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奇慧,杨学虎
(1 云南农业大学,云南昆明 650100;2 云南省大理州鹤庆县茶桑果药站 671000)
多肉植物又名多浆植物,在广义上包括仙人掌科和其他多科多肉植物[1],其茎、叶、根薄壁组织较为发达,能够进行水分储存,在外观上以肥厚多汁为主[2]。多肉植物因呆萌的外形、丰富的色彩、多样的品种以及易栽培、耐干旱、养护简单等特点被广大花友所喜爱,其中以家庭种植多肉比较常见,其多数喜光,最适生长温度为15~28℃。但即使在最适宜地区,多肉状态也千差万别,因养护不当而导致多肉生长不良甚至死亡的例子不少,故掌握正确的栽培及养护措施非常重要。
多肉植物种植前,盆器的选择很关键,主要考虑其透水性和透气性。
多肉花盆常见种类有:紫砂盆、土陶盆、陶瓷盆、塑料盆、铁制盆、木制盆等。其中以紫砂盆为最优,透水透气性适宜,但其价格偏高,家庭大量种植不建议选择。其次土陶盆的透水透气性也很强,且价格亲民,是种植多肉的最佳选择。陶瓷盆透水、透气性稍差,但具有颜色丰富、造型多样的优点,可提高多肉植物的观赏性,塑料盆透水透气性不佳,但有价格便宜、材质轻、易于搬动的优点;铁艺盆易于悬挂,适合种植藤蔓型多肉,如紫玄月、情人泪、爱之蔓等。其次家中废弃的木槽、土罐等,在打好排水孔的前提下也可作为多肉盆器。在选择透水性、透气性差的盆器时,选敞口且底部排水孔较大的为佳。
以敞口且盆底有脚为最佳,这样利于根部排水及透气,且利于换土换盆。姬胧月、黄丽、玉坠等茎干生长快的多肉品种宜选择高盆。莲座状的多肉可选择矮盆,但盆深不宜过浅,否则不利于根的生长。生长繁殖较快的品种如冰莓系列、长生草系列及姬星美人等适用于宽盆种植;超大型多肉如法师系列容易长成树状,适合用土缸种植;大型多肉如广寒宫、雪山、墨西哥巨人等适合用大盆种植,小盆适用于需要控型的多肉及小型多肉,如生石花、星兜等。
一般根据多肉出状态的颜色来选择花盆颜色,但切忌选择颜色较深的盆。因为颜色较深的盆在阳光下容易吸热,浇水后容易形成高温高湿的环境,不利于多肉植物生长。
多肉植物一般需要疏松透气、保水排水性能好、颗粒适中、pH 值为5~7 的微酸性土壤或中性土壤。可用腐殖土、园土、颗粒土混合栽植。腐殖土可提供多肉植物生长所需有机质且有保水性能,园土有定植功能,颗粒土可增加土壤的通气透水能力。常见腐殖土有草炭土和山基土(山林中的腐殖土),颗粒土有珍珠岩、麦饭石、粗砂和煤渣。注意园土取回后需曝晒,用多菌灵拌土以杀死土壤中虫卵和病菌后再使用。一般按腐殖土∶园土∶颗粒土=2∶1∶1 的比例混合使用。苗期及需水量大的多肉,可适当提高腐殖土的比例,以达到保水的目的。
买来的多肉植物一般需要重新种植。重新种植前需要修根,剪去须根,留住主根;修剪后放到背阴通风的地方晾根1d,等待伤口愈合再定植。在盆器底部放一层石头颗粒,以利排水;放入拌好的基质,土壤水分以手握成团、松手即散为适中;调节好植株高度,用土压实;然后用麦饭石或小石子铺面,这样既美观也可减少土壤表面水分蒸发,达到保水目的。最后将定植好的植物放在通风半阴处等待发根,一般选择春秋季换盆和种植比较好发根。
多肉植物大多为喜光植物,充足光照可使植株长势强健、株型紧凑,光照缺乏会导致多肉植物茎叶徒长,严重的易诱发白粉病等病害。大多数多肉植物可以全日照,但也会因不同生长期及品种需光量而有所不同,如十二卷玉露对光照敏感,长时间强光照射会使其灰暗色,不通透;另新植多肉长时间强光照射会导致植物体内养分和水分散失,不利于发根,应适当遮阴。
虽然多肉植物适应性比较强,但对温度还是比较敏感,其最适生长温度为15~28℃,温度低于5℃或高于35℃会停止生长,进入休眠状态[3]。夏季温度过高会灼伤叶片,要适当对多肉植物进行遮阴,并保证通风。在冬季霜降后,露养植株易发生冻害,要将多肉移到阳光可以照到的室内或檐下以保温防冻。在保证光照充足的条件下,昼夜温差大是多肉上色的关键因素,当昼夜温差达到10~15℃时,能促进多肉花青素的合成,让多肉植物呈现出艳丽的色彩,故露养或半露养的多肉更容易上色。
根据多肉品种习性以及栽植多肉盆器的不同。浇水原则:干透浇透。一般健康的植株叶片发皱变软就是多肉缺水的信号。浇水时间:春秋季可早晚浇,夏季晚浇;夏季如果早浇,太阳升起后温度逐渐升高,根部容易形成高温高湿的环境,可能导致各种病害的发生;冬季浇水以中午最佳,切忌早晚浇水,因早晚温度过低,容易冻伤根系。浇水方法及浇水量:最利于根部土壤完全湿润的方法为浸盆,但有耗时长的缺点,且如果植物有根粉病和其他土传病害,容易交叉染病。最好用长嘴水壶从上往下沿着盆边浇,浇水时少量多次,利于浇透,以排水孔出水为止,一般生长期、花期、幼苗期需水量大,要多浇,夏季温度高于35℃、冬季温度低于5℃后,部分多肉植物会进入休眠期,休眠期的多肉要减少浇水的频率和浇水量。一般多肉浇水要避开叶片,特别是芙蓉雪莲、雪莲、墨西哥巨人、雪山等有粉多肉,以免浇水冲掉叶面粉,影响观赏性,另外,吐丝多肉如蛛丝卷也要避开叶片浇水。
多肉植物对肥料的需求不大,一般不用特别施肥,只需2 年左右换1 次土即可,若要多肉植株生长更快,可在生长期施薄肥或在定植时加少量缓释肥。
多肉植物的病虫害相对较少,但因环境因素影响或养护不当会导致植物染病。一般有生理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和虫害。生理性病害是由于栽种环境不适,如光照缺乏或强光曝晒、严重缺水及突发低温等因素造成的叶片、茎杆等部分组织发生灼伤、褐化、徒长、冻伤、化水、萎缩等现象,这需要改善栽培条件才能解决。细菌性病害如赤霉病,真菌性病害如黑腐病、白粉病,多肉植物常用的杀菌剂有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百菌清、代森锌等[4]。多肉除去高湿闷热的水土原因染病外,更多来自于各类虫体携带性感染。有些害虫除了啃食吮吸多肉植物的汁液外,还会排出蜜露等分泌物,这些分泌物会吸引蚂蚁等害虫携带病菌继续侵害植物。在夏天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害虫和病菌相互作用,会导致菌类的传染和虫类的暴发,所以栽培多肉植物杀虫很关键,常见虫害有蚂蚁、蚜虫、介壳虫、蜗牛等,一般用于多肉植物的杀虫剂有阿维菌素、蚧必治、氧化乐果、护花神等,可对虫下药。药剂的浓度要严格按使用说明调配,以防浓度过高对植物产生药害。对喷洒次数和间隔时间,要按照药剂外包装上的使用说明使用,为防止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使植物产生抗药性,不同的药物交替使用效果更佳。病虫害的防治关键在预防,首先土壤消毒彻底,在拌土时加入多菌灵或百菌清以消毒;其次新植的多肉要检查是否有根粉病或其他病害,确定植株健康才可定植;再次,初春要进行2~3 次的防病喷药处理,这是防治夏季病虫害暴发的关键措施;最后,秋末冬初要清理多肉的枯叶,以防虫卵在枯叶中过冬。
8.1.1 白粉病。白粉病由白粉菌科的真菌引起,白粉病属于外生性的真菌病害,会在多肉叶片表面形成粉状斑块,在吸取植物养分的同时,阻碍叶片的光合作用,长期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白粉病真菌孢子在潮湿和温和的温度下容易繁殖,因此浇水时应尽量避开叶片,针对根系浇水,浇水后的多肉要多通风。另外白粉病还会因光照不足、植株抵抗力下降引起,所以在白粉病初期,可将多肉移至阳光充足、通风良好的地方养植一段时间即可痊愈,严重的可用70%~75%的酒精喷洒病株,喷洒次数以白色粉末消失为止。
8.1.2 黑腐病。“尖孢镰刀菌”是引发多肉黑腐病的真菌,其最适宜的生长温度偏高,为27~32℃,故黑腐病在夏季容易暴发。此病发病急、扩散快、死亡率高且比较常见,被黑腐病侵染的植株碰叶即掉,此时应立即断水,因为黑腐病菌会沿着植株维管束从根部往上侵染,速度非常快,发现得早,只有用“砍头”的方法才能挽救其未被染病的部分,切除至茎部完全看不到黑色为止,将砍头留下部分晾一段时间,等伤口完全愈合后插入土中,待其生根。由于尖孢镰刀菌是一类既可侵染植物又可在土壤内生存的兼性寄生真菌,即该真菌可以在多肉里寄生,多肉死后,它还能在种多肉的土壤中生存,继而感染下一株多肉植物所以染病的土要倒掉,且盆要完全消毒后才可再次使用。
8.1.3 烟煤病。煤烟病病原为附生性真菌,多发生在植株老叶叶柄背部,故比较难察觉,一般呈暗色的霉斑,之后霉斑逐渐扩大至整个叶片或植株,导致植株因光合作用受影响而枯萎死亡。烟煤病传染性极强,一旦染病,要立即隔离,然后用链霉素混合多菌灵溶液喷施,喷洒均匀后再灌根,链霉素和多菌灵作为内吸性抗菌药,可以被植物吸收到体内达到抗菌的目的。
8.1.4 介壳虫。介壳虫虫体小,喜欢群集于密集隐蔽的叶片和茎干上吸取汁液,其繁殖快,产卵多,卵呈粉状,干后易随风散布于各处植物茎叶上,高温遇水即可孵化为成虫,此时蜡质外壳尚未形成,是消灭它的最好时机。可结合物理加化学的防治方法,即用气压喷壶加水兑药,如蚧必治、克蚧灵等,对受害部位喷水,高强度水流一般都可以将介壳虫冲走,个别没被冲走的虫体也可被药液杀死。成虫虫体被厚厚的蜡质层所包裹,防治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在为害情况还不严重的情况下,可用牙签、镊子手动去除成虫。
8.1.5 蜗牛。因多肉叶片有肥嫩多汁的特点,故易遭蜗牛侵食,特别是露养的多肉,被蜗牛侵害的多肉叶片会留下大量的孔洞,影响多肉观赏性的同时,还会导致病菌的侵入。蜗牛一般在雨季进入为害盛期,蜗牛有昼伏夜出的习性,多在18:00 以后开始取食,8:00-11:00 为取食高峰。蜗牛喜欢阴凉潮湿的环境,白天多躲藏于叶背面、土中、盆底等比较潮湿的地方,蜗牛爬行极为缓慢,也比较好辨认、好捕捉,可用手捉的方法去除。
8.1.6 蚜虫。蚜虫繁殖速度非常快,1d 就能繁殖5~10只幼虫,刚长出来一般是灰绿色害虫,长约1~2mm,以针状口刺入植物幼嫩部分吸取汁液,常集中在多肉的花剑上,于春天暴发,其分泌物带有病菌且会引来蚂蚁的侵害。最好的防治方法就是摘除花剑,因为多肉的花观赏性不大且易消耗母体营养,摘除花剑不仅可以防蚜虫,还能促使多肉生长侧芽,以达到爆盆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