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营造

2021-12-12 10:39皇甫佳槚
现代园艺 2021年21期
关键词:古典手法园林

皇甫佳槚,刘 谊,张 倩,荆 珂

(郑州轻工业大学,河南郑州 450003)

1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

1.1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概述

意境在文学、哲学、绘画、园林等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的涵义和艺术表现形式。意境说作为美学范畴,是王国维先提出来的,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家的审美观,其精髓可以用“境生于象外”来概括。大众的审美对象是“境”,不是“象”,从王国维的境界说来看,意境可以分为3 层含义:第一层强调情景交融,意象统一;第二层强调真景物、真感情,即强调再现的真实性;第三层强调文学语言对于意象充分、完美的传达[1]。意境是人们思想在结合客观事物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观能动的精神感受与思考。这是客观事物与欣赏者之间主观情感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也是情景交融的精神感受[2]。

重视意境的创造是古典园林最大的特点。古典园林的意境美不是独立的花草树木、景观元素和构筑物堆砌之美,而是通过古典园林的表现手法对具象的景观元素进行合理的设计,来展现园林的文化内涵与意境美,使人们可以从有限的空间中感受到无限的情感。古典园林的意境是虚实结合,情景交融,使具象景物与艺术者的想象世界融为一体,通过再现自然景观与它隐喻象征的精神融为一体。

1.2 古代哲学思想对古典园林意境的影响

古典园林意境是受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艺术,与古代的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道教的出现对中国古代民族文学的发展以及民族文化的形成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道教最初发展以老子提出的“道生万物”为其核心,庄子后来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又发展了“道法自然”“无为无不为”的思想和哲理,认为大自然在无形中创造了一切,所以应尊崇自然,以自然美为最美。在道教崇尚神仙文化、崇尚自然以及无为思想的清静淡泊、质朴贵清等观点的广泛影响下,古典园林开始追求回归自然,以追求自然美和道教精神中的仙境景观为园林造园主要设计题材的理念应运而生,园林意境开始有了初步发展。

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古代人的思想更倾向与自然的融合,追求“天人合一”“万物与吾一体”的思想以及“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园林设计开始把园林景观元素与自然和精神有意识地融为一体,成为精神上的表达,拥有着“形有尽而意无穷”的深层次美感,体现古典园林独特的魅力。使人为美融入自然,又与自然有所不同,创造出令人向往的意境,此中的意境是使自然美提升到更深层次的境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境界。后来受佛教的影响,禅宗美学在唐代兴起,画境对古典园林的意境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2 古典园林意境营造手法

2.1 “以小见大”——以有限表无限

古代除了皇家园林,绝大部分私家园林都受历史条件、空间面积等制约,园林一般都建立在封闭的环境中,造园者更擅于用“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来建造园林。在有限的空间里展现无限的园林风光,将自然山水景物的精华提炼概括运用于园林之中,古典园林通过围合、对比、反衬等手法,使人形成视觉错觉和意境想象,达到扩大空间的效果;利用隔景、分景等手法,形成层次丰富的空间;设置曲折的路线,营造出曲径通幽的意境,给游览者更丰富的美的感受。此外,在园林中也经常运用“借景”的手法,借远处的自然之景或者城墙楼宇,巧妙地将空间延伸出去,植入更多的外景为园林所用,给人一种视觉上的错觉。“壶中天地”原本指悠闲情景的无为生活,后来逐渐演变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手法,在有限的空间里构建起丰富的空间体系,展现无限的意境,体现当时古代文人追求“隐逸”的思想境界。

2.2 “疏密结合”——虚实相生

“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原出自于书法理论,后来在中国山水画的布局中也有所体现,所谓书画同源,在国画创作中同样可以借鉴和参考。古典园林景物的布置非常注重虚实的关系,园林的整体规划布局中都会注意疏密结合、虚实相生,使之形成鲜明的对比,创造出强烈的节奏感,表现园林的意境和情趣。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可以在整体视觉上形成更为广阔的景深。园林意境是虚实的完美结合,意境之美不仅在于实景的处理,更在于“声”“光”“影”等虚景的营造。水中月影、风花雪月、云雾缭绕、溪水潺潺、雨打芭蕉、鸟语花香、植物下的光影婆娑等自然虚景,在园林的整体意境营造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园林设计从空间的留白或以露景、借景等手法来处理空间的虚实关系,使整体景观虚实结合。适当的留白增加了空间的空旷感与通透感,更能起到衬托园内主要景观的作用,使园林景观主次分明。如在空白的墙壁上、镂空的隔断面前,放置假山石,搭配灌木、小型乔木等绿色植物,将自然景观概括提炼到园林一角,从而形成层次丰富的立体画面,并给观赏者想象的余地。在园林设计中,借景的手法就是为了达到“化实为虚“的效果,通过在墙面开窗、开洞门,增加空间的景深,将人的视线引到墙外,丰富视野的同时,增加空间的层次感,给人一种别有洞天的意境。疏密结合,虚实相生,虚不一定疏,实不代表密,“实”要避免拥堵,“虚”要避免过于空旷,可谓有聚有散有空灵,虚实相生才能使整个空间更有层次感,给人更丰富的视觉体验。

2.3 “欲扬先抑”——藏露得宜,曲径通幽

古典园林主张藏露得宜的含蓄美,继承国画含蓄有致的创作手法,现代景观主张将人的视线直接引向主题,更加注重功能与形式。古典园林艺术家善于运用欲露先藏的抑景手法,给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如文震亨的《长物志》中“凡入门处必小曲,忌太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所表达的意境,运用对比的手法强调园内主景。这种空间布局在古典园林意境的营造中经常运用。南方的私家园林受条件约束大部分面积较小,为了扩大空间,会常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来布置空间,使人进入园区后有无限放大的感觉。

古典园林的建造一般在进入院内主要景区之前通过隔景、障景等组织空间,使之产生对比强烈的效果来凸显园内主景。如位于苏州的拙政园,藏露得宜,平中见奇。进门是一座假山,目的是挡住人的视线。穿过山洞,至远香堂南的山池,主景隐约可见,半藏不露。至远香堂,主景映人眼帘,是为露[3]。这样就能使园内景观更加丰富多元化、富有意趣。不论是近景还是远景,全部开放、一览无余,不如藏露得宜更有意境,这种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不仅增加了游玩观赏的意趣,还构成了层次丰富的意境。

“曲”是大自然的基本线条,古典园林的造园理念就是以自然为美,所以“曲”的元素和布局在古典园林中很常见,“曲径通幽”“曲水流觞”是古典园林诗文造园者追求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空间布局和曲折的处理手法可以延长浏览路线,通过分景、隔景、象征等处理手法,呈现园林风景的多样化,使人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给游览者渐入佳境、一步一景的视觉体验。

2.4 “比德畅神”——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比德”一词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是人对于自然审美的看法,指人们将大自然中的景观元素等所具备的特质,比作人的主观心理情感或品德,认为人的道德品质与大自然中的山水、花草树木等是相似的。园林设计者想通过大自然的山水风光和景物来抒发他们的思想和情感,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这种表现手法在古典园林中被广泛应用。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深化了古典园林的意境,同时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古人在欣赏植物自然美的同时,赋予其一定的品格与情怀。如《论语·雍也》:“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所以,山水在古代的美学创作中经常出现。刘禹锡的“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竹子秀丽挺拔,以竹象征风骨气节,清雅澹泊的谦谦君子;王安石的《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以梅象征坚韧不拔、一身傲骨的高洁志士;杜甫的“青松寒不落,碧海阔愈澄”象征坚贞不渝,古人自古以来就喜欢种植梅、竹、松,并以此为创作题材,并将其誉为“岁寒三友”;以菊花象征不畏风霜,以枫叶象征鸿运。通过将园林景观植物拟人化来抒发表达自己的情感。比如种植水莲花,可以体现“出淤泥而不染”的崇尚高洁的生活情调,象征人们不染世俗的品格,还可以体现水融万物、生生不息的意境,所以这些有象征意义的植物在园林中经常被运用,通过景观要素的形色、特点、质感等来传达自己想要表达的精神品质,同时又能增添空间的意境。

2.5 “诗情画意”——文因景而成,景借文相传

自古以来便有“诗情画意”之说,诗情画意起初是被运用到国画中,后来许多园林景观都借助取材于诗词书画来点缀应景,古典园林追求自然之美与诗情画意的境界,诗词文化在园林中主要的作用便是“画龙点睛”,园中的景观植物可喻为“画龙”,亭台楼阁和山石上镌刻的题名、诗词、匾额、楹联等喻为“睛”,题记点景实际上是对园林意境的升华,没有诗词的文化勾勒和点缀,院中之景也就少了总结,从而就少了文因景成,景借文传的意境。

《红楼梦》中就对题记做出了重要的描述:“若干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明确指出题记点景在传达精神境界与艺术审美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有助于园林主题的深化和园林意境的传达,可谓是画龙点睛[4]。诗文描绘园林风景的同时,也是对园林意境的指引,成为园林中重要的意境营造手法,它不仅传达了造园者的道德情操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是对园林艺术的概括,同时也是增添园林诗情画意氛围的重要手段。

3 结语

中国古典园林中往往采用隔景、对景、框景、借景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来布置空间,并与古代名家诗词、典故相互融合营造空间意境。意境的创造不是绝对的模仿,或者将自然界的景观按比例缩小搬到园林之中,而是通过充分利用山水、花草、树木和水景等景观要素,运用园林的营造手法进行加工提炼,将景观要素自然化,使之成为精神和文化传达的载体,表现淡泊、清雅、含蓄、宁静致远等思想境界,与亭台楼阁相结合,丰富浏览者对于空间美的感受,体现儒道的哲学思想和精神文化。古典园林虽由人工创造,却无不体现古人对自然美的崇尚,造园者追求诗情画意、寄情山水、寓情于景、超脱隐逸、怡然自得的意境,沉淀了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古典园林意境的营造为当代中国的景观设计提供了借鉴,值得现代设计师去传承与创新。

猜你喜欢
古典手法园林
层递手法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清代园林初探
画与理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七步洗手法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怎样读古典诗词?
《了不起的盖茨比》多元叙事手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