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露锋
禅让本来是原始部落联盟首领传袭的制度,以传给贤能者为主要宗旨,如尧、舜、禹之传位。但一些篡权夺位,也常常被包装成禅让。
禅让分为“内禅”与“外禅”,内禅为帝王让位给同姓同族之人,外禅则是禅位于外姓。内禅以“血统论”作基础,基本上是顺理成章,波澜不惊。外禅则需要营造强大的社会與论,以所谓的“民意”,为权力转移披上合法外衣。
篡汉建立新朝的王莽,是民意包装的行家里手。他首先笼络民心,以获得统治阶层的普遍好感与赞誉。王莽作为太后的侄子,叔父又手秉国政,他要步入权力中心,并不是难事。但王莽要将此建立在社会对他的德行能绩的肯定上,而不仅仅是依靠家族政治资源。
博取统治集团好感的手段,在于塑造良好的政治形象。王莽把自己打扮成儒者,成為守礼的卫道士。他还通过侍候汤药,相继得到握有实权的伯父大将军王凤、叔父王商与王根的信赖,很快由黄门郎擢升到大将军,并封新都侯。然而,王莽并不是那种动辄循礼的腐儒。他曾逼死两个儿子、侄子与叔父,也不按规制为生母守丧三年。这些过激行为,却为他博得大义灭亲、公而忘私的美誉。
班固在《汉书·王莽传》中评价王莽为“遹邪之材”,表现在“要名誉”上。王莽汲汲追求的是“在家必闻,在国必闻”的名誉。无论是在宗室与乡邻的小范围内,对宗亲师友的“折节而行”,还是从政上的“直道而行”,都是为了获取众人之誉。用现代的话说,他注重的是广告宣传效果。
因此,王莽由卑微走向煊赫的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宗族、师友、僚属、臣民的一片称誉。声誉成了王莽禅让政治的重要资本。他通过声誉来捕捉民心,然后操纵民心,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意图。
与此同时,王莽麾下聚集了一帮投机的文人,专为他篡位而鼓动宣传。崔发专项负责符瑞符命,制造“天命归莽”的假象。陈崇是民意的直接制造者,民众运动的鼓动者。王舜负责符命与民意的上传,主要是给太皇太后转述。刘歆则专职于经籍史料的整理,为统一文化意识形态而不遗余力。
王莽操纵民意的手腕很娴熟。他退守侯国的三年,上书为他说好话的官吏达数百人,贤良方正之士也在对策中称颂他的功德。王莽在汉哀帝时代,就已经开始有意地利用与操纵民意。这种一人倡之、众人和之的手段,在以后的政治活动中屡试不爽。王莽想加“九锡”,群臣受意上奏,于是公卿大夫张纯等九百多人,强烈请求授予王莽“九锡”殊礼。
王莽禅让政治的方式和手段,被后继者奉为圭臬。尤其是操纵民意的做法,为魏晋南北朝禅让君主所活学活用。其中,以魏晋时代曹丕、梁武帝在这方面的模仿与改进尤为突出。曹丕禅汉,府臣与朝臣的劝禅多达十九次,其中群众性的大规模劝禅活动有两次。梁武帝禅齐前,齐廷官员八百一十九人,及梁府臣子一百一十七人,一起上表劝进。其他各朝受禅前基本上都有百官劝禅的记载。
魏晋南北朝的民意操纵,呈现出规范化和程序化。府臣是民意操纵的主角,他们负责筹划、组织和运作民意,而朝臣只是被动的响应与参加表述。
所谓禅位中的“民意”,最终与民心无关。它只是野心家对“选贤与能”和“得民心者得天下”两大政治原则的玩弄而已。
【原载《廉政瞭望》】
插图 / 民意 / 刘志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