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朝晖:护佑生命是我们终身的职责

2021-12-13 07:45李爽杨舒玲
北京支部生活 2021年11期
关键词:朝晖重症武汉

李爽 杨舒玲

人物简介

童朝晖,男,汉族,1965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党委常委、副院长,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作为呼吸疾病专家,在应对SARS、H5N1、H1N1、H7N9、H5N6、青海鼠疫、新冠肺炎疫情等国家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作为中央指导组专家、国家卫健委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于2020年1月18日奔赴武汉,参加新冠肺炎防治工作。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首都劳动奖章,被评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获得第十届、第十二届中国医师奖。

17年前,他临危受命担任医院“非典”病房主任,收治近百例患者,无一例死亡。

17年后,他再次请缨上前线,出征武汉,战新冠。

他,就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童朝晖。

2021年10月12日下午两点,记者见到了刚从医院呼吸科回到办公室的童朝晖。从早上7点到下午1:30,童朝晖已经连续工作了6个多小时,查房、开学术研讨会、处理行政事务,56岁的童朝晖已有些疲惫。

“荣誉只代表过去!”提及他书柜里摆得满满的获奖证书时,童朝晖轻描淡写,神情淡定。聊起医生的职责和患者,他滔滔不绝,眉宇间透出一种兴奋。自从来到朝阳医院,他始终不曾忘记当年立下的誓言:国家有需要,我会义无反顾地冲到一线。

“请党组织考验我的实际能力”

“党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把自己的学习目的、理想、前途,同祖国的振兴联系起来。我作为一名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怎能无动于衷,我必须勇敢地站出来,向党组织靠拢。为了使自己成为20世纪80年代‘四有的开拓型人才,我请求党组织考验我,在工作和学习中考验我的实际能力。”

1985年,在湖北医科大学医疗系上二年级的童朝晖郑重地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要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做一名优秀的大学生”是那时童朝晖最朴素的想法。他学习努力,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凭借优异的成绩和出色的活动组织能力获得认可。童朝晖每月写一份思想汇报,每周参加一次党课学习。1986年5月4日,童朝晖光荣地站在党旗下,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入党后的童朝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他认为,临床医生一定要守在患者身边。大学本科最后一年是实习期,大部分实习生都只是在旁边观摩老师的示范教学,自己不上手。肯钻研的童朝晖却不放过任何一个接近患者的机会。一听说有手术,他就会跟着临床带教老师进入手术室。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很快他就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有一次,他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参与了5台阑尾炎手术。那时候的医院还没有监护仪,遇到重病患者,童朝晖就搬个板凳坐在患者身边,每隔一会儿就测一下患者的血压和心率,一守就是一夜。

1988年大学毕业后,童朝晖来到北京朝阳医院工作。23岁的他被分配到呼吸科重症监护室。“重症监护室经常上夜班,老加班,很多人不愿意来,觉得工作太累,但我喜欢救活患者时的成就感。”童朝晖说。

从38岁当上科室副主任到现在成为医院副院长,“守在患者身边”这个工作习惯,童朝晖一直保持着。直到现在,每周二早上7点50分,童朝晖都会准时来到医院呼吸重症监护室查房。“护佑生命是我们终身的职责。一名医生一定要在患者身边,才能作出正确诊断和临床决策,这是作为医生最起码的责任。”童朝晖说。

“我是一名老兵,一定会圆满完成任务”

“你听从党的召唤,从北京来到武汉。我们为你感到骄傲。我们在家不出门、不串门,你不必担心,就是希望你早日归来。”

这是在武汉抗疫期间,童朝晖收到的母亲发来的微信。童朝晖的母亲此前从未使用过微信,为了方便和他联系,特意学会了使用微信。知道童朝晖工作忙,母亲让他不用发微信文字,每天发一张照片就可以。

童朝晖父母的家在湖北省黄冈市,离武汉只有两个小时的车程。在湖北奋战的3个多月时间里,童朝晖多次前往黄冈指导救治工作,却一次也没有踏进父母的家门。

2020年1月18日,正是中国南方过小年的日子。这一天,童朝晖接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委派,作为中央指导组专家到达武汉,开始参加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对于这次出征,童朝晖依旧镇定自若,他在微信朋友圈里这样写道:“我是一名老兵,一定会圆满完成任务。”

刚到武汉,童朝晖就一头扎进医院隔离区。上午查房,下午研讨病例,晚上整理会诊记录。童朝晖用了整整两天时间,把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等3家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医院的所有重症患者的情况摸查了一遍。

“重症病例多,从管理层面要根据不同的病情分层管理。从技术层面,治疗的策略和理念有待改善和更新。”白天摸查情况后,晚上回到驻地,脱去厚重的防护服,童朝晖在笔记本上写下诊疗策略。

在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之后,童朝晖和其他专家组成员一同向中央指导组提出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四集中”建议:即集中医院、集中资源、集中患者、集中医务人员和关口前移、积极救治。这些都成了后来扭转武汉疫情防控局势的一些关键举措,大量患者得到及时救治。童朝晖还提出了新冠肺炎诊疗规范与流程的建议,包括预警指标及相应的治疗原则、新冠肺炎重型和危重型的诊疗方案、新冠肺炎患者气管插管规范等等,成为全国医务工作者诊治新冠肺炎的工作指南。童朝晖参与了国家卫生健康委第1-8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的制定,探索总结的一系列措施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后,童朝晖的身影还出现在哈尔滨、青岛、石家庄、通化……一个又一个战场上,他以一次次决不放弃的战斗精神冲在抗疫一线。在2020年抗疫的250余天里,童朝暉在全国各地指导危重患者救治,往返行程超过1.5万公里,几乎打满国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全场”。

“攻克最难的问题,抢救最危重的患者”

“童大夫,您快来看看!”一天下午4点,童朝晖接到一家医院打来的求救电话。一位24岁患者因农药百草枯中毒生命垂危,请求会诊指导救治。百草枯中毒抢救成功率只有30%,童朝晖团队立即赶往患者所在医院。

正在紧急赶往医院的路上,童朝晖又接到了医院的电话:“你们别来了,患者病情急转直下,快不行了。”当时,患者两侧肺脏已经丧失气体交换功能,出现重度呼吸衰竭,吸氧的动脉血氧分压比正常静脉血氧分压数值还低!

“患者这么年轻,绝不能放弃抢救!”童朝晖坚持赶往医院。经过全力抢救,童朝晖团队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将患者从死亡线拉了回来。患者后来被转运到北京朝阳医院呼吸重症监护室。在童朝晖团队的努力下,医生帮助患者闯过一关又一关。十几天后,患者等到适合的肺源,接受了双侧肺移植手术。两个月后,患者康复出院。

从事呼吸与危重症医学30多年来,童朝晖始终坚守从医初心——“攻克最难的问题,抢救最危重的患者”。他带领团队在国内首先开展了包括超声支气管镜等先进的介入呼吸病学技术,解决了大量疑难病例的临床诊断和治疗问题;建立了国内最为完备的呼吸支持体系,率先将体外膜肺氧合技术应用于极重度呼吸衰竭患者的救治,目前已使用ECMO技术救治了近200例严重呼吸衰竭、循环衰竭患者。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童朝晖的团队有13名成员被抽调到武汉、石家庄、通化等定点医院参与新冠肺炎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

猜你喜欢
朝晖重症武汉
优化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全方位促醒护理在重症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上海此轮疫情为何重症少
白玫瑰与郁金香
三只蚊子
自动铅笔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