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志勇
工会工作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绝非单一路径可以实现,须从方向引领增三性、协同聚力扬优势、精准滴灌补短板、固本培元强根基等多路径统筹推进。
探求工会工作高质量发展,需要回到中国工会的角色定位上来。工会的所有工作、所有活动都要围绕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来开展,实现工会“三性”的统一。“增三性”是工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函数。
增强政治性是工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第一位要求。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工会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团结联系职工群众、依法依章程独立自主开展工作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基本特征,就是三者三位一体、高度统一、相互促进。列宁强调,工会要紧紧地靠近党,这是唯一正确的原则。毛泽东提出,“所谓‘党领导一切并不等于包揽一切。领导一切是指大政方针的领导,而不是具体事务上的大包大揽。”邓小平强调,“党对群众团体,应加强其政治领导,不应在组织上去包办。”江泽民指出,“强调工会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活动,决不意味着把工会变成党委的一个部门,等同于党委宣传部、组织部一样的机构。工会应该是党领导下相对独立的工人阶级的群众性组织。”习近平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不是说群团组织自己什么也不要干了,一切照党政部门依样画葫芦,那样群團组织就没有特点了。”《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提出,党必须保证“人民团体积极主动地、独立负责地、协调一致地工作”。所有这些,都对我们正确处理好工会与党的关系指明了方向。这方面关系处理不好,工会工作高质量发展就无从谈起。
增强先进性是工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中国工会有先进的政党领导和先进的理论指引,肩负着组织动员广大工人阶级为完成党的中心任务而奋斗的重大责任,引领工人阶级跟党走、使之成为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的政治责任,这使得工会组织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组织。工会工作的对象— 工人阶级,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中国工人阶级具有识大体、顾大局的光荣传统。比如大跃进后的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响应中央精简职工的号召,2年减少城镇人口2600万。周恩来讲,“等于一个中等国家搬家,这是史无前例的”。又比如,1998年-2002年国企改革攻坚,3000万职工下岗失业,承受了相当大的改革成本。当代中国工人阶级身上集中展示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更是标定了我们所处新时代的精神坐标,需要大力弘扬,使其进一步焕发出灿烂的时代之光。
增强群众性是工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在工会成立之初就给它注入了群众底色,把群众性确立为工会组织的根本特点。中央对工会这方面的要求是一贯的。比如1978年10月11日,邓小平在中国工会九大致词中强调:“工会组织都必须密切联系群众,使广大工人都感到工会确实是工人自己的组织,是工人信得过的、能替工人说话和办事的组织”。还比如,1983年3月14日,中央书记处要求工会一定要从自己是党领导下的群众组织这个特点出发,切实为职工办事,把职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一定要维护职工的根本利益,在社会和国家生活中起积极作用;一定要密切联系群众,反映职工呼声,真正成为“职工之家”、工人之友。再比如,2013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总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时指出,“工会是做群众工作的,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职工群众方面要作表率。”要“深入职工群众、关心职工群众,倾听他们呼声,关心他们疾苦,为他们排忧解难,始终同职工群众心连心。”当前,工会要进一步健全联系职工的长效机制,以职工喜闻乐见、便于参加的形式和方法开展工作,建好用好基层服务站点,建立服务职工满意度评价制度,成为职工信得过、靠得住、离不开的娘家人、贴心人。
推动工会高质量发展要善于借势发力,充分发挥工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群众优势、资源优势等五大优势,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发挥作用、体现作为。
政治优势。党的领导,是工会最大的优势。一是保证工会工作不会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同时也便于工会工作纳入到党的工作总盘子,保证工会工作能够干到点子上。二是在党的领导下,能够推动相关部门研究制定一系列维护职工权益、支持工会工作的法规政策。三是有利于上传下达、下情上达,有效架起党和职工群众的连心桥。四是各级党组织为工会统一选配干部。目前,全国有专兼职工会干部850.3万,其中专职102.2万。
组织优势。工会的组织体系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凡是有职工的地方,都有工会组织的身影。目前全国基层工会组织280多万个,覆盖基层单位655万家。这一庞大的组织体系,拥有了一般社会组织所不具备的规模优势,组织动员基础十分广泛。特别是对于一些非公有制企业,由于党员人数较少或者缺乏,没有条件建立基层党组织,工会组织可以率先建立,促进党的基层组织和工会组织共同健全发展。
制度优势。宏观层面上看,基层以上的工会普遍建立了与政府的联席(联系)会议制度,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从微观层面看,基层工会形成了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以厂务公开制度、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为法定形式,以职工民主管理委员会、民主议事会、劳资恳谈会、民主协商会等为补充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体系。
群众优势。党通过工会等群团组织开展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一大创举,也是我们党的一大优势。目前全国有4亿多职工、近3亿会员,中国工会是世界上会员人数最多、组织规模最大的工会组织,工会工作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资源优势。国家通过立法规定企事业单位按照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2%向工会拨缴经费;在最好的城市地段,工会拥有一批公益性的工人文化宫;在最佳的风景名胜地区,工会拥有127家职工和劳模疗休养院;政府财政支持工会对劳模管理服务,对困难职工进行帮扶救助,对外开展各种国际交流活动;明确工会参与劳模的评选表彰,每年“五一”前夕开展五一劳动奖章、奖状和工人先锋号的评选表彰等。
如果说,前面提到的发挥五大优势是把工会的长板拉长、进而推动工作的高质量发展,那么精准发力、把工会的短板补齐,则是促进工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另一渠道。判断一个工作是否高质量很难,但看出质量不高要容易得多。当前要着重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做好了就是亮点,就成为工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识。
补新业态人员权益维护不到位的短板。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一定是在新技术新业态那边。这种新型用工劳动者个人通过虚拟平台与市场连接,实现劳动者与市场的交换价值,突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它既区分于以往的劳动合同,又不同于传统的劳务协议,也不同于非全日制用工,“像雾像雨又像风”。不能用老办法管理新业态,不能简单地用传统的劳动管理规定来监管新型用工关系。劳动约定需要有新形式,劳动权益保障也应当有新方式。一是引入“类雇员”的概念,改变全有全无的“劳动二分法”、实行“劳动三分法”。劳动关系“强从属、强保障”,劳务关系“无从属、无保障”,新业态就业者大多是类雇员,现实情况是“弱从属、无保障”,合理的安排应是“弱从属、弱保障”,这样才能有效平衡经济模式创新、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就业者权益保障三者之间的关系。治本之策是整合有关工作时间、休息休假、最低工资、劳动条件的现行规定,制定《基本劳动标准法》,补齐劳动领域骨干性法律。还有一个思路,就是对《劳动合同法》局部微调,在第五章关于集体合同、劳务派遣、非全日制用工三个“特别规定”的基础上,再增设“新业态人员”的特别规定。这一群体介于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之间,只受部分保护而非全面保护。如果考虑到立法周期可能较长,权宜之计是以一事一议的方式加快制定规范性文件,联合人社部研究制定《关于维护平台网约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意见》,推动解决“劳动风险主要由在平台注册的劳动者承担,而平台创造的财富却集聚在投资和管理者身上”这一不合理的状况。二是推动法律执行、监督和相关管理服务。引导互联网平台企业、关联企业与劳动者协商确定劳动报酬、休息休假、职业安全保障等事项,引导产业(行业、地方)工会与行业协会或行业企业代表协商制定行业劳动定额标准、工时标准、奖惩办法等行业规范。依法纠正拖欠劳动报酬等违法违规行为。配合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查处新业态企业违法安排超时加班,避免“过劳”等极端情形出现。三是在“十四五”时期“共同富裕要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大背景下,应坚决摒弃低劳动力成本竞争理论。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缺乏技术、资金,不得已而为之,但长期实施则是明显的误用,财富难以分配到普通劳动者,必然造成两极分化。
补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推进乏力的短板。一方面,应突出以企业为推进产改的主体,让政策在企业落地。另一方面,要抓紧搭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技能形成体系框架。其核心构成要件包括:一是责任明晰、分担合理的技能投资制度。政府对企业培训要提供税收优惠和资金补贴支持;进一步明确企业是技能形成的投资主体,通过厂办技校、设立学徒工实训车间的厂内培训方式,产教融合、工学一体,承担培训人员经费、设备费、培训管理费等培训成本;加强对劳动者自我负责精神和职业精神的塑造,不断优化企业与劳动者个人的人力资本配置,推动基于人力资本生命周期理论的终身学习,帮助个人持续地进行技能升级。二是标准化、可转移、有活力的技能供应制度。这涉及职业教育模式和职业教育分流方式两方面内容。一方面,对职教提供者来说,要提高职业教育和培训基本内容、教师资质、教材教法、考试办法、经费预算的标准化程度,优化职业教育结构,加强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普通教育的有机衔接,全面推行国家基本职业培训包和地方(行业)特色职业培训包制度,加快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引导职业培训更适应我国产业升级和企业需要。另一方面,对职教受教者来讲,不能锁定为“好学生”上大学、“差学生”才进职校。这种制度设计,使得职业教育沦为“兜底”,而非“普选”,更不是“优选”。三是客观公正、独立可信的技能评价制度。包括技能等级设置、评价方式、资格认证等。四是正向激励、规范有序的技能使用制度。努力扭转重学历、轻技能的观念,完善技能工资制度,形成技能导向的收入分配制度,对关键技术岗位、关键工序、紧缺急需的技术工人,实行协议工资、项目工资、年薪制、补助性津贴、技术创新成果入股、岗位分红等激励方式,促进长期稳定提高技术工人收入。五是多方参与、协同推进的技能合作制度。政府、企业、职工、社会四者协同配合,其中政府的立法、决策、劳动力市场规制等决定着合作的高度及发展方向。
补智慧工会建设迟滞的短板。一是构建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工会治理能力提升体系。建立和完善工会数据资源管理体系,建立多节点的可信“工会身份链”,整合共享各级工会数据和应用资源。二是构建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工会服务应用创新体系。建设全国工会服务平台,创新网上普惠服务模式,构建工会网上服务评价体系,建设工会业务管理和网上协同办公平台。三是構建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工会网信基础支撑体系。完善工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编制实施工会系统数据资源标准规范和开放利用标准,加快工会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四是巩固发展工会网上舆论阵地。构建网上网下一体,以新技术为支撑、“工”字特色内容建设为根本、新型运行管理模式为保障的报网端微刊全媒体传播体系。循此方向,积极打造工会工作升级版。
工会组织基层基础薄弱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工作力量分布呈倒金字塔形,基层缺编制、缺经费、缺办公场所、缺工作人员现象非常普遍,造成头重脚轻。这是一个需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的工作。全总提出,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国新组建基层工会组织60万个以上,新发展会员4000万人以上。
目前,当务之急是要着力解决新业态人员入会问题。他们作为劳动关系领域中相对弱势的群体,容易出现风险矛盾,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工会要通过多种有效方式,把快递员、送餐员、卡车司机等灵活就业群体、各类平台就业群体吸引过来、组织起来、稳固下来,使工会成为他们愿意依靠的组织”。如何提高这一群体的组织化程度,给工会工作带来了全方位挑战,包括入会条件、入会方式、工会组织形式、经费管理体制、工会工作方式、服务维权能力等。
一是对于“能否入”这一问题。刘少奇1932年4月25日在《苏区阶级工会的会员成份》中很透彻地分析了这一问题。他指出:“我以为凡属‘以出卖自己劳动力为生活的主要来源的工人、职员、雇农、苦力,都是阶级工会的会员成份,都应加入工会;不管他出卖劳动力的形式怎样(整年整月的卖,或是一天一天一刻钟一刻钟的卖;卖给工厂作坊固定的主人,或者是零碎卖给其他的个人;很多人集体的出卖,或者是散在乡村中个人的出卖),或者还有很少的自己的工具,作为他出卖劳动力的必需的条件(他有自己的工具,不是为着经营独立的生产,而是为着便于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因为他没有资本,没有原料,没有地方出卖商品,单有自己很少的工具,还是不能从事独立的生产)。”受其启发,笔者认为,在会员资格认定要件上,应注重经济从属性而非组织从属性,将新业态中的抗风险能力弱的劳动者作为重点吸纳对象,避免与行业协会趋同。治本之策是修改《工会法》和《中国工会章程》,使这一群体加入工会得到明确法律保障。在工会章程、法律短期内难以修改的情况下,全总先以文件或个案答复等方式作出安排,研究起草新业态人员入会意见。二是实行网上申请入会,网下做实区域性、行业性工会联合会。选择一些重点领域探索建立各层级行业工会联合会,推动各地成立货运、快递行业的工会联合会。为防止“线上线下脱节”问题,借助行业主管部门力量,选择相关平台头部企业如货车帮、滴滴等先行试点探索,以点带面突破,带动关联企业建会。三是通过开展集中入会行动,靠服务吸引入会,先服务覆盖再组织覆盖,实施项目制、设立专项资金,根据入会数量补助经费等措施,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组织到工会中来。
总之,我们通过把方向找准、长板拉长、短板补齐、地基夯实等路径,实现工会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新发展阶段,工会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必定是桥梁和纽带更加牢固、党和职工群众血肉联系更加紧密的发展,必定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作用更加凸显、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的发展,必定是会员和职工利益的代表者维护者作用更加突出、真正实现“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双提升的发展。
(作者为中华全国总工会研究室副主任、一级巡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