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玉蓉
摘要: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单位履行自身职责的基础保障,其具有公共性、非营利性等特征,在公共事业的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和作用。近些年来,政府针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提出了一系列的规范措施,信息化技术也应用于资产管理当中,这些都使资产管理的科学性不断提高,但是在实际管理中依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影响了单位资产使用的效率。本文针对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措施,希望为资产管理质量的提升提供借鉴。
关键词: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问题
随着我国政府会计准则的出台,对政府财务人员的工作内容和范围进行了规范,对政府财务工作的质量和原则提出了新的标准。事业单位要及时了解新的发展形势,加强对新政府会计准则的了解,构建科学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保证固定资产的合理使用和配置。同时,要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质,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所覆盖的内容进行优化和改进,促进资产管理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保证事业单位健康稳定地运行。
一、固定资产的管理的意义
(一)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实现精益化管理
固定资产是事业单位职能发挥的基础,是保证社会主义健康稳定发展的物质根基,也是事业单位发展的载体,对资产进行合理的管控,加强日常维护和保管的力度,可以极大地延长固定资产的使用期限,从而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和利用价值,减少资产维修和管理成本的支出。因此,事業单位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可以有效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推动单位实现全面精益化管理[1]。
(二)有利于规避风险
在事业单位运营活动当中,单位所拥有的资产在进行投资以及后期的维修、保管和管理中需要大量的费用,增加了单位的资金占用,如果单位对国有资产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管控,容易引发各类风险问题,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采取科学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方法可以有效的对风险进行规避和防控。
(三)保证单位运行效率
固定资产是事业单位开展各项业务活动的基础保证和前提条件,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可以有效保证单位各项活动的正常开展,促进单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标的实现。同时,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可以有效减少因设备和器械等故障引起的日常业务无法开展问题的发生,减少资产保养、维修和折旧等费用的支出,提高事业单位的运行效率。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当前事业单位针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和管理都建立了一系列的制度,但是许多单位在制度的落实力度方面有待提高。许多单位领导进行工作变动时,没有对资产管理进行移交,职工调动也没有进行交接。资产管理人员流动性较大,资产交接没有依据有关制度进行,造成资产出现差错无法进行源头追踪。同时,许多领导者认为固定资产管理等同于资产的采购和配置,导致资产购置以后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无法根据实际状况制定有效的资产管理制度,影响了固定资产管理效用的发挥[2]。
(二)管理岗位责任和权利不清晰
固定资产管理没有设立专门的岗位是当前许多事业单位中都存在的问题,许多单位对于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不高,通常在工作中没有设立专门的物资管理部门,资产管理由财务部门或者后勤部门同时负责,对于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无法及时有效的解决,管理人员存在责任和权利划分不明确,责任意识不强,遇到问题互相推诿。
(三)未进行资产的优化配置
许多事业单位各个部门之间没有建立整合优化机制,对于资产的使用存在不平衡的问题,许多固定资产存在闲置或者短缺问题。许多单位由于管理水平不够,存在违规使用固定资产的问题。比如办公用车出租、公车私用、超标采购等。同时,由于许多工作人员过分重视自身利益,严重影响了固定资产的合理配置,影响了物品的使用效率,造成资源的浪费。
(四)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财政部门每年都会发布对应的资产管理和全面清查制度,并对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但是当面许多事业单位负责资产管理的员工分别属于不同的部门,通常是财务人员或者后期管理人员同时负责,造成单位缺乏有效的培训体系,无法利用先进的资产管理模式开展管理工作,缺乏对本单位资产情况的全面了解。同时,管理人员缺乏对单位内各种固定资产型号、性能的了解,对于后期的维护和保养更是不懂,通常单位没有进行该方面的培训,员工又缺乏学习的主动性,造成许多设备无法正常使用。
(五)未开展信息化系统建设
虽然我们国家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但是许多事业单位对于资产管理的模式依然较为传统和落后,仍然采用人工手段进行固定资产的登记,固定资产的账目建立、定期盘点、资产核对、核销等都是重要的内容,如果采用手工方式进行记录,不但会极大地增加工作量,还很难完成规模较大种类较多的资产查找,严重影响了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率。目前固定资产管理通常使用HRP系统中的资产管理模块,但是许多模块功能开发不够全面,而且无法利用其查询功能,需要专门的人员进行指导。单位HRP系统跟HIS系统缺乏有效的对接,各个部门无法在线进行固定资产使用情况的查询,影响了资产管理的质量与效率。
三、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优化策略
(一)提高管理意识,加强制度建设
首先,事业单位领导要树立正确的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定期组织会议进行文件的学习,明确领导者应负的责任以及违反有关规定时的处罚,保证他们认识到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树立管理责任感。其次,要制定资产管理制度,对员工的行为进行规范,要在单位内制定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处理方法、配置方法、申请流程等,对固定资产管理各个流程和环节中的细则进行明确,配备有效的责任机制,保证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为固定资产的完整性提供保障。通过责任机制保证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能够落实到单位运行的各个环节当中,保证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避免国有资产的损失和闲置[3]。同时,要加强对采购环节、调拨环节、报废环节等的监督,将结果纳入单位考核当中,对存在违纪行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处罚,通过责任机制保证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落实到单位运行的各个环节当中,保证固定资产管理的有序进行,避免国有资产的损失和闲置。
(二)合理划分各部门职责,明确管理权力
固定资产的管理要实行账目和实物分开管理的原则,各部门切实履行各自职责,发挥相互监督和相互协调合作的作用。财务部门主要负责资产的账务合同处理,负责对资产实物进行盘点,行政部门负责对资产实物进行管理和盘点工作的执行,使用部门负责对资产进行保管。资产管理部门要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资产管理规章制度,制定资产管理台账,对资产的采购、编号和验收工作进行管控,对资产的使用过程进行监督,对台账进行定期的清查核对,保证账目之间、账目和实物的一致性。资产使用部门要对资产使用的实际情况负责,对资产进行科学合理的使用,注重保管和日常维护,在资产发生损坏或者需要报废时,要及时通知资产管理部门,申请对固定资产进行合理处置。
(三)对固定资产进行合理配置
首先,事业单位要在内部建立完善的优化整合制度,实现固定资产在各个部门之间的科学共享和调配,促进资产使用效率的提高,避免出现资源浪费或者短缺等问题。其次,各个单位应当依据实际情况和部门的特点进行固定资产的配置,不能仅仅为了资产实力的提升而购置不实用的资产,以免造成财政资金的浪费。所以,在进行固定资产的购置过程中应当进行预算管理,预算的编制和采购计划应当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资产配备的实际情况和标准进行配置,保证单位固定资产配置的科学性。
(四)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员工的培训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开展,对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要求较高,资产管理人员不但要熟悉财务管理工作,还要对自身的思维能力进行拓展,全面了解单位工作流程,从而保证职能的发挥和升级。在该过程当中,管理人员要加强对资产评估、信息化系统、预算管理、成本管控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并且主动参与到单位日常工作当中,将资产管理的职能向前端延伸,比如,熟悉固定资产的运行和能量消耗情况,便于对资产使用的成本进行管理。管理人员只有对业务活动有着知识的积累,才可以加快跟业务流程的融合[4]。单位要针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和设备使用进行知识培训,并将结果跟考核进行对接,促进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五)建立资产管理信息化系统
单位要提升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率和质量,需要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一体化系统,实现对固定资产的全过程管理,实现资产台账、盘点、账实互通、数据分析、管理計划等模块的科学对接,台账模块主要可以将资产台账进行完整展现,方便管理者进行固定资产分布情况的实时查询,对资产详情进行掌握。资产盘点模块实现对资产的快速盘点,提高盘点的效率,可以增加对二维码、条码等方法的使用。对资产进行全周期管理模块可以实现对资产基础数据的查询,对资产采购、使用、归还、折旧报废、维护等相关的全过程进行记录管理。账实互通模块都可以实现固定资产实物和财务系统的有效对接,保证数据的共享和调用,解决账实不符问题,实现单位对固定资产的集约型精细化管理。单位要实现各个系统的互通,打破信息孤岛问题,实现固定资产从采购、验收、保存、调用、维修、报废的全过程管理。
四、结束语
固定资产管理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需要各个部门的通力配合和对全过程的有效控制,事业单位要提高增强资产管理意识,对部门职责进行明确,实现资产的合理配置,加强员工培训,通过信息化系统实现动态管理,从而推动固定资产管理效率的提高,为单位正常运营和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彭丽莉.浅谈乡镇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大众投资指南,2020(21):93-94.
[2]郑礼秀.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探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0 (09):2.
[3]徐海娟.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当代会计,2019(06):141-142.
[4]孙宗辉.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主要风险点及对策[J].市场观察,2019 (0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