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马存真,1975 年9 月出生,硕士研究生学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标准计量质量研究所副所长、有色金属技术经济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副院长、标准专利中心主任、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全国稀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1998 年6 月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同年分配至北京量具刃具厂,2000 年5 月调至有色金属技术经济研究院。2008~2010 年在职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获公共管理硕士学位(MPA)。十余年来持续参与ISO/TC226、ISO/TC79 国际标准化活动,作为中国专家直接参与了ISO 28340、ISO 8287 等多项以中国为主的国际标准的研制工作。多次被评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和有色金属技术经济研究院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2014年获“全国有色金属行业劳动模范”称号。作为课题组主要成员组织或参与组织完成了十余项国家科技部、商务部、国标委、发改委等科研项目。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多年来参与的标准化科研项目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4 项,二等奖11 项,三等奖5 项。
【主持人】:马院长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您从2017 年9 月起就担任全国稀土标委会主任委员,请您介绍一下近年来我国稀土标准领域发展状况。
【马院长】:我们通常会讲,标准首先要配套于产业发展,服务于产业发展,在原材料领域尤其如此。在这个基础之上,在行业里面的某个细分领域,标准可以适当引领产业发展。
稀土产业在我们国家由于它的特殊地位,从上世纪开始,从国家计委、国家发改委到现在的工信部,都把它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进行单独管理。我国的稀土标准化工作起步于20 世纪70 年代,经过近半个世纪努力,已经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稀土标准体系。
截止到2020 年年底,我国稀土领域有200 项国家标准、120 项行业标准,共320 项。其中,国家标准GB 39176-2020《稀土产品的包装、标志、运输和贮存》、GB 29435-2012《稀土冶炼加工企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 26451-2011《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环保标准)为强制性标准,其余均为推荐性标准。按稀土产业链上、中、下游来划分,目前标准分布主要在上游采选领域、冶炼分离、金属及合金相关标准占比约70%,稀土加工应用领域标准占比约30%,以上均为政府标准。
另外,还有市场标准。自2018 年新的标准化法实施以后,发布了若干项团体标准。我国稀土产业有包头和赣州南北两大主要稀土产业基地,两地稀土产业拥有各自的地方标准,但是体量不大。
以上这些标准目前基本满足了国内生产贸易的需求。
谈到标准服务于产业发展。除了满足生产贸易的需求,也要满足政府管理的需求。这些年稀标委配合国家稀土管理部门做了很多管理标准,这些标准涉及范围较广,包含产品追溯、包装流通、能耗、安全生产等内容,目前还在研究启动碳排放方面标准。政府要借助于标准化对产业进行管理,这类标准是近年来的一个新特点,覆盖了稀土产业链生产贸易和产业管理的基本需求。
除了国内标准,还应该要谈谈国际标准。我国早在2000 年前后就提出应成立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稀土技术委员会,但未能成功。直到2015 年,随着稀土产业格局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我国在国际稀土产业舞台上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在国际范围内开展稀土标准化工作终于成为现实。2015 年9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韩国召开的会议上通过决议,决定成立“国际标准化组织稀土技术委员会”(ISO/TC298)。中国承担了秘书国,负责秘书处的具体运行,为国际稀土产业的发展做贡献。ISO/TC298 主要工作领域是稀土采选、提纯、分离和冶炼,并以安全、环保方式生产的稀土化合物和金属等(包括氧化物、盐类、金属和母合金等),是进一步生产和加工其他下游产品的关键原料。
【主持 人】:“十三五”期间稀土标准领域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标准化在稀土产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不断增强。请您谈谈近年来我国稀土领域标准化工作取得了哪些成就?
【马院长】:一是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稀土标准体系。标准实施效益日益增强,覆盖稀土矿山开采、稀土冶炼分离和稀土功能材料及应用等全产业链的标准体系基本建立。标准与国家相关政策配套实施,有效规范了稀土生产与贸易活动。同时,促进了稀土产业资源整合、科技成果转化、产业链延伸等,以标准化助推创新技术和产品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
二是研制了一批新材料标准。稀土作为工业维生素,往往是以一种新材料的形式体现在下游应用中,我们在不同阶段研制出的新材料标准,为新材料在下游细分领域的应用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近10年来,稀土新材料标准硕果累累,下游标准无论是从数量还是涵盖范围,都是变化最大的,标准数量翻了一倍,涵盖范围从最初的稀土永磁、发光、催化材料,拓展至储氢材料、抛光材料、高纯材料、超细粉材料、陶瓷材料、靶材、晶体材料等。这与我国稀土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的趋势完全一致。2020 年发布的20 项稀土国家标准中,有6 项稀土新材料标准,发布的22 项行业标准中,有11 项稀土新材料标准,国家标准包括重要的稀土发光材料标准以及与稀土永磁材料应用密切相关的标准等。实际上,利用标准化推动稀土新产品在不同应用领域进行实质性的使用,可以促进稀土产品更快更规范的应用到下游中去。
三是制定了一系列服务于政府产业管理的标准。实施稀土战略性资源标准化发展规划,开展重点领域稀土标准的研制,有力地支撑了产业绿色稳定可持续发展。
举两个例子:一个是条文强制国家标准GB 39176-2020《稀土产品的包装、标志、运输和贮存》,GB 39176-2020 中的第4 章“标志”与第7 章“质量证明书”为强制性内容。这两项强制性条款的重要内容是规范稀土矿产品、钕铁硼废料、单一稀土化合物、混合稀土化合物、单一稀土金属、混合稀土金属的标识与质量证明书,要求企业通过标识声明其产品原料来源的合法性,方便国家有关部门核查,配合稀土产品追溯平台,逐步建立稀土产品原料溯源核查机制。另一个是强标GB 29435-2012《稀土冶炼加工企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这个标准目前仍在有效实施中。这也是政府的要求,不仅将企业的生产成本纳入考虑范围,还要考虑节约能源和资源。党中央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两山”概念以及“双碳”目标的背景下,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门槛和底线的作用充分显现,为我们国家节约能源法等法律的实施做配套,有利助推国家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政府的管理意志,通过这样的强制性标准,实施到企业层面,企业进行反馈,从而形成闭环,标准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效果才能进一步显现。
四是牵头发布了多项国际标准。从2016 年ISO/TC298 召开成立大会到现在,标委会国际委员会已经运行6 年,成果非常显著,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际的成员国数量逐渐增多,从最初成立的7 个成员国,包括中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日本、印度、美国,以及之后逐渐吸纳进入的英国、丹麦、瑞典、俄罗斯、南非、巴西等国家,他们都在积极参与,每个成员国都有各自牵头进行的项目,中国也在其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发挥我们的智慧;二是在成立后的6 年时间里,ISO/TC298 共发布6 项国际标准,由我国牵头的两项国际标准ISO22444.1:2020《稀土术语第1 部分:矿产品,氧化物及其他化合物》和IS022444.2:2020《稀土术语第2 部分:金属及其合金》的发布,成为稀土领域首批发布的国际标准。我国和日本合作发布了包装标志的标准,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合作发布了稀土溯源的标准,韩国牵头发布了稀土回收的标准,目前发布的6 项国际标准中,中国牵头的有3 项。
【主持人】:您认为制约我国稀土标准领域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马院长】:一是在某些领域标准的研制过程难度较大。国家目前对于标准化工作赋予的责任和想要通过标准化体现的东西越来越多,比如近两年,除了产业管理标准的研制之外,还有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领域的标准。
绿色制造领域的基础标准存在缺失,低碳、智能制造领域标准刚刚起步,绿色制造标准体系设计中基础技术方法存在缺失。绿色设计、绿色工艺、绿色包装、绿色材料的选择以及绿色处理(包含再制造)等技术都是绿色制造所涉及的专题技术,具体的实用技术、软件工具、技术数据等对于绿色制造的实施是必不可少的,由于此类标准不归属于各工业行业类别中,稀土企业也很难提出此类项目,固在现有的标准体系设计中并无此类标准规划。低碳、智能制造领域标准当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且由于稀土产业总体规模较小,而且产业链上、中、下游工艺技术差异大,该领域标准研制难度较大。
二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总体立项难度增加。自2018 年以后,政府标准的立项数量削减严重,对我们做标准的要求和附加的难度均有增加,尤其是产业规模相对较小的新材料项目,立项尤其困难。
三是缺少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对标。ISO/TC 298 目前发布的标准数量少,国内外对标仍有难度。目前,我国稀土领域的标准体系在国际上是最为全面的,整体上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很难借助外力。
四是国际标准人才短缺。我国稀土标准化人才短缺,做国际标准人才更为稀缺,这是制约稀土国际标准发展的一个短板。
【主持人】:2019 年1 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民政部联合印发《团体标准管理规定》的通知,对团体标准的制定、实施、监督等做出了明确规定。请您谈谈稀土行业团体标准的发展情况?
【马院长】:自2016 年年初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培育和发展团体标准的指导意见》至今,总体来说,无论是团体标准发布的数量,还是做团体标准的技术组织,包括协会、联合会、联盟等各类社会组织,在数量上都出现了猛增。但是猛增背后也有很多隐忧,例如发布的团体标准质量参差不齐。另外,在某些领域甚至冲击了政府标准的效能和作用,对现有的标准化体制机制起到反作用是不允许的。国家所倡导团体标准要在符合行业利益的前提下自主发展,按照团体标准制定发布的程序、评价准则等管理要求,规范引导团体标准有序、健康发展。
【主持人】: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国标、行标、地标)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团标、企标)互为补充、衔接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请您谈谈不同类型稀土标准之间该如何协同发展?
【马院长】:第一,首先要优先发展政府标准。从稀土的战略价值、其产业发展对于我国乃至全球经济的重要性方面考虑,未来我国稀土标准仍将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主。对于前沿未形成规模的新材料、跨领域的器件产品类,可考虑优先制定市场标准规范。
第二,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之间要协调发展、协调配套。新的标准化法实施以来,优化了标准的层级,增加了团体标准,明确为国家标准的有益补充。确定了团体标准的法律地位以后,就要科学地界定政府标准和市场标准之间的界限。但界限不能“一刀切”,比如可以把市场标准中优秀的企业标准转化成团队标准,在符合社会共同利益的前提下,有些企业标准甚至可以直接改造成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这个通道仍然需要畅通。同时也可以把不适宜做国标和行标的标准,以团体标准的形式先发布,培育成熟后再转化成政府标准。标准的协同发展是一个客观整体,政府标准和市场标准实际上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有状态,所以不能采取断然的“简单化、一刀切”的方式,而是要遵照法律,按照市场规律,做好适当的疏导引领,保障各类标准转化通道的畅通。
【主持人】:现如今稀土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一旦稀土高科技产品实现国际产业化,那么缺少稀土国际标准不利于中国稀土产业对外贸易的发展,要想使中国从稀土大国转变为稀土强国,稀土标准国际化将发挥关键性作用。您认为全球视野下该如何完善我国稀土标准体系建设,加速推动稀土标准国际化进程?
【马院长】:推动稀土标准国际化进程就需要践行“标准国际化战略”,这个战略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对稀土行业来说,国际标准目前大都是由中国牵头制定的,或者是跟其他成员国一起制定的,其他国家也鲜有稀土方面的标准,所以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过程实际上相对比较简单。
第二,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研制,适时提出体现我国产业优势的国际标准提案。在新形势下,我国还应重视并积极参与其他国际标准项目。我们仍然缺乏集稀土技术、产业发展、标准经验和英语优势的专家,最迫切的工作任务是培养国际标准化工作人才,尽快组建高水平的专家团队,吸引更多国内优势企业参与或牵头国际标准研制。同时,我们要借助于承担国际秘书处的优势,继续发挥ISO/TC298(稀土)国际秘书处、工作组召集人及项目牵头人的作用,为国际稀土标准化工作的开展贡献中国智慧。
第三,加快制定重要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英文版。随着我国稀土贸易的日益增长,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在国际贸易往来中的技术支撑和引领作用越来越显著。为适应对外贸易、技术交流与合作的需要,要将我国重要的政府标准和国际上需要认可的标准翻译成英文版,以政府标准的形式发布。国外的客商和用户将更容易接受,同时也具有法律效力,这是让国外快速接受我国标准的捷径。目前,正在推进的国标和行标的英文版共有十几项,其中,有几项已经发布。加快重要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英文版的翻译,可实现国内外标准的有效衔接,能扩大中国标准的国际影响力,促进国内外稀土市场接轨。
【主持人】:马院长,您同时也是全国有色金属标委会的秘书长,对标其他有色金属标准领域的发展状况,请您谈谈稀土与其他有色金属在标准领域发展的区别?
【马院长】:稀土是有色的一个组成部分,有色与稀土同为金属原材料行业,产业发展对标准的需求有诸多共性,例如:新材料标准对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绿色标准、碳排放标准对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等。有色标委会和稀土标委会秘书处由同一家单位承担,秘书处工作人员定期进行交流、学习、借鉴,所以,工作步骤基本保持一致。
由于稀土具有特殊的战略价值,对节能环保及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重要价值,稀土标准近年来备受关注度。稀土标准借鉴了很多有色标准的成功做法,但同时保留了自己的特色。主要表现在有色与稀土产业规模相差大,标准体量也存在数量级的差异,稀土在吸收了有色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基于自身的行业特点和标准化的特点,发展着自己独特的一套体系。
稀土标委会组织召开的标准培训会,是为了让更多稀土企业了解稀土标准,懂得从企业角度提出标准项目,还要了解如何使用标准,发挥出标准对于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作用。
【主持人】:我们相信随着稀土行业的稳定快速发展,国内稀土标准领域的发展会越来越好,能更好地推动稀土产业发展,规范稀土行业的生产。今后几年,您认为我国稀土标准领域应该重点开展哪些方面的工作?
【马院长】:2021 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站在“十四五”开局的起点上展望,未来5 年,稀土标准化工作仍旧将紧紧围绕行业发展需求,全方位在稀土行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以及国际化等方面开展工作。
(1)新材料、质量提升、绿色制造等专项仍然是稀土领域标准化工作的重点
“新材料”专项重点包括稀土永磁材料、发光材料、储氢材料、催化材料等典型的功能材料领域,也鼓励企业申报稀土晶体材料、助剂材料等新型材料领域标准,要注重检测方法标准与相应产品标准的配套,有规划、成系列地进行标准研制,确保标准实施效果。
“质量提升”专项将重点聚焦复审结论为“修订”的标准,对需要修订的标准进行归类,尽量按类别成系列进行修订,解决重点领域中某个重点产品一揽子应用难题。
“绿色制造”专项将继续注重绿色产品评价设计、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等评价标准的研制,特别是在碳排放、稀土资源综合利用领域重要标准的配套研制等方面继续发力,完善标准体系。
“智能制造”专项将是2022 年稀土标委会的研究方向之一,由于稀土行业体量较其他有色金属、钢铁等行业小得多,智能化程度有限,但是智能化仍是未来必然的发展方向。
(2)继续推进标准国际化战略。
稀土国际标准研制工作将从第一阶段的熟悉流程、培训建立专家团队、建立稀土术语、包装检测类基础标准,进入建立稀土大宗产品和全面配套的方法标准阶段,我国将广泛参与其他国家提出的各类国际标准的研制工作。鼓励我国稀土产业专业技术人员、科研机构、优势骨干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培育、发展和推动我国优势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提升我国对国际标准化工作的贡献度和影响力。
(3)完善人才培养结构。标准化工作是一项公益性工作,是社会责任的一部分,我们呼吁更多企业积极参与稀土标准化工作,重视标准化人才的梯队建设,将标准化工作纳入技术管理工作,从战略层面培养标准化人才,提高标准化工作者的专业技能和水平,推进人才战略、切实增强发展后劲。
(4)充分借助各级地方政府的扶持政策。由于标准化工作本身很难体现直接的经济效益,地方政府通过采取补贴企业的措施,反哺于企业发展标准工作,受制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各地政府的补助金额不同,各类企业应积极争取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用好各项扶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