开放初期发自内心的呼唤。1979年全县召开三级干部会议传达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时,时任县委的主要领导抓住“路通”这个要害,切中时弊,通过规划建设了昆周公里及急水港大桥,路通不但使千年留下来隔河两地周庄农民生产生活的出行方便,而且使镇上人气旺,百姓财路广。没多久,周庄镇很快就办起了风风火火的“千年水乡古镇”旅游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突出的是2017年至2020年这四年间,投入巨资,高标准建设“四好农村公路”,打通断头路,消除瓶颈路,连接苏沪大通道(包括无缝对接苏沪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及沪昆轨道交通),公交通到行政村的双车道四级公路覆盖率达100%,业已在昆山境内形成等级公路成片成网运行,公交线路遍及农村旮旯,轻轨、高铁、航空四通八达的畅通城乡道路崭新格局。城市发展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催生了同城效应,拉近了城乡距离,破除城乡分划的体制弊端,日渐湮灭城乡鸿沟。一边是城市繁荣、一边是凋零乡村的状况一去不复返,打通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通道,过去偏僻封闭的乡村俨然成了风景如画的世外桃源。
昆山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坚持农村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规划,一并作为“三农”工作总体目标,将提升农民脱贫致富与乡村全面振兴衔接起来,把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历届政府的奋斗目标。为此,在广袤农村本着“规划先行”的原则,有序实施建良居、修生态的民生实事工程,成效显著,百姓满意。就农民住房而言,昆山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引领帮扶农民将草房改瓦房,八九十年代平房改楼房(此时绝大多数拆迁户住进现代社区公寓式楼房)。新世纪实施新一轮农房自费翻建成具有“两坡一屋顶、粉墙黛瓦”江南水乡风貌特色的独幢农村别墅,至2020年底,已翻建完成占应翻建农户总数70%左右。搬入新居的不少农户日常用的液化气钢瓶均换上洁净安全的天然气,房屋内装修十分讲究,“洋气十足”,电脑、轿车等现代化用具一应俱全。就生态修复而言,早在上世纪80年代如荼似火开展横向经济联合时,为防止盲目引进有污染的项目,针对性提出“有污染的项目不进昆山”。党的十八大以来,昆山面对水网地区环境污染的状况,从上到下强化河道及岸边的生态修复整治,建立市镇村三级书记“河长责任制”。实行精准监测和长效治理,连续奋战了五年,至今黑臭河道基本消除,8个国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100%,空气质量在苏州率先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环境优良天数占全年83.3%,PM2.5浓度下降33.8%。与此同时,强势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业已全部完成改厕工作,农村新建或改建的公厕率达100%,生活垃圾处理基本达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要求。深入推进清理农村违章乱搭建的建筑和乱堆杂物的场所,以及农村绿化美化工程,硬件与软件一起上,动真格、见实效,环境洁净,村庄美化,建成了一批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点。
改革开放以来,昆山各级领导本着“民有所呼,当有所应”的思路,凝心聚力,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别具匠心总体规划布局,千方百计发展教育、卫生事业,实行补短补软,纾解农村读书难、看病难的老大难问题,且有效提升教育、医疗水平。教育方面,昆山紧紧围绕“优质、均衡、公平、开放、全纳”的理念,继上世纪90年初在江苏省率先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幼儿园教育,以及逐步普及高中教育(含职业技术学校)的基础上,先后创办了硅湖大学、电视大学、外语学院、登云职业技术学院、托普科技学院、苏州大学应用型学院和昆山杜克大学等院校。可以这样说,在一县内有数所高等学府国内为数不多,目前在校学生2.8万人。如今昆山农村高中生比比皆是,大学生也有一大把,从根本上改变了昆山历史上“读书人少、盲种田多”的落后状况。医疗方面,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面实行农村合作医疗的基础上,全面实行城乡并轨,做到应保全保,社保覆盖率达99%以上,农民与城镇职工与居民一样刷卡就医,大病风险保障不封顶。去年以来又主动参与长三角医保一体化,异地看病费用直接结算率提高至85%。更可喜的是,2020年昆山人民医院和昆山中医院双双评为三甲医院。这样全市广大农民不仅享受着较高水平的医疗服务,而且大大减少因病致贫的社会现象。病贫下降精神爽,健康长寿的人多了。据统计资料表明,2019年昆山全市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4.02岁,同日本的84.05岁相差无几。
让农村振兴起来、让农民富裕起来,是我们执政党使命当担的初心。基于这样的认识,昆山的领导通过各种渠道,引领农民就业创业,帮扶农民增收致富。1984年,昆山甩掉在苏州地区经济发展末位的小八子落后帽子。那年全县粮食总产超10亿斤,工农总产值超10亿元,农民人均收入608元,为1978年201元的3倍。农民为此编了一条顺口溜:“十亿产值十亿粮,全面人民喜洋洋。”打这以后,昆山更加锐意进取,动员各方力量赶超先进地区。不负众望,2005年在江苏乃至全国率先达到不含水分、群众认可、百姓得实惠的全面小康。由此,不论经济总量,还是农民收入水平已连续16年稳居全国县级市之首。202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超万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336元,比上年44472元增长6.4%,农民收入增幅已连续10多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比缩小为1.86∶1,低于全国全省和周围兄弟县市(区)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随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聚焦拓宽农民就业创业渠道和普惠均等的社会保障,以及就业财政补贴、小额贷款等措施,使凡有劳动能力、愿意就业的农民均可找到稳定性收入的岗位。部分文化水平低、身体条件许可的大龄农民也能就近进企业务工或从事绿化、环卫等工作,不断增加了收入。尤其是低保户及低保边缘户每月生活补贴标准提高到1045元,特殊困难户生活救助供养标准增加到每月1463元。这样,不仅使广大农民高质量达到中央提出的“两不愁”“三保障”,而且让他们过着“发展有温度,收入上水平”的殷实富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