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赟
(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湖北武汉 430050)
社区作为社会养老的基本单元,是完善社会性养老建设的重要基础。社区环境质量亦是社会性养老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标。在我国快速城市化叠加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背景下,城市中老旧社区绿量不足、活动空间缺乏、适老设施缺失等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在不破坏老城区已有建筑格局的前提下,通过景观手法,达到适老化改造的目的,是当下景观设计师们需要积极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口袋公园因其具有选址多样性、面积灵活性、便捷可达性、高覆盖度等特性,而被作为高效利用城市中心城区紧张的土地资源、提高城市公园均好性的“特效药”。近年来被作为绿色惠民、推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的重要措施,正在全面大力推进实施。自2018 年,北京、广州、上海和济南等城市相继开展了相关建设。其中,上海、广州陆续出台了口袋公园建设导则规范化推进其建设。与此同时,其他城市亦快速加入“开门见绿,移步入园”的口袋公园建设的浪潮中。
尽管新建设的社区中往往有如更多的公共绿地、坡道设置等更完备的适老化设施,但是老城区中的老旧社区因普遍建设于20 世纪末,常以单位附属小区为体系构建,所以邻里之间常为同事或朋友。这样的熟人圈子与周边熟悉且便捷的业态分布,是老年人普遍不愿搬离的原因。通过实地调查也验证了在早期建设的社区中,居住的老年人比例明显更高。
随迁老人是指为了与子女团聚或者帮助照顾孙辈而迁移至异地居住生活的老年人群体。根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统计,我国老年流动人口从2000 年的503 万人,持续增长至2015 年的1304 万人[1]。由于较好的学区普遍分布于城市的老城区中,为了照顾孙辈的随迁,老人很可能从乡村或三四线城市最终搬入一二线城市中的老城区内,使老城区中老年人的比例进而增加。
随迁老人因其切断了与原有社区的联系,进入到陌生的环境,常因语言、生活方式、城乡习俗等的差异,不易融入新社区的交往圈子,普遍感到孤独寂寞,缺乏对新社区的归属感和融入感。与此同时,老旧社区中普遍缺乏鼓励人们交往的公共空间,老人不易在社区环境中通过与人沟通交流去舒缓心中的孤独与失落感,无形中形成了“随迁老人孤独-社区环境冷漠-社会养老压力增加”的不良循环。
我国的养老院设施普遍不足,且落叶归根的心态致使老年人倾向于家庭养老。快速增加的老年人人口比例,对社会性社区养老提出极高的考验,同时也是对设计以人为本原则的现实性挑战。通过以老年人为关注中心,满足老年人的居住、生活、健身、交往等需求,促进城市老年人在老城区环境中安享老年生活[2],是未来城市更新的必然趋势。
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普遍较小且形态不规则,加上复杂的管网结构、建筑分布、权属关系等挑战,都是老旧社区改造需要考量的现实问题。大的改造在审批流程及可操作性上都不具备优势,而口袋公园便捷的微更新方式,在这样的环境改造中就表现出了高度的契合性。一套针对老旧社区普遍公共环境不足,具有可操作性、可推广性的“口袋公园化”的改造手段,就成为十分具备时代紧迫感的工作。
3.1.1 安全性原则。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退化,自我保护能力降低,内心普遍较为缺乏安全感。所以确保环境的安全性是适老化改造的最基本原则。这里不仅包括场地及公共设施的使用安全,也包括营造老年人的感受安全。即保障出行安全,如坡道与护栏的布置、耐滑材料的应用、清晰的标识与道路系统、夜间照明等,还需要保障部分私密与半私密的心理安全空间,让老年人心理上感到被保护的安稳[3]。
3.1.2 无障碍原则。高程上做到无台阶化设计,必要高差处结合坡道与护栏及合理的转弯半径设置。保障社区环境中完善的无障碍体系构建,让老年人可以独立在社区环境中娱乐、交往与健身。
3.1.3 便捷性原则。老年人在使用道路中更倾向于便捷的较短路线,较于曲线、弯折的道路,直线型设计更符合老年人的使用心理。所以,道路系统应首选直线型设计,节点之间也应选择简洁明确的连接方式,避免直角弯、回头路、断头路与复杂的曲线设计。
3.1.4 易记忆原则。更为简易、色彩明确的环境,在老人户外活动过程中,会明显增加老年人对环境空间的辨识度与记忆度,避免因环境迷失而造成的焦虑。且如特殊种植、大的标志牌等明确的空间特色也会成为老年人的场所记忆点,并增加与他人沟通时的场地描述准确性。
3.1.5 绿色性原则。老年人普遍喜爱观察植物的动态生长与四季变化。社区中植物的搭配与选择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针对老年人生活习惯更友好的选择,应用开花、结果与色叶植物。
3.1.6 积极性原则。老年人因脱离之前的社会角色,交往圈子的缩小易造成内心的失落与孤独感。社区环境的改造中,积极鼓励交流活动的发生,是另一重要的核心原则。注重活动空间的合理增加,在满足安全交流距离的基础上,合理布置桌座椅及健身器材,促进老年人之间的交流[4]。
3.2.1 描绘使用者画面。不同的社区文化与使用人群的差异,是设计中需要首要甄别的元素。可以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与社区工作人员交流等方式,获取更多的关于社区使用人群的信息。汇总后形成包括年龄组成、家庭成员结构、外出活动习惯,甚至具体的对社区功能需求改善的建议,完成对使用者画像的刻画。
3.2.2 铆钉使用者需求。根据使用者画像,具体铆钉其需求,侧重对老年人需求的完善。结合实地考察,与国内外适老化改造相关规范与案例的参考,提出根据具体场地切实可行的改造点位与更新方式。
3.2.3 构建空间功能布局。综合对场地出入口、交通流线、光照条件、雨水排向、风道方向和视线可达性等方面分析,梳理出符合场地特性的功能布局。合理的空间结构是保证场地活力营造的核心要素。
3.2.4 梳理道路通达性。梳理通道空间与停留空间,尽量分离出两类空间,减少穿插,保障交通空间的顺畅性与停留空间的安全性与私密性。因使用者对现有道路已具备较高的记忆度,对道路梳理应尽可能尊重利用现有道路。建议以微改造,例如刷漆、增加标识与灯具等手法,丰富其功能性与便捷性。
3.2.5 完善功能空间设施。针对具体功能空间增加相应的设施,例如增加座椅、健身设施等,交流空间通常以围合成“L”型或“U”型的半封闭空间形态较好。对于空间较为有限的社区,推荐打造功能复合型场所,例如遮阴廊架下可以形成休憩交流、书画展示、社区会议等多种活动的载体。这就需要在设计时增加对可移动户外家具的应用,预留空间变形的灵活度。
3.2.6 点缀特色花果植物。在易于观察的区域增加点缀特色开花、结果与色叶植物,增加场地季节景观变化。利用季相变化增加老人观察的趣味。在条件允许的场所,打造社区菜园,引导老年人自主种植,是更好激励老年人参与社区环境改造的积极方式。
北壕社区位于新洲区邾城街北侧,由于年轻人普遍外出打工,社区存在明显的人口空心化问题,留守老人与儿童较多。社区绿地呈三角形形态,面积约7900m2。内部现存一条5m 宽机动车道与1.2m 宽水泥小路,小路连接3 处小广场,每块铺装上现存一面中式景墙。周围建筑层高3~6 层,场地本身日照条件较好。
通过实地考察走访并与社区工作人员的沟通,辨析出社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环境问题:
4.1.1 人车混行的安全隐患。目前场地机动车道南端有车档,不可通行机动车,但是北侧机动车可通行,造成场地内人车混行,给行人出行造成安全隐患。
4.1.2 公共活动空间缺乏。路边包括3 处小广场均停满了车辆,活动空间被严重挤占,没有场地供老人儿童晒太阳、交流、玩耍。小区内部也没有设置座椅,很多老年人自带座椅,添加了他们出行的负担。
4.1.3 绿地变菜地,缺乏植物景观。社区曾为花园,但因缺少物业维护,大部分地被植物被居民移除,私自改为菜地。加剧了社区环境的单一性,剥夺了更多人的场地使用权。
4.2.1 梳理人群需求,匹配空间结构。场地主要使用人群为老人和小孩,所以空间安全尤为重要。设计首先增加南侧入口车档,保障人车分流,还场地空间于人的使用。结合现有小广场,分别改造为运动健身区、社区客厅区、多功能活动区和儿童活动区。根据本社区中老年人喜爱种植的生活习惯,顺势而为,营造社区菜园;引导社区自治,构建花卉区、果蔬区、混合种植区等区域,规范种植景观。
4.2.2 激活场地活力,赋予社区性格。社区改造主色调选取鲜明温暖的橘黄色,主要运用于健身步道、儿童区与景墙的改造中。由北至南,社区菜园区采取直线道路穿插于种植区。菜园区利用耐候钢板制作高矮组合的种植池,避免过低的地面种植对老年人造成不便。增加部分爬藤廊架,种植瓜果爬藤植物和藤本花卉,增加种植乐趣,丰富竖向上的景观层次。全域不设台阶,保证道路布置平缓顺畅。
结合景墙,北侧区域改为健身活动区,设置健身器材;中部改造为多功能廊架空间,满足户外具有遮阴条件的公共活动区域;南侧景墙改造为身高墙、量角器秋千与留言墙,增加沙坑、跳格子与活力小足球,形成具有人气的儿童活动区。
最后利用现有道路,通过刷彩色漆形成全长约450m 环形健身道路(1.2m 宽),串联所有活动空间,通过动态与静态空间的具体打造,促进社区居民交流活动的发生,营造社区归属感。
4.2.3 加强邻里构建,缓解社会化养老压力。社区景观环境改善后,组织更多的交流活动,才能正面积极影响老年人的生活状态。以多功能场地为场地,定期举办种植技艺比赛、菜园收获节,举办如包饺子、做包子、春卷等活动分享会,开展书法或歌舞比赛等活动;吸引老年人参与,培育社区凝聚力,丰富老年人生活,强化老年人社区主人的自豪感。另外,还可以组织“家外家”社区管理大队,对菜园运营、工具管理、水电及领养费用及种植指导等,做出统一规定与管理,也是积极鼓励老年人社区参与的一种形式。最终实现积极化适老社区的改造,实现环境与人的正向积极促进,舒缓社会化养老的压力。
老旧社区布局普遍较为紧凑,留下的公共活动空间有限,口袋公园的微更新建设手法与此类空间十分契合。本研究创新性将口袋公园建设与社区适老化改造相结合,构建老年使用者与场地的专有联系。通过对武汉市新洲区具有人口老龄化压力的北壕社区的改造设计,总结提出老旧社区“适老化口袋公园”的改造模式。希望能为更多的老旧社区的适老化改造提供一种可复制推广的模式与设计层面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