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韶辉 康晓亮
(1.石家庄市冶河灌区服务中心,河北 石家庄 050051;2.石家庄市水利局,河北 石家庄 050051)
石家庄市把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作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1],以打造石家庄绿色发展带、京津冀城乡沿河发展示范区为定位,致力于通过生态环保的工程措施和政策引导,将滹沱河打造成清水绕城的安全河、生态河、文化河、智慧河、产业河[2]。
2017年以来,石家庄市建立了覆盖全市河流的市县乡村4级河长组织体系[3],市级设立双总河长,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以实施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为载体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关于河长制工作部署,突出规划引领,创新建设管理模式,实施了规模大、范围广、标准高的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着力重现“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滹沱美景。
滹沱河是子牙河系两大支流之一,发源于山西省繁峙县五台山北麓,在盂县阎家庄流入河北省平山县,经岗南水库、黄壁庄水库后,穿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大广高速,在饶阳县大齐村进入献县泛区,至献县枢纽与滏阳河汇合后,经子牙新河入海,流域总面积2.5万km2,其中石家庄市流域面积6700km2。滹沱河全长587.0km,其中石家庄市境内总长206.6km,干流沿线涉及石家庄市的平山县、灵寿县、鹿泉区、正定县(正定新区)、新华区、长安区、藁城区、无极县、晋州市、深泽县。
受社会经济发展用水量增加、降雨量减少等因素影响,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滹沱河黄壁庄水库以下河道常年断流干涸,在城市高速建设发展时期,干涸的滹沱河成为建筑用砂的主要来源地,之后又成为污水排放地,再加上对母亲河的过度索取,使滹沱河防洪安全、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滹沱河从呵护沿岸儿女的母亲河变成横亘在石家庄北部的一道“伤疤”。2016年石家庄市境内滹沱河水质状况为重度污染,水系生态状况评估为“差”[4-5]。存在水环境问题突出、生态环境脆弱、防洪工程存在薄弱环节、交通不畅达、土地利用单一、历史文化挖掘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制约了石家庄市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河长制是指由地方党政领导担任河湖“河长”,落实管理保护主体责任的一项制度创新。河长制以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等为主要任务,通过构建责任明确、分级管理、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为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提供制度保障。
近年来,河湖水系面临复杂的水安全问题,水体污染、侵占河道、围垦湖泊、非法采砂等问题突出,与“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严重落差。河长制的推行,能够把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能够进一步落实地方党委政府对河湖管理保护的主体责任,发挥地方党委政府的龙头作用,能够结束长期以来河湖管理以水利部门为主的“单打独斗”局面,能够整合水利、环保、发改、财政、国土、交通、住建、农业、林业等多个职能部门的力量资源[6],形成河湖水生态环境保护合力。河长制是现阶段解决复杂水问题、维护河湖健康生命的制度,是完善水治理体系、保障水安全的制度创新。
坚持党政领导,推进社会共治。石家庄市建立了覆盖全市河流的市县乡村4级河长组织体系,市级设立双总河长,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滹沱河设立市级河长1位,由石家庄市副市长担任。
本次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涉及市委组织部、市编委办、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市发展改革委等20多个部门,各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在河长的统一领导下,完成了这项规模大、范围广、标准高的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
石家庄市以发展的眼光,科学研判,精准定位,统筹兼顾,编制了《滹沱河(黄壁庄至深泽界)生态修复工程规划(暨沿线地区综合提升规划)》,并经过了反复研讨和修改。2017年8月该规划获市政府批准并付诸实施。
规划以“石家庄绿色发展带,京津冀城市沿河发展示范区”为定位,本着人水和谐的目标,坚持“安全为基、生态为魂”的原则,按照“以水带绿,以绿养水”的理念,通过水利防洪、生态绿化、道路桥梁、水质提升等工程措施进行全方位生态修复。规划治理范围西起黄壁庄水库坝下,东至深泽东界,全长109km,总面积约572km2,总投资209亿元。共分三期实施:一期工程自中华大街至藁城城区东,长42km;二期工程自藁城城区东至深泽东界,长43km;三期工程自黄壁庄水库至中华大街,长24km。
3.2.1 兼顾河道水生态修复地下水回补的立体规划
依据河道上游水库洪水调度运用计划和河道规划情况,主河槽按照10年一遇防洪标准进行疏浚和防护。按照河道地表水生态与地下水统筹兼顾的原则,采取重点河段形成大水面与一般河段形成溪流区相结合的布置形式,保障了“小水”留得住,“大水”时加强补给地下水。
3.2.2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多元复合策略
从生态、安全、文化、活力及智慧滹沱五大层面提出规划设计理念。按照“一城七县、拥河发展;安全为本、生态为基;蓝绿交融、景美民丰”的发展战略,进行全方位生态修复,统筹周边城乡空间建设,构筑滹沱河两岸生态带、景观带和产业带。从复生态、强核心、兴产业、通道路、传文化及全智慧多方面制定策略,打造城市与河流互动的健康河流廊道。
3.2.3 差异化理念营造各具特色的景观风貌
综合考虑社会、经济、文化、生态、交通等因素,将滹沱河划分为3种不同风貌的河段并分期建设。上游24km河段,生态修复以洪水蓄滞、生态保育、水源涵养为主。城区19km河段,注重亲水空间布局、城市交通衔接及景观视廊通透,同时充分融合多元文化,打造城市中央客厅,树立石家庄滹沱河形象品牌。下游66km河段,生境修复中更多的是借助自然之力,两岸更注重结合区县产业优势,发展高效农业,营造花田草海、水上草原、乡野田园的风貌。
3.3.1 高位推动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工程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高位推动,每一期工程的规划设计方案均由市级河长主持编制,反复组织研讨会,确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方案初步确定后,市级总河长研究确定方案。县区协调联动是实现共建目标的关键,市县两级分别成立了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机构,各级河长均在领导机构中承担重要工作。
3.3.2 创新模式,筹措资金
资金筹措是工程顺利推进的保障,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投资较大,市县两级财力有限,用单一的融资模式难以解决资金匮乏问题。从项目谋划到工程实施,经过反复调查研究,探索出多平台、多渠道、多途径的复合模式为工程建设筹措资金,通过社会融资、PPP模式[7]、政府投入等方式打破资金瓶颈。投入资金200多亿元全力推进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滹沱河生态修复三期工程于2020年8月28日全面开工建设,于2021年6月25日实现了正式通水。
3.3.3 强化巡河,整治四乱
通过制定《石家庄市河长制工作方案》及8项配套制度,健全完善4级河长制,推进相关部门协调联动的组织责任体系建设,各级河长深入一线,踏河巡查,目前已相继开展了不同广度、深度的巡河3.7万人次,滹沱河河长制工作得到深入有序开展。在工程实施前,按照《河(库)“清四乱”行动方案》,对滹沱河河道管理范围内多年积存的垃圾、违建、排污口、采砂等陈年旧账进行全面摸排清理,强力开展联合执法,严格标准,严格整治,维护良好河道秩序。2019年,清理滹沱河“四乱”问题354处,取缔沿线非法入河排污口8个;2020年清理滹沱河“四乱”问题124处;2021年以来,开展了“四乱”问题专项排查,其中涉及滹沱河的有9处,已全部整改完成。
3.3.4 各级河长认真履职尽责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河湖长制办公室的各项决策部署,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对河长制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指示,对全市河长制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并多次深入重点河道一线督导调研。市政府召开常务会研究《石家庄市2021年度落实河长制重点工作推进方案》,就全面落实河长制、推进全市河道综合治理作出了安排部署。2021年以来,市级河长多次深入河道现场开展巡河调研,召开河长会议指导、协调、督导分管河道管理保护工作。在市领导垂范带动下,全市各级河长严格按要求履职尽责,加强巡河,狠抓责任落实。各级河长利用河长云开展巡河调研15.53万次,同时,就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交办,各级河长办及相关部门及时跟踪督导问题整改情况,形成了河长统筹协调、属地政府负责、部门协同配合、群众广泛参与、“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3.3.5 加强水域岸线管控
市水利局指导相关县(市、区)全面完成了滹沱河流域河道管理范围划定,明确了河道管理范围。市行政审批局严格河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和活动审批、监管,不符合法律法规、不符合岸线管控要求的坚决不予许可,严防未批先建,并加强后期监管,严防批建不符等问题。
3.3.6 强化河道执法监管
按照省河长办安排部署,建立健全河道警长制要求,石家庄市积极完善河道警长制,切实发挥公安机关职能作用,进一步加大涉河违法犯罪活动打击力度。以贯彻实施《石家庄市河道管理条例》为重点,全面推动河长制相关单位落实河库执法监管责任,市公安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利局等部门多次开展联合执法。同时,全面启动了《滹沱河保护条例》的立法工作。
2019年8月包含“七园两湖十四景”的滹沱河一期工程完工;2020年8月底,包含“三湖九景”的滹沱河二期工程完工;2021年6月基本完成滹沱河生态修复三期工程建设。随着滹沱河生态修复一期、二期工程如期完工并向游客全面开放,强力推进了滹沱河生态修复三期工程建设,并列为2021年石家庄市的十件惠民实事之一,目前主体工程已完成,于6月25日正式通水,全长109km的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实现了西起黄壁庄水库坝下,东至深泽东界的“大贯通”,呈现出“芳草茸茸漫碧波”的“百里滹沱”美丽画卷。滹沱河市区段治理效果见图1。
图1 滹沱河市区段“冀之光”
疏浚河道109km,通过扩挖疏浚、岸坡防护等措施,主河槽全线达到10年一遇防洪标准,保障了河道行洪能力和两岸防洪安全。
沿河7座污水处理厂进行水质提升改造,入河水达到准Ⅳ类水标准[8],2021年上半年滹沱河流域国省控断面水质情况见表1。结合沿线溢流堰和增渗浅堰的布设,形成水面2680.54hm2,在主槽内形成多溪流并行和小型水面交相辉映的水生态效果,滹沱河藁城区段2号溢流堰效果见图2。新建提升绿地10398.00hm2,并打造生态节点,109km的滹沱河河道内清水东流,河道外农田、花田、道路相互呼应,恢复了健康的河流生态体系。经过修复的滹沱河形成了2680.54hm2水面、10398.00hm2绿地,两岸地下水位比修复前提升近3m,建设了涵养林,实施了水土流失治理、清洁小流域建设,完成了平山县排污口整治,增加了涵养能力,维持了河道生态基流,保障了河道水质。水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美丽省会城市、全面建设经济强省奠定了基础。
图2 滹沱河藁城区段2号溢流堰
表1 2021年上半年滹沱河流域国省控断面水质情况
黄壁出水库坝下至机场路,涉及灵寿县、鹿泉区、正定县、长安区、藁城区5个县(区)。在保证行洪安全的前提下,实施了岸坡、险工防洪整治以及废弃采砂坑治理,并通过植树造林、滩地绿化、景观美化等措施,建设城市生态公园,打造了溪水长流、水草繁茂的生态景观。建设顺河交通一级滨河路400km,形成“双线多环”的主干路交通体系,建设了137个公共卫生间,41个一级驿站,35个二级驿站,36个综合服务点,12271个停车位,不仅满足了景区服务承载能力,也为今后旅游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同时,引导两岸产业拥河发展,成为石家庄市新的绿色发展带。
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挖掘地域文化,形成了滹沱河区域的文脉体系,包含滹沱河流域文化、正定古城文化、城市近现代文化。将特色文化融入到生态景观中,建设20处特色景区,打造滹沱二十景。主城区段体现历史文化、场地特色,外围区县段体现地域文化、自然风光。
滹沱河东出太行,流入华北平原,在华北地区河流中极具代表性,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对生态脆弱的平原区河道开展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生态文明建设。经过3年的建设,生态修复面积达到130多km2,形成自然和谐、水绿交融、水美林丰的湿地型河流,初步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目标。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本次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的成功实施,形成了“河长制”贯穿引领生态修复建设的治理案例,用生动实践诠释了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是更好地满足优美生态环境需求的重要保障。河长制的核心是责任制,是以党政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负责制为主的河湖管理保护责任体系。建议市政府设立专职“河长”办公机构,统一协调指挥各职能部门,切实在人员、设备、经费等硬件上提供保障,真正把“党政牵头、多部门协同”的工作格局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