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大光 郭艳丽 高 杰 李维宇 冯 军 普 赤 陈丽红
(长春市农业科学院 吉林 长春 130111)
‘长麦13号’是长春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旱种型春性小麦新品(吉审麦2016003),适宜东北春麦区栽培[1]。吉林省常年栽培春小麦面积在4万公顷左右[2]。2017~2019年以来,‘长麦13号’在吉林省白城、农安、松原、扶余等地
累计推广面积7 467hm2。该品种具有适应性强、茎秆落黄好、生育期适中、增产潜力大等特点,可适时早播,提高春小麦复种指数,增加农民收入。
春性,出苗至成熟83d左右,属中熟旱种型春小麦品种。幼苗直立健壮,分蘖力中等,叶鲜绿色。茎韧性强,茎秆落黄性好,植株高97cm;果穗纺锤型,红壳,有芒,穗长12cm左右,主穗小穗数14个,主穗粒重1.62g,穗粒数38粒;籽粒椭圆型,红色,饱满,角质;千粒重44.8g;容重817g/L。吉林省中西部地区均可种植。2015年在吉林省春小麦旱作组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4 820kg/hm2,比对照品种丰强7号增产11.6%。
对秆锈病免疫,高抗叶锈病、中抗白粉病、中抗赤霉病、抗散黑穗病、抗根腐病。抗倒伏性强。籽粒蛋白质含量16.6%,湿面筋31.3%,沉淀值33.8mL,面团形成时间4.4min,稳定时间5.3min,最大拉伸阻力295E.U,属中筋小麦品种,品质优。
‘长麦13号’熟期适中,出苗至成熟83d左右,吉林省中西部地区均可种植,绿色无公害栽培技术如下。
前茬利用秋翻,深松土壤,耙地,整地保墒技术;其后利用小麦黏虫防治技术,该技术可使小麦增产10%以上,同时减少农药使用量[3]。
2.1.1 拌种播种前可用戊唑醇、青菌唑、粉锈宁药剂拌种,也可用其他防治散黑穗病药剂拌种,以防治散黑穗病。
2.1.2 种肥施57%磷酸二铵150kg/hm2(或成分含量等同的复合肥)+尿素50kg/hm2作种肥,机播时种肥分层一体条施。
2.1.3 播种每年4月1日左右,采用播种机种肥分层一体条播,地表解冻4cm左右时顶凌播种,晚播将严重影响春小麦产量及品质。
2.1.4 播种量根据春小麦‘长麦13号’品种特性,播种量应为15kg/667m2左右,基本保苗量应为40万~45万株/667m2。
2.1.5 补种补水及时检查麦田播种质量及墒情,如有漏播或墒情不足情况,应及时补种或适宜补水。
可根据苗期长相情况进行施肥,如对小麦施返青肥、拔节肥和剑叶肥。
2.2.1 返青肥大面积的瘦地、晚麦、弱苗,往往造成群体偏小,穗数不足,影响产量,应早施返青肥,促进春发。追施磷铵30kg/667m2或尿素15kg/667m2。前期肥料较足,生长较好的麦田,原则上不施返青肥。
2.2.2 拔节肥拔节肥有促花和保花的作用,有利于籽粒形成和灌浆。施尿素5.0kg/667m2。一般在群体叶色退淡、分蘖高峰已过、基部第一节间定长时施用。若群体苗数不足,拔节前叶色已经落黄,则应适当提早施用。
2.2.3 剑叶肥9~11叶期施用磷酸二氢钾100g/667m2或尿素0.5~1.0kg/667m2,兑水60kg根外喷施,或喷施光碳核肥等。剑叶是麦穗下第一个叶,其同化和供应能力最大,施用剑叶肥能改善这一时期养分供应,提高结实率,延长灌浆期,增加粒重。但应根据苗情长势施用,否则会造成倒伏、晚熟、减产等。
小麦三叶期前后喷施化学除草剂2.4D-丁酯灭除阔叶草。对于小麦黏虫能防治,可实时监测虫情预报,并在小麦抽穗后用10%的吡虫啉1 000倍液防治。
正确断定小麦的蜡熟期是判断春小麦收获的关键,‘长麦13号’蜡熟后期适宜收获。应结合天气,适时收获,既不能收获过早,因不及时晾晒而致霉变;又要防止过晚,因收获遇雨造成品质下降。
建立种子生产基地、生产示范区、辐射区、培训等带动周边地区规模化生产;配套绿色、无公害栽培新技术;应用精量播种及光碳核肥套餐丰产栽培技术;应用春小麦安全生产病虫害综合防控、防治技术。其中,光碳核肥是一种新型的肥料增效剂,它不仅能够替代化肥,而且是一种纯生物制剂,使用后不污染环境,是中国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的先导产品。
光碳核肥对农作物的高产原理:把光碳核肥喷施在植物叶茎上可供作物吸收利用,增强光合作用,提高光合速率,夜间抑制光呼吸,合成叶绿素供作物生长积累。
3.2.1 推广转化技术成果‘长麦13号’,可覆盖吉林省的白城、农安、松原、扶余等,也可在东北春麦区建立辐射区。在各地区乡镇,建立绿色无公害‘长麦13号’生产试验示范基地,每个基地布置样板展示田1.33hm2,种植2年,并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完善配套栽培技术规程;以‘长麦13号’为核心,进行绿色无公害种植技术集成。
3.2.2 建立‘长麦13号’良种繁育基地3.33hm2,用于第二年生产示范,扩大辐射范围,做好下一年项目实施准备。储备生产‘长麦13号’良种2万千克。
3.2.3 对基地技术人员及农民进行技术培训,以点带面,通过发放技术培训资料、现场会讲解、技术指导、办班等形式进行科技培训,对基地制种户和种植户实行松散管理,只提供核心技术支持。如小麦季的播种、中耕除草、田间管理、收获、晾晒,自行安排,自我管理。落实高效、绿色无公害‘长麦13号’生产集成核心技术到位。共培训4期,培训人员1 000人次。
3.2.4 在推广地区定向推销‘长麦13号’良种,扩大种植面积。提高东北春麦区的春小麦复种指数,增加农民收入。客户管理可实行收集客户信息的办法。收集各地区20~30个村屯种田大户前5名(约150户),各合作社,各乡站、扶贫村等的购种信息、种植结构、购种习惯,为他们提供‘长麦13号’优质良种、技术服务等。对上述种植地点、人分别进行统计,直接或电话拜访,以稳定客户购种,同时进行田间调查、技术咨询和指导,提供试验示范、新品种介绍等,建立客户档案,这样可以起到示范作用。
3.3.1 建立绿色无公害‘长麦13号’生产示范区50hm2,推广绿色无公害栽培核心技术,辐射带动周边地区进行‘长麦13号’绿色无公害种植。在白城推广1 000hm2,推广度68.0%;农安推广1 533hm2,推广度72.0%;松原推广1 467hm2,推广度71.0%;扶余推广3 467hm2,推广度70.0%,核心技术平均推广度69.98%以上(4个单项核心技术推广度的加权平均数),累计推广面积7 467hm2。
3.3.2 对示范区样板田进一步熟化,评价组装技术,实地展示、宣传项目研究成果;以示范区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县市种植绿色无公害春小麦‘长麦13号’,对‘长麦13号’绿色无公害栽培技术进行总结,因地制宜制定系统、详细、完善的操作技术规程,进行技术指导,全方位展示技术成果。‘长麦13号’在吉林省乃至东北春麦区推广应用前景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