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华,王明乐,王 郁,郭 飞,王 璞
(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湖北武汉 430070)
2016 年12 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2020年7 月,习近平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再次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从党和国家发展需求出发,坚持“四为”方针,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2],通过“产、学、研”相互支撑与融合,实现“教知识”与“育品德”的同频共振。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各方面加以融合,把立德人文素养以及价值观融入专业课内容[3-4]。基于农业高等院校茶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的特点,以“茶树高产优质理论”课程教学为例,将影响茶树高产优质的因素凝练为5 个主要模块作课程内容:茶树种质资源、茶树特优异种质选育、茶配套绿色栽培管理技术、茶叶品质成分代谢与基因组解析,挖掘专业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探讨思想政治与课程内容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将思政理念落实到课程大纲、课程教案和课堂活动中,以培育出懂茶、爱茶、服务茶业意识强的高水平的专业人才。
“茶树高产优质理论”课程作为茶学专业研究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专业授课内容主要包括“茶树-土壤-生长环境”三因素相关的理论和技术,包括茶树种质资源性状评价、茶树特优异品种选育、茶叶产量与品质形成基础、茶高产优质配套栽培技术等。该课程深度挖掘专业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将其润物无声地融入到专业内容,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把鲜活经典产业案例与知识点有机融合,让茶学专业研究生知农学农、学茶爱茶、服务茶产业,是该课程思政教育的目的和现实意义。
我国茶树种质资源十分丰富,种群遗传和代谢产物的多样性,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世界茶的多样性,收集、保护、评价和利用是茶树种质创制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特、优、异种质资源是茶树遗传育种、基础研究和高附加值茶产品开发的宝贵材料。中国是茶的故乡,除了审(认)定的茶树良种,也存在着许多品质特征特异的古茶树资源和野生茶树资源,蕴含了丰富的茶树基因资源。1941 年,我国茶叶科学研究先驱李联标先生发现了务川大树茶、习水大茶树,从此开启了中国古茶树的应用和基础研究。1980 年,贵州省晴隆县与普安县交界处发现的四球茶茶籽化石,将世界茶历史追溯到164 万年前[5],古茶树种质资源在我国多个茶区的广泛分布及四球茶茶籽化石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茶起源于中国的事实,奠定了中国茶文化历史在国际上的地位,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茶树种质资源面临着过度采摘或生境被破坏的危机,为有效保护我国野生茶树和古茶树资源,各地政府和科研工作者制定相关保护条例来规范古茶树的科研、培育和利用等活动。这些内容将培养学生的专业责任感,引导学生为茶树种质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作出贡献。讲到这一内容,会和大家一起重温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的战略高度做出的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示。
关于农业发展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的号召,推进化肥农药的减量和提效。生态茶园建设是推动茶叶绿色发展的核心任务,以确保茶园生态安全、茶叶质量安全为目标,丰富茶园周边环境植被生物多样性,建立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提高肥料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技术和效率。在这一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将农业部2017 年印发的《开展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方案》,以及2020 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扩大有机肥代替化肥应用作物范围,从果蔬茶向粮油作物拓展方案作为教学素材,观看中央电视台“生财有道”专栏的宣传片“光照人有机茶”,融入开展有机肥替代示范,并逐步向优势区域推广配套栽培技术的典型案例,学习有机农业典范,从案例中明白生态种植的重要性。2020 年4 月21 日,习近平在陕西省平利县女娲凤凰茶业现代示范园区考察调研时,勉励大家“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我国茶区茶园大多位于低山丘陵或高山地带,坚定不移地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是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内容,把茶区茶乡建设成为兼具生态之美、和谐之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有机统一的生态文明家园。2021 年3 月22 日,习近平参观并了解福建省武夷山星村茶园,在科技引领下通过生态种植,提高了茶叶品质,带动了茶农增收,鼓励把当地底蕴深厚的茶文化、蓬勃的茶产业、先进的茶科技统筹起来;他认为武夷山物华天宝、气候适宜、茶资源优势明显,过去茶产业是这里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今后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适地适栽是茶叶高产优质的重要保障。茶树生长及茶叶品质的形成,除茶树品种遗传因素外,还与自然环境的光、温、水、气及施肥等栽培管理条件相关。因此,茶树南种北引需要低温驯化或配套栽培措施。常规茶园产量可观,品质参差不齐,有机茶园的茶鲜叶产量可能存在逐年下降的趋势,品质滋味不够醇厚,如何实现茶叶产量与品质的协调是茶园管理主要目标。茶产品“东方美人”最特别的地方,在于其茶青必须让小绿叶蝉叮咬吸食,才呈现出醇厚果香蜜味,正如邓秀新院士深谙作物生长规律,总结出“顺境出产量、逆境促品质”道理;顺境条件下茶叶产量很高,但是不一定能够保证品质,育人也如此。此时,可融入唯物辩证的思想及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原理等。
我国科学家成功解译茶树大叶种、小叶种、古茶树基因组,发现茶种的演变分化规律,明确了茶树代谢物的多样性、茶种群与特殊代谢物之间的关系,揭示了茶叶适制性、品质遗传学基础。随着茶树不同种群基因组的测序结果公布,将会有更多的基因组秘密被揭示,结合茶文化记载,解密茶马古道与茶的传播路径,通过学习,可提高学生对茶树基因组学研究的兴趣。创新是科技文明的灵魂,中国在茶树基因组研究中的突出贡献是有目共睹的,这些原创的结果可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科技文化自信。
茶叶,因茶多酚、茶氨酸等次生代谢产物而成为一种健康饮品。绿茶多酚中的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在肿瘤预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EGCG作为绿茶中的一个重要活性分子,其生物功能主要是基于体外实验的研究结果。因此,茶毫无疑问是一种健康饮品。2020 年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在全球蔓延,寻求特效药是届时迫在眉睫的任务,虽然体外细胞水平实验发现,茶水有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功效,但绝不代表在人体内也有效。因此,通过饮用浓茶以期达到抗病毒不可取,反而会产生失眠等负面效应。作为预防或者临床治疗的药物,需要经过严格规范的研发流程,才能被认为对人体有效。茶叶富硒,是富硒带茶产品的品质特点,虽然硒影响人类健康取得了较大的研究进展,但是并没有针对茶叶中硒的存在形态、茶汤中硒的含量与健康系统地开展研究,品饮富硒茶与人类健康的直接证据严重不足。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就是科技的集结号,科技工作者弘扬爱国、创新、求实的科学精神,躬行社会责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让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创造新的价值。通过这些案例,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学素养,还可启发学生对茶与人类健康相关科学问题的积极思考。
通过产业领军人物和项目实际案例、新技术案例引入,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通过茶园提质增效技术集成创新研究,构建茶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体系等案例,高山茶园有机肥如何有效落实等产业现状难题,让学生通过案例思考分析,主动分析讨论问题。2017 年,我国开展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行动,通过3 年的有机肥增施试点,有效地减少了化肥用量,减轻了农业面源污染,提高了资源利用水平和耕地质量,取得了“两减两提”的显著成效。因此,调整茶园肥料结构和配套土壤酸化改良,是茶产业绿色发展的关键技术。结合茶区茶园立地条件因素的限制,讨论为何茶园施用有机肥“叫好不叫座”的困境,鼓励学生思考制定相应鼓励政策。通过探讨专业课对学生的价值观引领,讨论农产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效益优先,如何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相关主题,以更有效地发挥思政教育功能。
“茶树高产优质理论”作为茶学专业研究生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在“茶树栽培学”“茶树育种学”等选修课内容的基础上,课程大纲不仅涵盖茶树高产优质相关的茶树种质资源、特色优异种质培育、集成配套栽培技术、关键品质代谢、基因组学研究相关理论和技能,强化5 个模块的理论基础,以前沿研究为载体来拓展课程内容的深度,开阔视野且突出重点、难点,通过授课、提问、讨论等方式讲出专业知识内容的3 个“然”,即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必然,努力实现“教”与“研”相互支撑。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修订教学大纲,教学方法融入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要以思政教育引领专业教育,注重培养科研创新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本课程的课程思政可与“茶树育种进展”“茶叶加工原理”等其他科目的内容相互渗透与共同发展,逐步建立起研究生专业课程思政的完整体系,通过思政课构建的课程体系培养出的研究生,应是饱含爱国情怀,高度社会责任感,崇尚真理,心系产业蓬勃发展,懂得产业“卡脖子”难题,善于凝练源于产业科学问题的科研后备军,实现“教”与“育”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