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隆伟 刘国芳
区块链是一种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10月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会议上指出:区块链技术的集成应用在新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中起着重要作用,要推动区块链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解决中小企业贷款融资难、银行风控难、部门监管难等问题。目前区块链技术已经应用于诸多行业和领域,本文主要对我国商业银行区块链技术运用过程遇到的风险及其对策进行探讨。
1.商业银行传统的金融贷款业务。商业银行传统贷款业务流程为:贷款申请——银行审核——贷款发放——贷款收回。此过程中,银行要时时跟踪贷款者的财务状况和非财务信息来对贷款进行管理。业务流程多、耗时长、透明性差是商业银行传统贷款业务面临的主要问题。
2.区块链下商业银行贷款业务。商业银行将区块链应用于贷款业务很好地解决了传统贷款模式产生的问题。首先,区块链通过其自身的技术特点,能够在信息不对称、不确定的情况下,构建一个满足经济活动赖以发生、发展的“信任”生态体系。在这个系统内,个人和企业的征信数据通过一种标准化的格式存放在区块链内,信息供应者、信息需求者、资金供应者、资金需求者四方信息相互连通;其次,商业银行可以利用区块链去中心化、信息不可篡改、可追溯性强等特点构建的征信机制,有效解决传统征信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贷款业务效率,降低工作成本。
1.传统的支付结算业务。商业银行在传统支付结算业务中主要是发挥中介职能。电子支付方式的普及,为银行结算业务提高了效率,但是安全问题始终是电子支付系统面临的一大难题,它依赖于中心化信任系统,而这种系统常常是各种网络攻击的目标。
2.区块链下的支付清算业务。以区块链为基础的银行支付结算业务,采用分布式记账记录与存储方法,基于去中心化系统,有效防止数据被篡改。一方面提高数据安全性,另一方面优化业务流程,提高了支付结算业务效率。
1.私钥泄露或者丢失。对区块链用户来说,私钥是他们参与区块链并进入其中进行个人信息操作的唯一途径。私钥是一个数字,通常都是随机产生的。商业银行金融贷款业务在区块链化过程中,每位参与用户都将自己的私人信息存储到区块链中。一旦用户私钥丢失,一方面用户无法对原有的数字资产进行任何操作,即使用户重新进入链内也无法对之前信息进行追溯;另一方面银行也无法对其他机构进行授权,贷款资产的安全性会受到影响。
2.智能合约带来的风险。智能合约的本质是数字合约,被复制和存储在分布式账本中,只有在满足条件时,系统才会自动执行从而产生相应的结果。智能合约去除任何第三方干扰,进一步增强了网络去中心化。但是智能合约使用也会产生很多问题:第一,在逻辑编写方面人为错误不可避免;第二,智能合约缺乏法律监管,只受制于代码约定的用户;第三,智能合约交易是一种高频单向市场操作,由编程触发的自动化交易会导致市场价格波动剧烈,容易引发市场风险。因此,智能合约的使用会增加商业银行不稳定的风险。
3.加大银行监管难度。目前,现有的监管体系难以满足对区块链应用的管控,尤其在金融监管方面还面临瓶颈。由于区块链开放式的特性,随着加入其中主体的增加,金融生态系统会越来越庞大,这就会使监管的难度加大。一方面,商业银行需要处理数以万计的数据信息,根据监管标准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筛选,并将结果再次反馈到信息系统;另一方面,与传统金融模式相比,区块链应用会加快风险传播速度,一旦区块链遭受攻击,就会迅速传染到数字资产领域,造成银行内部监管失控,从而导致更大的风险。
1.市场风险和系统应用风险。由于区块链在技术层面上还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存在着与银行系统衔接不稳定、加密技术容易被破解等安全问题。商业银行对支付结算流程、安全性、技术可靠性等,还需要更长时间来实践。此外,法律监管的不完善也会引起市场主体面临各种风险。由于区块链应用本身具有较高的技术门槛,商业银行在实际应用区块链过程中,会遇到如技术人员操作失误、对系统维护和监督不到位等问题,这都会对商业银行产生较大的支付结算风险。
2.“不可能三角”困境。区块链的“不可能三角”困境是指高效低能、安全以及去中心化三者很难同时实现。第一,满足“高效低能”与“安全”就无法达到“去中心化”。目前电子支付系统中的区块链利用权益证明或授权证明来提高支付效率,然而演化形成了联盟链和私有链,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新的中心。第二,追求“去中心化”和“安全”则很难达到“高效低能”。如“比特币”为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挖矿”队伍,系统创建一种激励机制,“矿工”要想获得奖励必须做出大量无实际意义的数学运算,会大量耗费电能。第三,追求“高效低能”和“去中心化”就无法达到“安全”。如P2P视频播放软件为提高用户下载速度允许传输数据出现少量错误,这种去中心化网络中,参与的节点越多,数据传输越快,传播效率就越高。但是这对金融业来说,数据的错误是不可接受的。
总体来说,区块链在技术层面还存在一些弊端。首先,从安全角度讲,由于区块链技术是基于加密算法建立的开放式共享数据库系统,但目前的加密算法经过不断改良发展后仍存在被破解的可能,所以商业银行应加大系统安全方面研发投入。如:可尝试开展双链一同运行,在主链之外建立备用链来备份数据信息,在系统正常运行时,可以不启动备份链,每位用户只是在备份链时维护并更新个人信息,保证与主链信息同步,而一旦用户私钥丢失,就启动备份链,并在链内及时对其丢失事件进行公布,以防黑客入侵导致交易数据丢失或被篡改。其次,从区块链容量和时效性角度看,目前区块链存储承载不了大量的用户,去中心化会进一步加剧容量占用,并且区块链实时单笔清算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替代拥有大批交易量的场内交易所。针对这一弊端,商业银行可将数据按年份或月份细分打包,每位用户可以查询每笔数据,但看不到其明细,如果用户有需求,就要自行下载。最后,面对类似区块链智能合约带来的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商业银行一方面要时刻严密监控市场价格的波动,及时做出反馈;另一方面在区块链技术层面要加大投入研发,不断克服区块链技术层面弊端。
区块链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在金融行业应用还处在初期试用阶段,因此商业银行应事先建立起与之对应的风险监管体系,保证业务稳定进行与交易数据安全可靠。首先,商业银行在对区块链金融风险进行监管时,要把技术规则纳入监管体系。2019年9月,国际清算银行(BIS)发表《嵌入式监管:如何将监管纳入区块链金融体系》提出采用分布式分类账技术(DLT)实现自动化监管。涉及到加密数字与货币资产时,监管方式应该随着基础技术的变化而演变,即把区块链作为监控数字资产交易的监督工具。其次,利用区块链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可预先筛选出一些低风险客户作为目标节点建立数据库,提高信息透明度,剥离虚假区块链项目信息,确保数字化交易参与主体与实际法律主体相对应。还可以在交易网络运行过程中引入监管机构作为独立节点,时时监控业务流程,以保证交易安全性。最后,商业银行可以借鉴西方国家先进金融监管经验,积极探索区块链中嵌入监管基础设施,积极加入到银行区块链应用监管研发投入中。
银行利用区块链技术开展业务的本质是去干预化,利用计算机技术将人为干预降到最低,表现在区块链中就是去中心化。面对区块链“不可能三角”困境,支付安全是一定不能舍弃的,安全信任问题始终是银行获取用户的重要途径。另外,业务效率低下一直是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一大痛点,商业银行区块链应用的初衷之一也是解决效率问题。所以权衡利弊之下,只有在“去中心化”这一角上做出妥协。随着区块链技术的深入使用,“去中心化”表现出来的效率低下、对使用终端的性能要求高等问题纷纷暴露出来,“去中心化”并不一定要完全去除中心,实际上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都在扮演着中介职能的角色作用,它可以朝着多中心化的方向发展,一味坚持“去中心化”只能使得区块链技术陷入缺少用户的困境。可以借鉴“联盟链”的思路,设计若干个区域中心节点,将数据存储和交易验证交给区域中心节点,从而保持用户节点的“轻载”,最大限度地在保留区块链优点的基础上,减少用户使用成本。
总之,区块链技术的发展还不很完善,商业银行在区块链应用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但是对商业银行而言,机遇大于挑战,因此银行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拥抱区块链,提升自身发展水平,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引领我国金融业更好更快地走向世界前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