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断块油藏低阻薄互层识别技术分析与应用

2021-12-11 00:43徐玲玲
油气·石油与天然气科学 2021年12期

摘要:经过多年开发,G區块主力开发目的层动用怠尽,措施效果逐年变差,稳产难度大。为寻找区块接替储量,在对低阻层形成原因分析基础上,开展识别技术分析,包括气测曲线法、地化录井法、测井解释图版法等,指导措施挖潜30井次,效果显著,阶段累增油4.3万吨,累增气852×104m3,低油价下实现降本增效目的,可为其它油藏提供借鉴经验。

关键词:复杂断块;低阻薄互层;识别技术

1.概况

G区块属于复杂断块边底水油藏,主力开发目的层纵向上跨度200~250m,发育多套储层,底水油藏、厚层块状纯油藏、砂泥岩互层状等多种油藏类型并存,含油面积3.25Km2,石油地质储量875.6×104t,可采储量240.8×104t,标定采收率27.5%,平均孔隙度15.3%,平均渗透率65.2mD,属于中孔中渗储层,20℃地面原油密度0.8752g/cm3。

自投入开发以来,按照由下至上逐层上返接替开发方式,先动用主力开发目的层,即底水上部储量,再开采中厚层状纯油藏,经过多年开发,主力层动用程度较高,措施挖潜效果变差。以2019年为例,全年实施措施10井次,平均单井次年增油量仅225t,措施投入产出比仅为1:1.1,为此亟需开展低阻砂泥岩薄互层评价研究,寻找新的接替储量,实现区块高效稳定开发。

2.储层电阻低原因分析

对于储层呈现低阻特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构造因素,若构造幅度低,地层相对平缓,不利用油气聚集,圈闭内流体充满系数低,导致储层电阻率低。二是储层微孔隙发育影响。在吸附作用下,储层微孔隙中有大量束缚水,矿化度高,加上储层中岩石颗粒相互接触,建立孔隙中束缚水连通性,形成闭合的导电环路,导电能力强,电阻率低。三是粘土矿物吸附作用。储层中粘土矿物,如伊利石、蒙脱石等,会吸附地层水中金属阳离子,如钠离子、钾离子等,在外加电场作用下,被吸附的金属阳离子会增加额外导电作用,导致储层电阻率低。四是其它因素,包括钻井过程中高矿化度钻井液侵入、测井类别以及参数不合理等,都会造成储层电阻率降低,增加了油层和水层识别难度,影响油藏开发调整及措施挖潜。

3.低阻层识别技术分析

低电阻油藏主要沉积环境为辨状河弱水动力环境,由于电阻低,油层和水层难以区分,主要利用测井和录井资料,开展储层“四性”关系研究,即通过分析岩性、物性、含油性以及电性关系分析,确定储层性质。

3.1气测曲线法

气测录井是指在钻井过程中,测定钻井液中可燃气体含量大小,可及时发现油气显示,对储层性质进行判别,主要方法有三个,一是气测曲线形态分析法,若气测全烃曲线形态为“箱型”,表明储层含油饱和度高,储层性质为油层;若是曲线形态为指状,可判断为气层。二是皮克斯勒图版法,图版上分为油层区、气层区以及非生产区,测井解释出来的数据分布在哪个区内,即为相应的流体类型。三是轻质烷烃比值法,即3H图解法,若湿度比(Wh)在0.5~40之间,且Wh值大于烃平衡值,即可判断为油层。

3.2 地化录井法

地化录井判别流体性质方法主要有两种,即岩石热解技术与热解气相色谱技术,其中岩石热解技术是根据岩石热解产生气体S0(气态烃)、S1(液态烃)、S2(裂解烃)含量大小,来判别储层性质。而热解气相色谱技术是在岩石热解技术基础上,对其产生的气体进一步分析,包括C1~C32各气体组分含量、气相色谱图形态等,解释评价储层性质,具体原则如下:

①油层:S1 含量大于2,S1/ S2值大于1.5,正构烷烃组分齐全,碳数分布范围宽,色谱图响应值高。

②低产油层:S1值在0.5~2.0之间,S1/S2比值大于1.0,正构烷烃组分完整,呈规则梳状结构,色谱图峰值略损失,响应值相对较低。

③干层和水层,S1值小于0.5,S1/S2比值变化较大,无确定值,正构烷烃组分缺失严重,碳数分布范围窄,呈规则缺齿梳状结构,基线明显隆起。

3.3 测井解释图版法

综合运用钻井取心、测井解释以及试油试采资料,建立区块油水层识别图版,即声波时差-电阻率-含油饱和度交汇图,可以快速识别储层性质,如油层,油水同层、干层等。根据图版,G区块油层声波时差大于300μs/m,电阻率大于15Ω.m,含油饱和度大于50%;油水同层声波时差在250~300μs/m,电阻率10~15Ω.m,含油饱和度35%~50%;水层声波时差在250~300μs/m,电阻率5~10Ω.m,含油饱和度35%以下。

4.现场应用及效果

在上述研究成果指导下,2020年以来G区块共实施低阻油层措施挖潜30井次,因井下技术状况失效2井次,措施有效率93.3%,平均单井措施初期日产油8.5t,日产气2582方,目前日产油5.2t,日产气1852方,阶段累增油4.3万吨,累增气852万方。

以以G12-5井为例,低阻薄互层深度1950~2150m,发育小层45个,对各个小层分析评价,第33~36小层具备开采潜力,主要依据如下:一是岩屑录井显示为荧光和油斑,井壁取心显示为油斑;二是气测录井显示异常,全烃值4.5%~7.5%,全烃形态为指状,烃组分以甲烷为主;三是在皮克斯勒图版上,数值落在油区;四是在3H图解中,Wh值为15.2,对应为油层特征;五是该井测井解释含油饱和度仅为10.0%,但将测井数据标定在电性解释图版中后,显示含油饱和度52.0%,为油层特征。

G12-5井2020年3月调层射开33~36小层,初期日产油15吨,日产气3000方,目前日产油8.5吨,日产气1523方,阶段累增油2200吨,累增气40万方。

5.结论

(1)G区块主力开发目的层动用怠尽,措施效果逐年变差。

(2)在对非主力低阻薄互层成因分析基础上,开展低阻层识别技术分析,包括气测曲线法、地化录井法、测井解释图版法等,指导措施挖潜30井次,效果显著。

(3)本文在低阻层成因分析及识别方面的做法及认识,可为其它油藏提供借鉴经验。

参考文献:

[1]朱伟.复杂断块低阻油藏精细挖潜实践与认识——以高升油田雷11块莲花油层为例[J].石油地质与工程. 2011(04).

[2] 柴伟栋,杨士萍.精细油藏描述提高包1块二次开发效果[J]. 特种油气藏. 2007(06).

作者简介:

徐玲玲,女,汉族,工程师,现于辽河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试验中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