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小玲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茶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饮品,且历史悠久。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茶艺课也被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所重视。《茶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并且茶艺课不仅仅是需要学生掌握茶的相关专业知识,该课程更是集艺术、美学、表演、音乐、设计等于一体的课程。该课程很强的实践性非常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认知规律,一直深受学生喜爱。学好该门课程还可以报考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也是为自己的将来就业多一个选择。
《茶艺》课程目前的教学仍然是比较注重理论教学,而不是实践,这对于该门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是非常不利的。需要我们教师进一步研究,并在实践中检验,论证,力求该门课程的教学设计更加优化,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建构主义的思想对于教学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高职高专的学生学习方面比较被动,同时不喜欢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但是如果能抓住他们的学习特点和兴趣,引导他们自觉地主动地去学习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旅游类的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有一定的才艺,尤其是导游专业的学生,因为他们的入学考试有才艺展示这一项,所以基本上每个孩子都有一定的才艺基础。这对于在茶艺课中应用建构主义理论有极大的帮助。
在茶艺课程中应用建构主义也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需要和必用的教学思想。茶艺课程对学生的考核不仅是知识和技能,还包含更多的职业素养比如对茶艺职业的认知和认可、精神面貌、团队协作等等,这些职业素养的养成都需要在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逐步实践甚至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认为的四大要素在茶艺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也是得到广泛应用的。
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情景”设计相对而言,是教师可以“放权”的环节。对于茶艺课程来说,有着天然的可以大做文章的“情景”,茶艺课程最主要的四个模块分别是:茶叶分类与识别,茶具的认知,品茶以及泡茶技艺,这四个模块单独可以作为情景设计,随意组合也都是很好的情景设计。
年轻人的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在情景的设计上,作为教师可以交由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去思考。教师的职责就是在情景设计的意义建构上把好关即可。
“协作”和“会话”是实施建构理论思想的必要环节,也是贯穿整个教学始终的环节。建构主义理论的实施在形式上就是一个团队作业。教师要做的就是在团队创建中起到指导作用。在选择团队成员时,学生往往会首先考虑到感情,交情深,能干事基本是每个团队负责人的首选。教师要做的一个很关键步骤就是先选好团队的负责人,爱学习,有组织管理能力,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威望和格局,这是团队负责人的首选。团队负责人选好之后,召集负责人,传达自己选择组员的理念并确保得到实施,大家公认的学习不积极的不能在一组,学习太优秀的也不能在一组,大方向把握住,细节的事情就放手交由学生自己去做了。有了一个合理的团队,“协作”和“会话”既能比较顺畅也会显得有价值。
“意义建构”是教师自始至终必须把关的一个环节。这里的意义有两层含义一是知识性,二是思想性。就当前我们推行的热点课程思政,这一切入点就能很好地体现茶艺课程的建构主义理论应用的思想性。
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是勿需赘述的,并且茶艺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有很多,比如民族自信、家国情怀、环保意识、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等等。比如有的学生把情景设计与国风相结合,通过把茶艺知识与不同时代特征结合,来展示悠久茶文化历史的发展历程,这不仅需要学生具备茶历史知识,还要去学习中国特定的历史时期的自然和人文知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促进、激励、监督学生追寻知识、掌握知识,自然融入民族自信和家国情怀,知识性和思想性高度统一,“意义建构”自然是水到渠成。
每一个教学活动的设计最终的目的是学生要有所收获,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这主要由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来决定的:其一,教学活动的进行与完成仅靠教师一人的智慧与力量是不科学的,这样教师容易陷入吃力不讨好的尴尬境地;其二,信息时代下高职的年轻人,知识的储备与获取会比预期的要强很多,一旦抓住了他们的兴趣点与求知欲,他们所蕴含的潜力就可以得到激发。其三,职业素养的培养需要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中慢慢养成,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培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责任感与成就感。其四,应给予学生应有的尊重与鼓励。学生能提出有效的建议,能积极参与,能比较成功复述所学的主要内容作为教师都要认真的聆听,并及时给予应有的尊重与鼓励,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必须把控全场,既要保证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同时还需要保证整场教学活动的知识性。教师在整个教学脚本的设计上相当于一个导演的角色。在多年的教学经历中,主要环节与内容如果教师不把控好,整个课堂往往容易偏离轨道,极易导致趣味性有余而知识性不足。
在教学活动的准备过程中学生所展示的设计需要教师事先给与一个设定的前提,以保证教学目标的正确性。教师针对学生教学活动设计的方案修订过程,对于学生来说也是非常好的学习过程,在与教师与同学的思想碰撞中去体会、去获取知识往往比被动的聆听效果会更好。
学生表演必须尽可能精致,不流于俗套,不流于形式。教师在教学中会经常将学生分组,也有部分教师对于分组比较随意,其实这种做法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往往效果会有欠缺。尤其是平时学生在教学活动所做的“情景再现”,必须要出精品,尽可能做到最好。榜样和标杆的示范性、引领性会给予其它学生正能量,一种创作的动力,也是教师以后教学中一个很宝贵的素材。一个教学活动设计的因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目的的达成,想要达成什么样的教学目的就要因势利导做出相应的教学设计,其中教学活动的细节是必须要仔细斟酌,这样才能确保教学活动目标的达成。
教学活动设计必须出精品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一门课程的教学不可能总是去让学生这样大力参与,过多学生容易产生疲劳,结果会适得其反。所以做一次就要认真去做,宁缺毋滥。
教学活动设计中的不同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转换时的衔接性,也同样需要注意。如何既体现教学效果,又能自然切换也是需要我们提前与学生团队一起好好去把握的。
学生综合成绩的评价体系一直都在创新,实施比较多的有平时成绩占60%-70%,期末成绩占30%-40%。随着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创新,这些偏传统的评价方法有待进一步优化。疫情的期间,线上教学瞬间普及,疫情结束之后,很多线上教学方法仍然在广泛应用,师生都很喜欢。比如雨课堂,有很多细小的设计,使得在师生中很受欢迎,对学生成绩评价体系的完善与创新有着极大地促进作用。雨课堂使用方便快捷,只需学生微信扫描二维码进班,不需要另外下载APP;有弹幕功能,师生可实时互动;教师课上的每一页PPT会即时发送到学生端,帮助学生保存课件及课程回顾;教师可随机点学生回答问题,师生互动很顺畅;教师可以在雨课堂真正实现对学生的全过程管理等等优点。雨课堂所具备的优点,在过去人工的方式也可以做,但是这样教师的工作量会很大,故在实际的应用中,人工方式推广的意义不大。
通过雨课堂这样的现代信息技术课前预习+实时课堂+课后考卷全程教学活动的数据采集方便快捷,教学过程可视可控。极大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与科学性。因此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便可以进一步得到细化、进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