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时雨
高考已过去半年了,想起来,还像发生在昨天。
说来也怪,高考前同学们不是心态失衡、胸闷失眠,就是食欲下降,一天都不进食。而我却是到点准时饿,上床就睡着。
“嗨,各位亲,我回来啦!”我边说边转动钥匙。
“学士回来啦!”全家人齐来迎接我。
瞧吧,咱家就这气氛。整个高三阶段,我从未在家里感受到紧张压抑的气氛,父母永远帮我化解焦虑,做我坚强的后盾。
高考前一天,老爸问我是否需要他请假,也就是我在考场考着,他在家坐着干等我。我说你该干啥干啥;老妈问我是否要穿旗袍,并且叉要开得高高的,代表“旗开得胜”,我说修身的衣服勒肉不舒服啊,你不是想上新闻头条吧?
6月7日,高考正式到来了,学校周围被家长们围得水泄不通。“姑娘,你可以的,妈妈相信你,加油!”“儿子,高考加油!”全是家长给孩子打气的声音。我左顾右视,没见老爸老妈的身影,我舒了口气,他们没来,真好。
考完最后一场试,我如释重负。“走,咱下馆子去!”全家齐奔馆子,这绝对是最实在的庆祝方式。
等待上菜过程中,“丫头,都好的吧?”老爸小心地问。
“当然好,我不好还得了?怎么说也是个班长,括号:副的。”老爸听我回答,放心地笑了。
“我也觉得她肯定好,咱女儿能不好吗?”老妈一副傲娇模样。
出分数前,我们都做好了接受最差结果的打算。我问妈妈:“如果我没有考到一个好的分数,你会不会觉得低人一等?”
“当然不了!”妈妈激动了起来,但又缓了缓,对我说,“高考是一场人生历练,可以获得成长的力量,增强面对困难的信心,绝不只是考出一个成绩。成绩好与不好,并不代表你是或不是好孩子。你聪慧、善良,具有同理心,我一直以你为豪。”
平时一向音落必能答的我,那一刻,竟不知说些什么,只觉得心里暖暖的。
出分数后,我们并未抱怨或是过度分析分数的得失情况,开始全身心投入志愿填报的环节,听相关讲座,向专家咨询,开家庭会讨论……然后,按照家至高校的距離从近到远排序,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
按惯性思维,能进入“冲一冲”的高校是最理想的状态,但,我看着志愿填报志愿,却有些困惑了:这难道是我想要的吗?不!我猛然意识到我想学什么,我第一时间告诉妈妈。妈妈怔了一会儿,或许是看到我眼神里的坚定,亦或许是她一以贯之的民主教育,总之,她知道我是认真的,除了赞同还有支持。
最后,我将心仪的学校专业填到了第一志愿。按下“确认”按钮后,我长舒一口气,与妈妈相视一笑。
后来,我被第一志愿吉林外国语大学顺利录取。从某些角度来讲,我浪费了高考分数,是亏了,压线录取的才叫赚。这时,对于亲朋好友为我所谓的“高分低就”、往返交通费用高而不甘心时,老爸回复:尊重并支持孩子的选择。
何其有幸,我选择了所喜爱的专业,而我的家人全力支持我,让我成为想成为的人。
高考,让我更深刻地感受到爱与理解。
编辑 东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