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君子”之论看孔子的节制美学

2021-12-12 10:48王君慧
青年文学家 2021年31期
关键词:美色卫灵公颜回

王君慧

在《论语》中,“节制”作为一种贯穿君子之行与圣人之德所必备的理性特征,是一种高尚的人格特质。它不只是孔子个人克己复礼的要求,也映射出一个时代实现个人价值的必要条件。在孔子的言论中涉及情感、欲望、言行、道德、自然的节制要求,而这种节制所形成的“中和之美”,即是他“仁爱”思想的内在要求和通往完美人格的最佳路径。

“君子”作为古代文人所追求的称谓,代表了儒家伦理思想和人格塑造对文人的深入影响。《论语》中孔子对君子有很多解释,但归其本质,君子的根本特性即是“节制”。节制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和要求,是人自律并追求道德品质的一种基本条件。在内表现为情感和欲望的调控,在外表现为言行的遵礼崇德。

一、言行节制

孔子对君子的言行节制的论述,具体表现为巧言少言、争与不争、行在言前三个方面。

孔子讨厌巧言轻言,主张慎言少言,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他认为这种人是“鲜矣仁”的(《论语·学而》),对那些谄媚肤浅之人感到可耻。察言观色虽然值得赞同,但一旦过了度,不加以节制,言语浮夸以致轻慢,过于奉承以致失诚,语言失掉庄重而显得轻浮,所以孔子说“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夸夸其谈、笑里藏刀的“巧言令色”之人显然不符合孔子所认为的君子该具备的特征。他主张慎言,要“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少言多做;“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克制自己的言语,不要说了做不到,落得轻诺寡信的地步。

他主张节制行动:“三思后行。”(《论语·公冶长》)不要轻易做决定,也不要轻易承诺,说出的话就要做到,否则就失掉诚信。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在孔子看来,君子应是“行在言前”的。孔子提倡人不要轻易做决定,做决定前预估后果与利害,做到未雨绸缪,免于困窘和懊悔。有勇无谋者多毁于行前无思,只有一腔热血大事难成,君子应做到三思后行。

孔子也反对争斗:“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君子没有什么争斗,如果真的争的话,大概只有射箭的时候。孔子认为射箭的争不是非要决出胜负,而是双方交流的一种方式,礼而后竞,要“揖让而升”,竞而后礼“下而饮”,相互作揖然后登堂,射完箭下来相互作揖,然后喝酒。这种礼数足备的“争”少了针锋相对、你死我活的冲突场面,反而一派和谐。

二、欲望节制

欲望是人所共有的,在孔子看来,禁欲和纵欲都是不可取的,欲望没有办法完全遏制,但也不能放纵自身,沉溺其中,君子必须懂得克制自己的欲望。

首先,要克制的是财权之欲,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他承认财权欲望的合理性,但是君子对富贵须“取之有道”。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在孔子看来,君子是不为富贵而行龌龊之事的,钩心斗角,唯利是图者,是为小人。“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此处的“道”既是自己的理想,又是君子处世的原则。不为食禄,不为权力,而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出于这样的初心,即便位高权重,也不会违背原则。而如果贪恋财权之欲不加克制,以至于忘却初心,是远君子之道而近小人了。

其次,要克制食色之欲。孔子说过“食色,性也”。食色与权欲不同的是,它们是人生来既有的欲望,美食、美色令人愉悦,人没有拒绝天性的理由,但如果放任天性不加克制,和野兽就没有什么区别,所以要把握享乐的度,不然就会消耗自身,酿成大错。孔子曾夸赞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他称赞颜回布衣粗食,居陋巷贫屋仍怡然自乐的生活态度。人都会因华裳、美食而愉悦,但很少有人在穷困贫乏时也“不改其乐”,在颜回身上,孔子看到了人对其天性的超越。

对美色的节制也是孔子节制观中的一部分。在《论语·卫灵公》篇孔子感慨:“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讲的就是孔子对卫灵公过度沉溺美色的鄙夷和失望。据《史记》记载,孔子有一次来到卫国,寄宿在蘧伯玉家里。卫灵公的夫人南子派人约见孔子,子路担心孔子被南子所惑,孔子只好指天发誓说:“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表达了自己不会被美色所惑的决心。过了一个多月后,卫灵公与南子同坐一辆车子,宦官雍渠陪侍左右,出了宫门,要孔子坐在第二辆车上跟在后面,招摇经过街市。孔子对卫灵公这种无视礼节的行为很是不满,他认为一个沉溺于美色的国君必然无法实现他为政以德的理想。于是,孔子离开了卫国。

三、情感节制

孔子主张以理智节制情感。人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源于心、表于面,人一旦失去理性被情感所控制,就會做出一系列伤人伤己的事,过于强烈的情感表达不仅有碍于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设,也无益于个人的身心健康。因此,他主张节制自己的情感。

首先,是节制愤怒,孔子称赞颜回“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愤怒最容易使人冲动,在人际交往中难免有利益冲突和意见分歧,在愤怒情绪的驱使下,很多人会口不择言,加剧冲突引发肢体伤害,怒气没有及时发泄也容易将自己的不满发泄到无辜的人身上,增加额外冲突。颜回是孔子学生中最接近君子的人,好学、聪颖、不慕名利、待人友善有礼。在孔子看来颜回这种“不迁怒”的人少之又少,能控制自己的愤怒而自省过失,免于再犯的人,是有德行的人。

其次,是节制骄傲,“满招损,谦受益”。骄傲自大向来是自取灭亡的要因,个人如果骄傲自满,遇到挫折的时候就容易一蹶不振,不反省自身而怪于社会;一个国家骄傲自满,就容易轻外敌而荒内政,最后走向灭亡。所以,孔子倡导“君子泰而不骄”(《论语·子路》)。“泰”是指态度安详舒泰,“骄”是指骄傲。君子应该是态度安详舒泰却不骄傲的人,态度安详舒泰是因有自知之明。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不足的人,才会懂得谦逊,才会面色坦然,无傲慢之色。孔子非常好学,《史记》记有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鲁君予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老子除了与孔子讲周礼外,还带孔子访大夫苌弘。苌弘善乐,授孔子乐律、乐理;引孔子观看祭神之典,考察周国的教育基地和祭祀礼仪。孔子对这些可以增长自己学识见闻的人,无论长幼都以师礼待之。孔子这种谦逊的态度使得他集众人之长而为己用,无好胜骄傲之心,所以能够做到君子的安泰坦然。

“君子”是个人的内在情感欲望节制所催生出的理想人格,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人。他们不同于普通人的是,能够节制自己的内在情感欲望,而做到用理性和道德进行自我约束。在孔子看来,节制言语、欲望、情感是成为君子的前提。孔子主张温润平和的情感表达,过于哀伤和过于兴奋都无益于自身,他的“节制”不是“遏制”,而是“适当地表达”。

四、结语

孔子的“节制观”要义在“中”,“中”即是中和之美。孔子的“中和之美”脱胎于中庸思想,无论是对完美人格“君子”的刻画,还是在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的节制中都贯穿着这种“中和之美”。他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文质彬彬”就是孔子认为的君子内在德行与外在言行统一和谐的表现。在言行、情感、欲望的理性克制中,达到一种内与外的中和。孔子的节制美学中“小我”的人格之美,与“大我”的博爱之美,最终的目的都是达到这种“尽善尽美”。对不合理的,超过一定程度的欲望加以控制,用道德来自我规约,以趋近于“君子”,这是内在节制的目的。在各种关系中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待人以礼,待物以仁,对万物怀有仁爱之心,取之有道,以仁礼为联结,达到社会和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是外在节制的目的。

猜你喜欢
美色卫灵公颜回
晴朗的诗
颜回偷食
弥子瑕是对是错?
星光达/美色当前 戒不掉 星光达珠宝静心选·匠心造星光达/美色当前 戒不掉 星光达珠宝静心选·匠心造
颜回之乐
美色当前 戒不掉 星光达珠宝精心选·匠心造
不欺暗室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桃花姬
颜回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