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主流家庭教育变革的文化使命

2021-12-13 13:15毕诚王永丽
基础教育参考 2021年11期

毕诚 王永丽

[摘   要]中国文化之根在家庭,以家为本的本质是伦理本位。当前,社会快速发展,文化建设跟不上物质文明的进步,伦理建设跟不上家庭结构和教育功能的变化。在社会变革的背景下,家庭伦理重建成为主流家庭教育的文化使命。领导干部的家庭变革体现出主流家庭伦理重建的着力点。

[关键词]家庭伦理重建;文化使命;領导干部家庭教育

历史辉煌,皆是序章。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正在意气风发地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在新的历史征程上,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高质量发展的充足动力,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以家为本的社会发展观,社会主流家庭必须发挥引领作用,通过稳健有序地推进家庭教育改革,担负起家庭伦理重建的文化使命。

一、家庭伦理重建

是主流家庭教育变革的文化使命

中国文化有数千年的文明积淀,以家为本的人伦道德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纵观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社会变迁必然要反映到家庭文化变革上,而且只有通过主流家庭文化的深刻变革才能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才能促进家庭、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

1.社会革命与文化建设是以革命阶级的存在为前提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著作中指出:“一定时代的革命思想的存在是以革命阶级的存在为前提的。[1]”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领导中国社会革命的历史。百年中国的文化革命思想的形成,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陈独秀等人提出的“改造旧文化,建设新文化”。新文化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催生了代表先进的无产阶级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开示了中国文化改造和文化革命的发展方向。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李大钊就曾提出“冲破过去历史之罗网,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提倡新道德,建设新文化。新文化必须与新经济、新政治相适应,必须抛弃一切封建专制主义政治与伦理之束缚。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2]”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终极的前途,不是资本主义的,而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3]。”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在长达七十多年的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中,不仅让一穷二白的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为中国社会进步、家庭变革和文化复兴提供了亘古未有的制度和经济保障。

2.社会主要矛盾与文化自信

我国如愿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推动了社会结构、家庭结构和生活模式的重大变革,也推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即由原来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不仅反映在城乡、区域、阶层的贫富差距方面,而且更重要的是反映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的不协调、不科学方面。物质快速增长,科技飞速进步,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引发了生产方式、分配方式、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文化发展严重滞后,尤其是家风建设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导致诸多社会问题、心理问题、道德问题日益凸显。

诸如,国家出台了三胎政策,但事实上我国平均结婚年龄已经提高到34岁,而且结婚率、出生率明显下降,离婚率逐年上升,这与婚姻、家庭、生育观念嬗变关系密切。此外,近十多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凸显。《2019-2020年中国国民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2020年我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为7.4%。2020年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放大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青少年自杀率飙升,正在成为疫情后的次生伤害。2021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特意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现在的孩子心理问题是比较多的,有的很小的孩子心理问题一大堆,并提出“我们要共同关心这些问题”。

文化问题,在家庭主要是伦理问题。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生成与亲情人伦关系冷漠、家庭成员心灵沟通不畅、人伦角色责任意识模糊呈正相关。心理学领域的家庭治疗理论认为,家庭就像一个小型社会,其规则、结构、语言等自成系统,影响着家庭中的每位成员。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往往是整个家庭系统首先出现了问题,如果仅仅把孩子当作“有问题的人”,很难提出切实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案,治疗的效果也微乎其微。西方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现代社会中的自杀主要是自我主义自杀和失范性自杀,许多自杀的心理问题其实是由伦理问题、家庭教育问题造成的。把伦理问题排斥在外,个体心理治疗将徒劳无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文化强国战略任务,这既是强国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解决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不协调的必然选择。因为,物质富足是改善生活质量的基础,而精神充实才是构建幸福家庭的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是抽象的,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4]” 贪污腐败,其实也是领导干部人格心理和价值观扭曲的表现。“好的家风引领人向善向上,不良的家风却会败坏社会风气,贻害无穷。从近年查处的案件看,出问题的干部普遍家风不正、家教不严。[5]”家风、家教已经不是小问题,它关系青少年健康成长,关系家庭幸福,关系社会稳定与安宁,关系党风社风清浊,影响民心向背。

毫无疑问,建设高质量小康社会,必须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必须重新找回中华民族文化尊严,必须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这是文化强国的根本任务。牢固树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坚持以家为本,发挥家庭社会功能、生活生育功能、经济功能、文化教育功能的特殊作用,促使千千万万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让每一个人生活得更有道德修养、更有人格尊严、更有文化品质,已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必答题。

3.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认识主流家庭教育变革问题

尽管我国暴风骤雨式的阶级斗争已成历史,但阶级依然存在,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所以,要做好这一必答题,除了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分析问题,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中寻找问题症结并对症下药,别无良策。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6]”简而言之,统治阶级的思想不是抽象的,它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的反映。

再具体一些说,统治阶级的思想是通过统治者在一切领域的思想统治表现出来的。“构成统治阶级的各个个人也都具有意识,因而他们也思维;既然他们正是作为一个阶级而进行统治,并且决定着某一历史时代的整个面貌,不言而喻,他们在这个历史时代的一切领域中也会这样做,就是说,他们还作为思维着的人,作为思想的生产者而进行统治,他们调节着自己时代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而这就意味着他们的思想是一个时代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7]”统治者是活生生的有思维的社会个体,他们既按照统治思想进行统治,同时又是自己时代的统治思想的生产者,即根据社会变革的实际情况不断调节认识和政策,古今中外都是如此。

事实无须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級领导干部,一方面他们作为党和国家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在各级政府、各行业领域忠实地服务人民和国家。他们代表党的政治思想和国家意志,代表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所以,他们的思想“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另一方面,他们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意志和思维,可以为整个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尽职尽责,为社会道德进步“调节着自己时代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即根据社会变革所带来的生产关系和阶级利益的调整对统治思想进行修正。

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才有如此辉煌的发展成就。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事业的核心力量,不仅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主导着社会主流发展,而且正是老一代革命家和无数优秀党员、干部、道德模范在培育良好家风方面为人民作出了榜样,深刻地影响着新中国社会家庭文明形成了爱国爱党、廉洁奉公、勤俭节约、艰苦创业的新风尚。在奔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中,党员领导干部能否继续代表一个时代的先进力量?能否从自己做起,从自家做起,担负起新家庭文化建设的使命?能否代表一个时代的主流家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这是对领导干部群体理论创新能力、伦理重建能力的严峻挑战与考验。

二、领导干部家庭变革的特点

我国家庭教育变革的文化使命,集中到一点,就是家庭伦理重建。领导干部家庭作为新时代主流家庭,要带头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家庭伦理重建方面做出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根据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的文化传统,继承和发展“天下之本在家”的治国理念,反复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的前途命运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做廉洁自律、廉洁用权、廉洁齐家的模范。[8]”

1.百年社会变革与主流家庭伦理体系崩溃

一百多年来的社会变迁和家庭性质变革是史无前例的,传统社会主流家庭的人伦道德体系已彻底崩溃,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新时代的人伦道德体系亟需重建。

自辛亥革命推翻千年帝制以来,宗法封建制度下的贵族势力被彻底扫除,中国进入现代社会。在新中国完成生产资料公有制改造后,每一个家庭的地位、权利、责任和义务都是平等的。改革开放以后大力推进人事制度和就业制度改革,学校教育制度的完善和公务员公开招聘制度的推行,让计划经济时代残存在体制内的接班制特权彻底废除。因此,所有党员、干部家庭,包括高级领导干部家庭成员变得与普通民众一样,不再享有传统社会官员阶层的特权。

宗法制度的消亡,封建世袭制、“荫封”特权根基的彻底铲除,消灭了封建社会官员“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现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多劳多得”分配原则以及改革开放的双向选择就业原则,为广大劳动人民的劳动致富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为有志者崇尚知识、重视教育、注重创新以及实现人生价值创造了条件。凭个人和家庭的劳动能力、创造能力获取物质财富和争取更大的上升空间,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家庭发展的主要方式。

从理论上讲,领导干部家庭没有特权。凡在体制内的公务员,薪金是个人经济来源的唯一方式,除此之外的收入都要向组织汇报,说明情况。尽管领导干部的报酬存在级别之差,甚至高级领导干部还享有一定的特权,包括住房、秘书、警卫、公务接待、休假等,但也只是为了满足工作需要。《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中有明确规定,绝不容许领导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亲属子女牟取私利,更不可以让家人像旧社会官员家人那样不劳而获地享受荣华富贵。

社会变革是一个历史渐进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个严密完整的科学制度体系,也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力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凡是查出有通过领导干部配偶和子女等经商办企业,搞“一家两制”,制造寻租空间、进行利益输送、贪赃枉法等腐败问题的,无不绳之以法。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推进过程中可以发现,构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家庭伦理道德体系,已经成为反腐倡廉、廓清政风的新课题和新任务。

2.当今领导干部家庭的伦理角色关系特点

社会进步不断促进主流家庭代际更替,经过百年社会变革,曾占统治地位的旧中国官僚主流家庭早已让位于当代领导干部家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流家庭和家庭伦理角色关系在人口转变、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观念转换的复杂背景下发生了巨大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概而言之,具有如下特点。

(1)家庭结构和功能的特点

一是家庭规模小型化。父母与未婚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逐渐成为中国家庭的主体,核心家庭已经成为主要形态,人员结构更简单。二是家庭关系亲疏并存。我国农村人口依然占很大比重,因此传统的亲密型家庭关系依然存在。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商品房的大力开发、由户籍管理向居民身份管理政策的变化,以及家庭住址不固定和家庭成员分散,甚至有些家庭子女不在国内生活的新样态,打破了同一屋檐下家庭成员频繁密切交往的传统格局。三是家庭的部分生活与教育功能社会化。社会变迁不仅改变了家庭观念,而且还重塑了家庭人伦角色关系与家庭功能,亲子和夫妻之间的权利格局不断变化,代际之间对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传递趋于减弱,小家庭在抚育后代、赡养老人以及家务劳作等方面的职能逐渐走向社会化。与此同时,由于现代科技革命对传统家庭生产生活模式的猛烈冲击,网络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到家庭的人际交往、习惯养成和文化传承中,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和互助方式,传统的家庭亲和力和凝聚力急剧减弱。四是家庭价值观念渐趋多元化,呈现出传统与现代并存的格局。随着市场化的日益深入,家庭的收入水平与收入格局、家庭成员的职业与社会地位发生了深刻变化,功利主义文化以及与此相连的个人本位的价值观开始盛行。家庭财富集中管理日渐变为个性化管理,同时享乐主义、以自我为中心等习气的助长,对中国传统的“家本位文化”及其主导价值观造成冲击,敬老慈幼等优良家风传统日渐式微。

(2)家庭人伦角色关系的特点

从积极方面看,领导干部家庭人伦角色关系有以下特点。一是家庭成员对领导干部的依附性减弱,个体的社会独立性增强,父子关系、夫妻关系更注重平等。二是传统大家庭的亲戚关系淡化,领导干部家庭规模同样呈现小型化,家庭成员伦理角色关系简单化。三是尽管亲属和子女依然可以介入领导干部的社会关系网,但依赖裙带关系、利用干部职权牟取私利的不法行为受到群众和制度监督,也会受法律制裁。四是干部家庭财产透明化,生活水准平民化,廉洁自律、勤俭节约、洁身自好日渐成为领导干部必须遵守的修身齐家原则。

从消极方面看,领导干部家庭人伦角色关系有以下特点。一是领导干部的家长权威性受到配偶和子女个性权利伸张的挑战,对亲属子女难以用强制性手段控制和要求,有的甚至管理失控,家风建设缺乏法律干预。二是领导干部容易将权利责任职业化。有些“两面人”,在家庭和在官场判若两人,表里不一,口是心非,自身忠诚度减弱,难以把对党的忠诚纳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三是容易滋生“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贪腐观念,尤其在身居领导岗位时,见利忘义,自律性快速减弱。四是容易滋生权利寻租问题。有的干部表面不敢贪腐,但暗地里纵容亲属在幕后收钱敛财;有的领导干部默许子女利用父母的影响经商牟利,大发不义之财;有的将自己从政多年积累的人脉关系直接用在为子女非法牟利上。

上述领导干部家庭结构和功能、家庭人伦角色关系的变化,特别是家庭结构小型化,家庭成员的个体社会性凸显,家庭人伦关系日趋平等,人伦道德关系的亲情因素弱化而功利主义强化等,导致家庭教育功能外溢成为其主要发展趋势。这一基本特征,是我们认知家庭人伦道德重建的基点。

三、家庭伦理重建的出发点和着力点

1.家庭伦理重建的出发点

重建家庭伦理的出发点,是坚持守正创新,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財富。[9]”

知史明理,重在推陈出新。不论社会如何发展进步,家庭的生活依托、社会功能、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家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中国的家本位既不是西方式的个人本位,也不是社会本位,而是伦理本位。伦理是人伦之理,即人与人的关系的道德规范,它发生于家庭成员角色相互交往的关系中,认知关系是人伦教育的起点。伦理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在中国社会中,伦理是人生意义的来源,也是个体安身立命、人生奋斗的动力。人伦为每一个人的生命价值提供了终极关怀,人的七情六欲无不与伦理相关。家庭人伦关系的质量决定着家中每一个人的生存质量或生存品质,决定着一个家庭幸福指数的高低。

中国传统的“五伦八德”(五伦即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君臣有义、朋友有信;八德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中国古代伦理体系中每个人应当具备的基本道德,以及应当遵守的为人之道。近现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诸多异族文化的冲击,但除了君臣关系被个人与组织的关系替代之外,根深蒂固的伦理本位形态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国人在伦理上依然守望传统。这是中国文化自信的基石,也是伦理创新的基础。数典忘祖、割断文脉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我们要根据社会发展和家庭变革重建家庭伦理,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激活“五伦八德”的生命力,赋予时代精神新内涵。

2.家庭伦理重建的着力点

重建家庭伦理的第一个着力点,是弘扬中国精神,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党忠诚纳入新时代家庭伦理范畴,着力培养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指出:“领导干部要努力成为全社会的道德楷模,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带头注重家庭、家教、家风,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廉洁操守,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尊法守法。[10]”

南宋理学家吕祖谦说:“士大夫喜言风俗不好。风俗是谁做来?身便是风俗。不自己去做,如何得会好。[11]”明代高攀龙《责成州县约》云:“一善人者,一方元气。[12]”地方官要涵养社会元气,就要大力推介民间道德模范,其中“孝子悌弟,其上矣;次则仗义好施者;次则终身自守,不作非为者[13]”,可用以推动形成家庭文明新风尚。

家庭道德模范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尊重。优秀党员、干部应该努力成为新时代家庭道德模范,为家庭伦理重建作出表率。回顾新中国社会风气之变,社会精神之变,正是因为一大批领导干部,包括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彭德怀、邓小平、陈云、李先念、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以及党的好干部如焦裕禄等同志作出了榜样。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在培育良好家风方面,老一辈革命家为我们作出了榜样。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在管好自己的同时,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14]”他指出:“要引导党员、干部向焦裕禄同志看齐,从今天做起,从眼前做起,从小事做起,像焦裕禄同志那样对待群众、对待组织、对待事业、对待同志、对待亲人、对待自己,像焦裕禄同志那样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努力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15]”

重建家庭伦理的另一个着力点,就是要坚持法治和德治紧密结合。道德教育是基础,没有法治的德育,其作用是有限的,家庭教育也是如此。司马光《居家杂仪》云:“凡为家长,必谨守礼法,以御群子弟及家众。”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无规矩不成方圆,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随着社会进步,法治化已经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干预家庭“私权”。家庭伦理重建,必须与领导干部的反腐倡廉、公德私德考核、党规党纪、巡视稽查、扫黑除恶等紧密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党风政风社风和领导干部家风发生明显好转,正是在反腐倡廉教育基础上,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以及采取系列反腐重拳打击的结果。有耻有格,方能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扬正气、树新风。

从家庭管理法治化的实际需要看,我国《婚姻法》已将家庭与婚姻纳入了法治化管理,合法夫妻关系是一种以法律方式认可的契约关系,重婚属于犯罪行为。对于婚外恋、私生子、离婚后的子女抚养、财产分割、责任分摊等问题,法律在干预时都要考虑家庭伦理因素。在现代家庭成员关系中,个体社会价值不断凸显,孩子和老人作为自然法人受法律保护,尊老爱幼不仅是一种家庭伦理责任,也是一种社会责任义务,加强道德的自觉性与法律的干预性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6][7]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系.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29.

[2][3]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5][8][9][10][14][15]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11]吕祖谦.官箴[A].陈宏谋,编.从政遗规[M].北京:团结出版社,2020:18.

[12][13]高攀龙.责成州县约[A].陈宏谋,编.从政遗规[M].北京:团结出版社,2020:208.

(责任编辑 郭向和   校对 姚力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