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cia Alo?si
我们每天花大量时间在网络上,上传视频照片,浏览他人发布的内容,搜索资料……但你也许想象不到,这些日常活动竟能推动科学发展!
近十多年来,科研人员开始在网络上观察地球。他们收集整理网友上传的信息,以及各个搜索引擎提供的数据,来研究环境。这门新兴学科叫“网络生态学”。科研人员运用的工具和普通网民无异。以“Google搜索趋势”为例,它能统计网友搜索过的问题,只要输入关键字,比如“燕子”,“Google搜索趋势”就能提供某一时间段对该词搜索的曲线图,并定位每一次搜索的地理位置。
在生态学家弗兰克·库尔尚看来:“如果某一时期内对某些生物的搜索量显著增加,一般是有原因的。比如,燕子迁徙时期,人们较容易看见它们,因此网络上对燕子的搜索就比平时多。根据网友上传的图片和信息,我们可以追蹤燕子的活动轨迹,了解这些年来它们的迁徙过程是否受到影响。”
而通过“Google地球”软件,生态学家能够观察每条街道、每块田地,甚至是地球上最不起眼的角落。一家美国生态系统保护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就利用“Google地球”沿着某条河搜寻了100多千米,编录出当地所有入侵植物的物种名录。若干名南非科学家则运用“Google图片”搜索汇总的网络图片,梳理出美国熊科动物的皮毛颜色与其生存区域之间的联系。为完成这项工作,南非这支团队还研发了新的软件。“这个软件能根据我们的需要,用不同语言发起搜索,然后删除重叠部分。”简言之,先收集数据,再提取有效信息。虽然这项工作非常枯燥,但生态学家已经习惯于处理堆积如山的数据。
当然,论处理数据能力,人工智能(AI)比人类强大得多。近年来,科学家越来越多地运用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AI辅助研究。以最近一项研究为例:科学家给一个AI软件提供了大量珊瑚图片,图中的珊瑚健康状态有好有坏。AI通过大量学习,最终做到能根据任意一张图片评估出珊瑚的健康状态。在这个AI软件的帮助下,研究人员可以更加快速判断哪片海域的珊瑚正面临威胁,以便及时“抢救”。
有了网络生态学,研究人员坐在电脑前便能快速收集数据。即使没动用AI,熊的项目也仅用3周就完成了,而20世纪80年代实地开展的类似动物研究项目,耗时3年!当然,网络上的数据收集不能完全替代实地考察。比如,想了解欧洲林猫的生存区域,仅依靠网友提供的照片远远不够。因为这种野猫往往避开人群活动,只有这个领域的专家才有可能发现它们的踪迹。其次,想要了解动物习性,必须花足够的时间进行实地探究。
目前,网络生态学帮助科学家发现了多个新物种,包括一种真菌、一种花,以及若干昆虫等。
(摘自《新发现》2020年第12期,Aine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