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人庆
近来多雨,总在清晨的窗下,被萧萧的木叶声惊起。疏剌剌的黄叶卷着雨声,连带着屋檐也萧瑟起来。我时常到院子里汲水、侍弄花草、冲茶,就着阴暗的天色翻阅古卷。不忙的日子,总觉得整个人像西山的鸽子那样自在。
带上渔具到山溪垂钓,这是阴雨天的一大乐事。行至林中,红黄的枫叶,湿漉漉的沾着雨露,映着渐黄的山陵,简直是一幅秋居的图画。王维写的“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当真妙绝。暑气初收,林中的鹧鸪开始咕咕地唱起来了,每年总有半月之久,能于空山中听到清脆的啼鸣。偶尔有山民包着头巾,在山下唱歌,疏朗的调子在四崖交响,把行旅的心都搅乱了。与山川交接久了,不觉在一片苍翠昏黄中深思,余舟一介,游人三点,像是宋代多折的屏風,一折一叹,都成了流逝的秋词。
垂钓最讲究心境。苏轼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在微澜的溪流间,等待静的一刹那,将其捕捉,此为钓之静法。偶尔,遇到长身扁嘴的白鱼儿,在斜风细雨中勾尾,光洁的鳞片在清溪中一闪,真是灵巧极了。此时,就连本意垂钓的人,也不免生出敬畏之心,感叹造物的神秀与伟大。对着山溪老树徙倚、沉思,体味自己在这一方山川中的心迹。如同日式长轴画上的飞瀑,隔着墨色,隔着流动的节奏,不能不感到此刻的静寂与宇宙的无穷。
立在山脚下久了,总要注意到乱滩上的各色石子,或突兀,或圆转,或苍黑,或杂黄,奇特的造型教人想到郑板桥。板桥喜画竹石,素色的绢纸上,一节节的劲竹自桀骨中生出,风姿俊挺却又狂狷不羁,似在睥睨无常的人世。有时见到有人特地来山中捡石头,食指与拇指在石的周身轻敲慢晃,选择最适宜造假山盆景的那块。石的声音有时低沉,像入水的沉钟;有时清脆,像风中折了腰的芦苇。对面的溪树上,有几只湿了毛的幼鸟,窥看着山中人,只是不语。
一天中的山乡,黄昏是最宜看的。每到黄昏,可于半山谷中望见人家的炊烟,细细袅袅的烟气,教人想到离人吹破的一根笛管。阵雨后的黄昏雾气蒙蒙,雨烟氤氲在茅屋、角楼上,像披着霞帔的青女在山中酣睡。偶尔也有将尽未尽的几缕残阳,撑裂这极厚的目障,在人间点起一炷香。于是,四野慢慢酝酿出一种姜黄,透着林叶子的湿嫩气味,正应了“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的诗意。在这朦胧欲睡的境界里,鸡群带着一天的疲倦,回到鸡埘中休息,红冠下响着咕咕咕的睡声。马儿也不叫了,潜心摇着马尾做自己的梦。因下雨而误约的人是不快的,只能在灯下闲敲棋子,以消去阴沉又漫漫的夜。雨天,一切都静谧了,做生意的人家还亮着灯,在灯下吃花生米,聊佐清酒,以作寂寞的消遣。
雨天,总有一份湿漉漉的快乐,或许是因为光线变得柔和,整个山乡,都蒙在一种沉郁的和谐中。雨天自有雨天的昏黄与明媚,郁绿的树木、枝叶、蕨类,还有地上新冒出来的小蘑菇,都带着山间的灵动与芬芳,随之破土而出的还有山笋。久居山间的人喜欢食山笋,或炒或烹,不一而足,最为珍稀的始终是舌尖上的那一抹清鲜。站在角楼的一隅向外望去,可以看到对面的楼上有人或站或坐,打量着山山水水。有时,雾气不那么大,可以透过绸一样的空气,窥见桥上的行人,以及桥下的溪水,潺潺流动的是人们变幻无定的情绪和造物中蕴含的节奏、定势。暑气收尽,不定哪一天,会有一场滂沱的秋雨降下。起初,是山雨欲来的凉爽,千万棵树都在风中摇动;接着,紫色的闪电在林间投下阴影,将整个山乡衬托得更加神秘、美丽。巨大的轰隆过后,雨便在大地泼墨书写,胡须探向地面,用胸臆做行草,天与地、与树、与心,酣畅淋漓。
纳兰容若在词中写“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可谓摹尽了深山秋雨的意态。于深山幽谷中,落日返照处,一点情思不尽,有如暮雨,映着最潮湿的等待。走进绵密的秋雨中,人会沾上一种千古不绝的愁绪,在商籁中,会想到边塞的黄叶天,翠色早已消去,木叶纷纷,于季节中痴守。溪流汇注,已经为人世间的别离做好注脚。秋风客,羁旅天,断肠的白头人,写不尽的秋风辞,但也有“晴空一鹤排云上”的壮气与寥廓。秋雨,沉淀着中国人对物候独有的感知,或壮或悲,或喜或嗔,皆成有情之作。
人间对秋雨天的感知,总是先通过食物。外婆爱在雨天做剁椒鱼,刮鳞、去腥,塞上香葱和佐料,再盖上红艳的剁椒,用柴火焖煮。等火候到了,阿婆便从木椅上起身,冲着里屋喜盈盈地喊:“吃鱼喽。”馋嘴的小辈们闻香而至,揭盖,香气四溢,煮至茶色的白嫩鱼汤,温厚香醇,配上小蒜、豆腐,可做一家人的鲜味。阿妈爱用鱼汤煨面,细滑的龙须面,配上姜丝、青菜、芫荽,是养胃的良方。
已经近十年未吃剁椒鱼了,却总还记得吃剁椒鱼的场景,一家人围坐,热气升腾,欢颜笑语,偶尔秋深了,外婆要叹一声:“树又黄了。”小孩儿便学着大人悲秋的样子,到野外拾许多叶子回来,或夹进书页,或制成标本,每每看到,总要记起一个昏黄的秋天和无尽秋声。所有的树都在淅淅沥沥的雨中摇着它们的叶子……
只身枯坐至三更,终于记起被忘在楼上的钓竿。想等到什么时候,或是一个秋叶都黄尽的雨天,再去山溪钓一次长身白嘴的白鱼儿。看鱼儿在秋水中跃身,一次,两次,伴着山寺的暮钟,敲啊敲啊,这一生便度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