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公共空间的叙事设计研究

2021-12-13 00:43汤婷婷
黑龙江粮食 2021年11期
关键词:存在物集体村民

□ 林 玲 赵 顿 汤婷婷

(江西财经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0)

一、概念界定

(一)乡村公共空间

乡村公共空间主要是以村落为载体,具有完整的社会结构功能的单元空间,它可以是开放、半开放或者封闭的空间,其功能是为村民提供社会交往和文化活动的场所。目前,对于乡村公共空间的界定,学者们有着不同的看法。刘兴(2008)将空间定义为固定空间和短暂空间,固定空间指的是长期不变的在社会组织形式和结构化人际交往模式的作用下所形成的空间;而短暂空间则表示在某段周期性时期内,并不被人们承认的空间。马永强(2011)提出乡村公共空间是村落村民们之间相互交往的重要场所,在此载体上传承乡村文化,建设乡村公共空间是拓展与传承乡村文化的重要途经。

梳理以上学者的分析论述,笔者认为,乡村公共空间为三个层面:(1)实体空间,村民可以自由出入,并且可以进行各种生产、生活、交往等物质空间形态的场所;(2)暂存性空间,能在此场所去开展一些有组织且规范的活动;(3)精神空间,乡村公共空间是村民留存集体记忆和体现村落价值的场所,同时起到发展文化生产和文化传播的作用。

(二)空间叙事

龙迪勇首次进行界定了空间叙事的基本范畴和内容。通过对空间与空间性中叙事空间的挖掘,确定其空间表达所蕴含的意义,并在空间叙事行为中提取具有象征和语意性的叙述语言,将其转变为文本框架和内容。通过分析学者对于空间叙事的定义,笔者认为,空间叙事是通过从空间形态和空间结构编排等方式叙事,使其作为向外界传达信息的物质媒介,将物质媒介、叙述事件与空间设计进行组合,增强人们对空间的归属感。所以将空间叙事从三个层面进行阐述:(1)空间叙事内容上的表达层面;(2)内容上的叙事性空间组织;(3)空间叙事中情感表达。

(三)叙事空间

叙事空间从传统定义上就是在空间中去叙述情境、事件、案例发生的叙事行为。刘乃芳(2016)将城市叙事空间界定为讲城市空间的故事,是通过编辑、整理城市中具有象征意义的事件而形成在同一空间或相邻空间共时性群聚效应。韩乐等人(2016)认为叙事空间可以从物质层面和非物质层面进行表达。物质层面就是空间肌理,非物质层面是发生在空间中的事件,从而进行多样性表达。

综上所述,通过对“叙事理论”和“乡村公共空间”的界定,叙事空间主要是表述空间故事,将叙事与空间相结合,通过事件的构建来讲述乡村公共空间的故事,叙述某段历史或者经历来唤起村民对乡村的集体记忆,保护村民的空间认同感,增强村民与乡村环境的联系,并提高乡村公共空间叙事性的语言表达,使乡村公共空间具有可读性。

二、乡村公共空间的前世今生

(一)乡村公共空间的历史形态

乡村公共空间社会发展一直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通过梳理乡村公共空间的历史社会变迁,并从“传统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这三个节点进行研究。(1)传统时期:由于城乡分离,国家以城市为重点进行更新,设施建设以城市为主,乡村则形成较封闭的独立的发展状态,村民自发地进行公共活动,逐渐形成“自下而上”的乡村公共空间,如祠堂、池塘边、古井旁等。(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政治力量介入乡村,使得乡村日常公共活动被政治性活动所取代,部分传统公共空间被保留,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自上而下”乡村公共空间的结构形式,如供销社、公共食堂、人民公社等。(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初期,政治性的乡村公共空间组织形式逐渐弱化,自发性的传统乡村公共空间开始抬头,但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断深入,乡村公共空间逐渐走上正轨。

(二)乡村公共空间的发展现状

目前,因为城乡发展不均衡、乡村空心化严重等问题,国家开始大力发展乡村建设。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但是以政府为主导将城市化公共空间运用在乡村建设中,则会破坏原有村庄公共空间的结构,导致传统公共空间逐渐消失,而新乡村公共空间未能得到村民的认同感。

1.乡村公共空间使用者流失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城市与乡村经济、教育、产业等发展不均衡,乡村建设远不如城市建设,乡村原有的封闭局面被打破,劳动者外出,老人及小孩留守在乡村中,较多空间未使用,并且后期维护减少,因此失去使用价值,逐渐废弃。

2.乡村公共空间传统功能弱化

乡村传统公共空间往往复合了多种功能,社会交往与生产生活等都会在公共空间进行,如河岸边,它既是功能空间,也是交往空间,它满足了村民洗衣打水的功能需求,又促进了村民邻里交往的需求。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自上而下的政府力量推动着乡村现代化的发展,现代化产品出现,使村民对传统空间中附属功能需求淡化,与此同时,对传统空间中的集体认同感逐渐减弱。

3.乡村公共空间主体象征物的缺失

乡村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如村民交往的活动场域、民俗文化的展示空间、宗族信仰的活动空间等等,承载着村民的集体记忆以及该空间中留存的乡俗文化,但由于受到人为或自然等灾害影响,导致大量空间主体物缺失,例如,祠堂被拆除,村民祭祀、庆典等活动减少,空间主体象征物缺失,使得村民凝聚力逐渐薄弱。

(三)乡村公共空间与村民集体记忆的关系

“集体记忆”是由莫里斯·哈布瓦赫首次提出,如乡村公共空间作为村民生产、生活和交往的场所,带有浓厚的集体色彩。乡村公共空间是承载着村民的集体记忆的场所,是基于社会的现实需求把过去建构起来,强调村民记忆与空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对乡村公共空间和村民集体记忆分析,可以总结为“村民集体记忆的空间强化”和“空间中村民集体记忆强化”两种方式。

村民集体记忆的强化是通过村民的记忆去发掘空间,由村民们口述,将他们所经历的事件或者记忆去探寻空间,但记忆的准确性需基于空间载体上。空间中村民集体记忆强化即是创造新的空间来唤醒村民对原有空间的集体记忆,乡村公共空间是基于村民集体记忆之中构建,村民的集体记忆也能在乡村公共空间中得以凝聚,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三、基于空间存在物的叙事原理

(一)空间存在物的概念

“空间存在物”是龙迪勇(2009)对保存在特定时期的图像、废墟及器物等之类的具有空间性物品的概念界定。它既是佐证历史依据,也是历史叙事文本。

例如,“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众所周知,认为司马光砸的是“缸”,但是通过考古挖掘发现,当时没有“缸”这一类器物,而被证实司马光砸是的“瓮”。由此可知,空间存在物是十分重要的,它能佐证历史的真实有效性。综上所述,空间存在物的性质可以归纳为三点:(1)它是在特定时期遗留下来的空间性物品,具有某种特定的象征意义,可以是实物或者图像等;(2)它既是历史证据,也是历史叙事动机;(3)它是某种记忆的承载体。

(二)空间存在物的发掘与梳理

空间存在物的类型主要可以概括分为文字性作品和实物这两类,文字性作品包括图像等在内的影像类;实物类则包括古物、废墟、遗址等类型。在国内外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发掘史料、古代的铭文、古币等存在物佐证历史进行对比梳理。废墟,是古建筑残留的痕迹,是历史往昔的印记,能够唤起人类的历史意识,将人类带入其历史场景中。历史是一种纪实性的叙事形式,是通过历史文献或者过去遗留的实物所构建的,历史叙事动机也只能由空间存在物所触发。空间存在物具备形象、具体和生动的特点,其能够直接被展现,并使史学家的叙事动机高于依据文献材料。

(三)空间存在物的文化再定义

历史事件只能发生在特定的空间,通过发掘历史事件中的空间存在物,利用空间叙事手段,设计叙事文本,梳理及整合叙事结构,以空间存在物为主体,创造新的空间,并加入乡村符号、活动、技艺等方式,再生成乡村文化传承、文化记忆、文化价值的空间。

(四)空间存在物的叙事编辑

罗杰·巴格诺尔(2007)认为,不管是文学叙事还是历史叙事,首先,得筛选确定叙事对象;其次,梳理叙事结构编排;最后,对叙事事件过去的组织和理解。根据学者的阐述,笔者总结空间存在物的叙事编辑为以下几点:(1)空间存在物的选择,即确定叙事对象,在历史场所中找到最核心的空间,确定叙事对象;(2)历史事件的编排,梳理事件中叙事框架,即确定叙事结构;(3)营造空间氛围,即确定叙事语言。

四、乡村公共空间的叙事设计

(一)空间存在物在乡村公共空间中的叙事原理

空间存在物是探寻乡村叙事中最核心的部分,是传统文化传承的物质载体,它承载着乡村村民居住的生活习惯以及相适应的公共活动场域。在叙事手法中,乡村中的祠堂、古井、古树、晒场等,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空间存在物。传统的文化活动,熟人社会的生产规则、民俗仪式、民间手工艺等,这些空间存在物都是存在乡村公共空间中,通过叙事手段整合空间要素和秩序,传承并促进乡村文化建设发展。

(二)乡村公共空间的叙事设计流程

1.叙事主题的确立——选定空间存在物

空间存在物是从乡村自然环境、文化精神、生产生活之中选取最核心的空间,以空间叙事为切入点,确定叙事对象,展开叙事情节,对乡村公共空间进行叙事性设计。空间存在物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选定:(1)自然环境,乡村的自然环境与其所形成的乡土特色是叙事对象中最主要来源,根据村民的故事将自然景观赋予叙事的内涵。(2)文化精神,乡村发展过程中会经历很多的事件,乡村每个阶段的发展影响着村民的生活方式及思想行为。(3)生产生活,祠堂作为乡村中最核心的公共空间,是村落祭祀、庆典、兴学的重要场所。为了“活化”祠堂空间,大量乡村开始兴建了民俗馆、村史馆等,如昆明的季官村村史博物馆,选定祠堂为空间存在物,来传达空间丰富的语义,依托村民对乡村祠堂的故事文本,通过讲述、寻找空间事件将村落各类价值发掘并展示出来,即可以激发村民对于乡村的内生动力,推动乡村文化复兴。

2.叙事结构的编排——阐述故事情节

乡村公共空间叙事设计最终目的是呈现一个完整的故事,村民在叙事空间中能够从空间里获得所要传达的信息,并由此产生共鸣与感悟。乡村公共空间叙事编排中通常分为顺叙、插叙、并叙三种方式。(1)顺叙,通过梳理乡村公共空间在历史变迁中所发生的事件,按照事件先后的顺序进行串联,创作故事文本,并组织叙事空间,是连续性的故事情节。(2)插叙,在乡村公共空间叙事中同质事件的场景中,插入异质事件场景,从而激活并丰富原本的公共空间,增加故事亮点。(3)并叙,将多个不同时空场景同时置入在乡村公共空间中,形成更有意义的故事空间。例如,昆明季官村村史馆中,馆中所呈现的展品都是季官村历史变迁中的见证,以村史馆不同的历史阶段按照先后顺序进行串联,还原乡村故事情节,并同时加入乡村历史变迁的农作方式,使村民能感受古往今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

在乡村公共空间叙事结构中,空间场景本身是相对普通的,当进行不同的编排方式和编排位置时,它能表达出不同的故事情节。这种空间编排使村民跟随着故事情节去感受乡村变化的过程,对此产生共鸣。将结合顺叙、插叙、并叙等编排方式去呼应叙事中心主旨,既丰富了村民的空间体验,也加强了空间叙事意义的表达。

3.叙事语言要素——营造叙事氛围

在营造乡村公共空间叙事氛围时,将叙事元素与乡村事物融合,编排叙事文本,并根据当地情况,利用叙事元素,强化叙事主题。主要从材料、色彩、光照、铺装、肌理等五个要素来体现空间中的叙事语言。乡村公共空间叙事设计中,通过材料确定设计风格,材料可以说是最为直观的叙事语言,不同的材料赋予空间不同的故事情节,通过材料的不同形式、肌理来塑造各种叙事表达,再加以乡村特色,能使乡村公共空间更具独特性;色彩是确定整个叙事主题空间的重要语言因素;铺装作为叙事空间中面积最大的叙事要素,奠定了叙事基调,通过铺装的方向、形式可以引导村民在乡村公共空间的停留点与聚集点,作为平面要素来说,它本身就是一种符号载体,使村民感受叙事情节,进入叙事语境。

五、总结

乡村公共空间的叙事性设计主要是通过梳理乡村文化、历史、自然等方面,发掘承载着村民记忆的空间存在物,探寻空间存在物与乡村环境之间的联系。在空间叙事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叙事手法,将空间构建成能够生成村民的集体记忆并产生集体认同的乡村公共空间。空间叙事性设计给乡村公共空间建设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并对其他乡村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存在物集体村民
论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唯物史观思想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我为集体献一计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最有思想的句子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警犬集体过生日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浅谈我对海德格尔存在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