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阁 李多娇 宋晓
【摘要】好的主流剧为历史存照、为时代立言。本文以广播剧《北上》为例,整合创作心得,剖析如何运用戏剧化手法以及融媒体思维全链条打造精品主流广播剧。
【关键词】广播剧 北上精神 三地录制 全媒打卡 复合工程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2021年堪称是中国戏剧创作的红色之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量的主流剧、献礼剧应运而生。如何生产创作出让受众喜闻乐见的主旋律作品,也成为从业者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广播剧《北上》从选题到宣推,秉持原创思维与精品意识,精耕细作,全链条打造出精品力作。
《北上》回溯了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中央诚邀并护送香港民主人士北上东北解放区“民主建政、协商建国”这一曲折、艰辛而又光辉的历程。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4月30日,中共中央正式对外发布“五一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包括李济深、沈钧儒、谭平山、黄炎培、郭沫若、马叙伦、柳亚子、陈叔通、叶圣陶、许广平、章乃器等民主人士分三批北上东北解放区,筹建新政协,参加新中国建设。
广播剧《北上》入选中宣部组织的全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广播剧展播及国家广电总局2021年度中华文化广电传播工程展播,中共辽宁省委统战部也将广播剧《北上》立项为2021年全省统战工作实践创新项目,辽宁省政协文史馆将该剧音频作为声音档案永久珍藏。
一、选题新颖,视角独特,地域色彩鲜明
好的题材可遇不可求,尤其是作为主流剧、献礼剧,在大量同质化作品中,如果选题不精准、不突出、没有故事性,作品很难出彩。近两年,广播剧领域产生了大量的红色题材优秀作品,如由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联合制作的《北大红楼》,由中共长沙市委宣传部、湖南和光传媒有限公司、长沙市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的《一大代表毛泽东》,由天津海河传媒中心联合安徽广播电视台推出的《马三立入党记》,等等,这些作品都具有选题新颖、视角独特的共同特点,而且都具有强烈的地域色彩。地域性往往代表着他人没有的独特创作素材,也代表着对本地域题材根植于生命血脉中的理解与把握,具有其他地域无法取代的优势。于本土挖掘独特题材,讲好家乡故事,进而讲好中国故事,是生产主流广播剧的一个最基本也最朴素的思考。《北上》就是基于这种思考而诞生的。
《北上》创作缘起于2019年7月,辽宁省政协在整理纪念“五一口号”发布71周年资料时,发掘出大量关于辽沈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围绕这些资源创作一部“北上”戏剧作品的想法也就随之产生。
让历史变成生动故事,广播剧的故事选题必须经过感性和理性的磨合,让选题的可行性和可预见性达到最佳。《北上》故事选题无疑是成功的。它具有独特性,有地域特色,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历史性时刻,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能很好地傳达凝聚共识、同舟共济的时代主题。
中国广播剧界多位专家评价该剧:历史视角宏大,情节跌宕有致,悬念抓人诱人,是一部题材内容都比较新鲜和独特的广播剧,深刻地揭示了我国政治生活中民主协商重要形式的历史背景和时代呼唤,对今天巩固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促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大事不虚,巧设冲突,悬念迭出
主流剧、献礼剧一定是以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时代为背景,以戏剧的方式来讲述历史以区别于教科书和史料,让受众更容易接受,更能让人感受到昂扬向上的力量。戏剧离不开虚构和演绎,因此,如何在历史真实和戏剧虚构之间找到平衡点,以虚构内容增强戏剧冲突,以艺术的方式呈现历史光辉,就成为编剧必须突破的一个难题。
在《北上》中,大量的历史真实得以保留,比如时间、地点、人物,正所谓大事不虚。此外,为了增强戏剧冲突,编剧展开了大胆想象,虚构了祝华生、陶兰两个人物。北上行动组长祝华生遇到了平生未遇之难题:他要护送的李济深是他的杀父仇人,而李济深身边的“暗探”陶兰又是祝华生从前的恋人。如此复杂的人物关系,最终要实现同舟共济、共同走向光明,必然要冲破重重障碍,打破种种僵局。《北上》就是以虚构来托举真实,展现民主人士的北上之举,以人物之间的爱恨情仇串联起大事件,让“北上”之路成为人生转折之路、命运选择之路、灵魂救赎之路,从而映照出历史真实里的中共基层党员及著名民主人士在北上历程中的初心与使命,充分体现革命战士及仁人志士的献身精神与家国情怀。
《北上》是在编剧作家津子围、辽宁政协文史馆馆长李景阳共同完成的同名话剧大纲基础之上改编的,沈阳原创基地总编剧完成了广播剧版本的改编工作。为了写好这个好故事,三位编剧做了大量调研和资料查阅工作,于30万字素材中整理出故事思路。广播剧版本重新定位了人物身份,突出了人物的性格,赋予人物全新的任务,比如女主角的暗探身份等。改编的宗旨就是要使作品情节更集中,冲突更强烈,更符合听觉审美习惯。
三、解说“亮眼”,三地录制,精心制作
广播剧是声音的艺术,是“听”的剧。演员的演播,对于作品的呈现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为没有形体表演的辅助,这就更要求演员的声音要符合人物形象,演绎要恰当。《北上》人物众多,有沈钧儒、何香凝、茅盾等24位重要民主人士人物形象,如何用声音演绎好这些人物,就成为重要课题。沈阳原创基地总导演说:“要录得让老百姓愿意听,用声音细节打动人,是我们特别要做到的标准。”为找到适合角色的好声音,《北上》剧组分别在沈阳、长春、北京三地组织多位演播专家和国家一级演员参加《北上》录制,可谓全明星阵容。
四、原创音乐,铿锵和鸣,烘托形象
广播剧是综合性的声音艺术。演播、音效和音乐是保证广播剧质量的三驾马车。生动的演播、准确的音效再加上动人的音乐可以牢牢抓住听众的耳朵,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随着广播剧制作水准的逐步提升,原创主题歌已经成为了广播剧的一个重要加分项。近年来,一些精品原创广播剧纷纷推出了自己的主题歌。
在《北上》中大量富有层次的音效勾勒出1948年的年代感,除此之外,动听的原创音乐有效提升了《北上》的艺术品格。主题音乐融入了《国际歌》的旋律,情绪饱满令人振奋,在剧情发展到高潮时,古老的编钟响起,应和着主旋律发出铿锵和鸣,象征着古老的中国历经革命的洗礼在1949年获得新生。音响师根据剧中情节情绪和时长,为每个重要场景和剧中主要人物都制作了相应的音乐,达到了和剧情的完美契合,有力烘托出剧中的人物艺术形象。
《北上》的主题歌名为《果果甘》,借鉴了广东童谣《排排坐,分果果》的音乐元素,将原著中民间童谣的歌词调整升华,改编成了一首全新的歌曲。这首歌曲在剧中三个重要片段以演员实唱、钢琴演奏主题伴奏以及专业歌手清唱三种不同样式展现,节奏情绪富于变化,空间延展感極强,为主要剧情推进起到举足轻重的衬托和渲染作用。
五、全链打造,全媒打卡,传承精神
沈阳广播电视台原创基地总监作为广播剧《北上》的制作人,她的策划思路是全链条打造“北上复合工程”,即不只生产一部广播剧在全网全媒体播出,还要发起“重走北上路”大型全媒体打卡行动,吸纳剧组人员、广电人、喜爱文艺创作的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到这项工程中来,重走大连港、沈阳铁路宾馆等红色地点,并用全媒体形式记录这一打卡行动,重温红色历史,传承“北上”精神。
“重走北上路”大型全媒体打卡行动的计划一经发布,就赢得了社会积极反响。沈阳大学的同学说:“广播剧《北上》就像一个金质的门环,为人们扣开历史,听了广播剧《北上》,就像踏上了‘时光穿梭机,身临其境感受这段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艰辛光辉历史。”“我被剧中这种通过小人物将大事件串联起来的艺术创作所震撼,接下来的‘重走北上路打卡行动,我和我的同学们也特别真诚地希望可以参与其中。”
六、头部推荐,全网播出,广受好评
融媒体时代,广播剧也有了更广阔的传播空间。由于广播剧体量不大,很适合通过网络媒体推广,通过移动客户端播放。广播剧《北上》共3集,全剧仅86分钟,为听众呈现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播出不到一个月,就相继登陆人民网、新华网、学习强国及云听、喜马拉雅FM、云盛京、蜻蜓FM等头部音频平台。同时,《人民日报》客户端、央广文艺之声、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公众号、澎湃新闻、川观新闻、沈阳网、北国网等媒体也积极报道,把独特审美价值呈现给听众的社会公益目标初步达成。
“北上”是民主人士协商建国的一段伟大历程,是凝聚同舟共济、共赴光明、大道同行精神的伟大历程。这种精神也照进广播剧《北上》的制作全过程,令创作者打开格局、广拓思路、博采众长、凝聚力量,鞭策着创作者,也鼓舞着广大受众。
(作者单位:沈阳广播电视台)
(本文编辑:聂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