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外派人员社会网络对外派适应的影响研究

2021-12-11 08:07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外派人员

程 洁

(1.安徽新华学院,合肥 230000;2.马来西亚理工大学,马来西亚 吉隆坡 81310)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随着教育国际化不断发展,到合肥攻读学位的留学生数量以及到合肥高校就业的外派人员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外派适应成为多元文化融合的产物之一。然而,缘于其中的文化对抗和冲突现象在跨文化社会网络构建过程中屡见不鲜, 外派适应导向的社会网络构建成为高校外派人员管理研究中一个不可回避且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二)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

以在合肥市各高校任职的外派人员为研究对象,研究社会网络对外派适应的影响机制,从而帮助外派人员提高外派适应。研究问题包括:(1)外派人员在什么情况下会感到外派适应;(2)外派人员外派适应各维度的特征是什么;(3)外派人员来到合肥市高校工作以后,其社会网络会发生怎样的弱化、断裂、重构;(4)如何维护和使用外派人员外派人员的社会网络。

二、文献综述

(一)外派适应

外派适应是外派人员对东道主文化各个方面的心理安慰程度,[1]主要体现在生活适应、人际互动适应、工作适应和心理适应几个方面。[2]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外派适应已经成为跨学科结合人类学、社会心理学、语言学、传播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领域。中国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将社会网络理论应用到跨文化适应和外派适应研究,研究的对象从移民转至外籍劳工,研究重点从“群体层面的文化变迁和文化融合”转向“个体层面的外派适应”,关注的是“外派人员在中国文化环境中的心理反应和社会整合”,侧重“个体价值观、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二)社会网络

Oberg把社会网络定义为与他人结成的具有一定密切程度且相对稳定的关系网络。[3]结构指社会网络直接展示出来的可测量的特性,包括社会网络的规模、密度、异质性和强度。[4]资源指的是社会网络结构中所嵌入的各种信息和支持等资源,通过资源总量和资源类型体现。动态过程指的是上述三个维度随着行动者个人因素、文化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变化而发生改变的过程。[5]通过网络构建行为去建立、维护和动员各种人际关系,网络成员之间自愿共享资源,能够实现优势互补、易化工作的好处。[6]

三、研究设计

(一)概念模型

以外派适应的影响因素为起点,通过访谈归纳社会网络动态变化过程,识别外派适应的影响因素和适应水平现状,分析社会网络建构过程中的构建动机、途径、关键行为类别和建构结构结果;通过数据收集,探讨社会网络建构对外派适应的影响机制,利用网络动态演进机制为外派人员构建个人社交网络和提高外派适应水平提供依据,促进其外派工作的完成。

图1 概念模型

(二)深度访谈

1.访谈大纲

针向外派人员设计的访谈问题包括:(1)您的年龄、职称、专业背景、来华时间和学校环境如何?(2)您在适应中国的生活、文化和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3)您的社会网络有哪些特征?(4)您的社会网络在安徽发生了怎样的弱化、断裂和重构?(5)您通过新的网络关系获得了哪些支持和帮助?(6)您如何维护和使用社会网络?

2.访谈对象

本文采用典型抽样和滚雪球的方式筛选了10名访谈对象,使用微信视频进行访谈。对受访者的选取依据以下几个原则:(1)外派时间在6个月或以上;(2)外派期间与母国人员和当地人都有接触;(3)性别方面有男性和女性;(4)在不同高校的不同院系任职。

表1 外派人员基本信息

3.数据分析

本文采用扎根理论对通过深度访谈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使用Corbin & Strauss(2008,2014)的三级编码技术和分析步骤推进资料分析和建构理论。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开放编码:整理分析访谈转录文件,采用“逐句”、“逐段”混合编码的方式,对访谈文本贴标签,用(ax)标注。将重要的、出现频率高且意义相似的编码进行归类,提炼次范畴,用(Ax)标注。通过对质性数据的开放编码分析,从资料中抽象出77个初始编码,聚合为14个次范畴。

表2 访谈的开放编码:范畴化

范畴化:继续提炼开放编码阶段形成的14个次范畴、聚合相关联的类别,发展成3个主范畴(AAx)作为后续分析的重点。

选择编码:通过选择编码对主范畴发现一条故事线:“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基本情况决定了外派人员会有什么样的社会网络建构动机、途径和行为,即整个构建过程,社会网络构建过程决定了外派人员会给自己编织什么样的社会网络,即社会网络建构结果,不同的社会网络构建结果最终会对外派适应造成不同的影响。”

表3 范畴化

表4 选择编码和范畴

四、外派适应分析

(一)社会网络和外派适应的影响因素

社会、组织和个人相关因素都是高校外派人员社会网络构建过程和外派适应的影响因素。社会因素指东道国的政治、法律和文化环境,组织因素指学校支持,个人因素指外派人员的个性、工作规划和家庭支持等。

1.社会因素

合肥市是个内陆城市,政治稳定,安保系统、医疗卫生和公共交通系统完善,景区门票便宜,生活便利,人口密度低于上海等一线城市。徽文化传承了几千年,民风淳朴,感情观念很重,重视人情往来行为。从事教育行业的人很多,仅合肥就有55所高校,大学有着严谨的规章制度,基本不会出现腐败的问题,没有人会敲诈外派人员。宗教自由,外派人员有自己的信仰,没有遇到过传教士。总体来说社会因素积极影响了外派适应。

2.组织因素

在合肥的工作由高校统一安排,工作和生活离不开高校的支持。很多需要协调的事情不是自己一个人可以完成的,遇到问题需要上报二级学院领导,有些事情需要同事协助。高校只提供工作和生活支持还不够,需要考虑外派人员的心理状态,如报销回国探亲的机票等,因此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3.个人因素

遥远的距离、不熟悉的异文化环境和单调枯燥的外派生活,都使得家庭支持对外派人员的影响很大。如果家人不支持,外派人员会感到压力、迷茫、孤独、不被理解或者没有安全感等心理感知,进而失去外派的内驱力,外派适应水平低下。有清晰发展规划的外派人员会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异文化差异,外派适应水平较高。

(二)外派适应现状

衡量外派适应效果的标准包括功能的健全、心理的健康、跨文化身份的出现和外派工作的完成等。

1.生活适应

外派人员的生活适应水平比心理适应水平更好。原因包括:学校给外派人员免费提供单人宿舍,疫情期间提供免费食材,避免了因为生活习惯或饮食习惯不同和其他教师发生矛盾;外派人员也经常在amazon网站上买自己国家的食物与人分享,在学校的快递站取货,形成亚文化圈。

2.工作适应

由于疫情期间很多外派教师都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授课模式,强化学生的自学空间和线上资源,鼓励互动交流,注重学生的英语听说水平,因此外派教师受到学生的欢迎程度比以往要高,工作适应水平也相应提高。但是,外派教师在非上课时间较少出现在办公室,想见他们需要通过邮件预约,这让团队合作变得不方便。

3.心理适应

几乎所有外派人员都有不同程度的思乡情绪,孤独、无聊或者悲观的情绪会对工作和生活造成负面影响。他们会通过和家人视频聊天、浏览母国的网站和新闻、和老乡聚在一起讨论热点话题等方式缓解思乡情感。其中,和当地人建立婚姻关系的外派人员有着较高的心理适应水平。

4.互动适应

个别外派人员和当地人建立了男女朋友关系,学习了普通话和拼音,甚至有在合肥安家的长期规划,他们的互动适应水平高于其他人。两个肤色不同的人结伴而行出现在公共场合容易引发来自陌生人的惊讶、怀疑和关注,但这更多意味着好奇而非歧视或偏见,因此越来越多的外派人员不排斥和当地人交往和结婚。

五、社会网络分析

合肥市各高校聘用的外籍人员总人数比上海等一线城市少,但是外派人员的来源国家并不单一。仅安徽新华学院一所民办二本大学就聘用过来自十几个国家的外籍人员,而且每个外派人员的社会网络构建结果差异显著。因此,本文使用Furnham(1987)的三圈论来阐述外派人员的社会网络。三圈包含本国同胞组成单一文化圈、本国同胞和东道国人员组成双文化圈、各国外派人员和东道国人员组成多元文化圈。

(一)社会网络构建动机

建立社会网络的过程是一个双方互动的过程,陌生的文化环境会带来不确定性的增加,包括由于缺乏当地知识而产生的信息不确定性,以及由于孤独和思乡情绪而产生的情感不确定性。个人特征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如果外派人员有强烈的工作目标,社交性就会更强,对于社会关系的需求更强,会主动寻求伙伴关系和情感的支持,并且享受社会关系构建的过程。积极主动的态度可以加速整个进程,从而达到降低环境的不确定性,提高工作便利、生活便利和心理便利,促进人际融洽,融入当地,以及顺利毕业。因此,外派人员现有的情感支持网络能否满足他们与人情感交流的需要,以及高校所提供的组织支持充足与否,都会阻碍或促进外派人员产生在当地构建网络的动机。具体来说,有的外派人员出于工作的需要,倾向于跟学生和校内工作人员而非校外的当地居民建立联系;有的外派人员出于持续性的考虑,倾向于跟外派人员交往;有的外派人员喜欢结交有相同文化背景或者共同兴趣爱好的人;有的外派人员出于升职和就业需要,倾向于和其他高校的人联系。

(二)社会网络构建途径

每个外派人员选择的网络建构对象和情境是不同的。外派人员可以依据自己的标准刻画出网络构建对象的形象,从而确定想要建立关系的人。这个人可以是第一印象好,有相同爱好和兴趣,有相似经历或文化背景,或者有提供支持的能力和意愿。寻找这样的人可以借用一些途径或方式,例如:自我感知、偶然遇到、工作关系和熟人介绍。

一位来自智利的外派人员说:“去年有一个英语老师来我的大学访学,认识她之后我发现她和她的家人都很有幽默感,我和他们相处得很愉快,上个月我们去上海领了结婚证。合肥是个不错的城市,我的妻子和岳父母都在这里。我计划延长外派时间,继续在这工作。”

(三)社会网络动态变化及其对外派适应的影响

为了满足自己对资源的需要,外派人员通过开展六种关键类别的行为建立了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动态的、不断变化的社会网络。在网络建构阶段被提及最多的是选择行为、联络行为、专业行为和提高能见度行为。

1.社会网络的弱化、断裂和重构

外派人员的社会网络有多重性和直观性的特征。他们本身具有以情感性关系为主的社会支持网络,作用是维持有价值的资源,网络成员包括亲属、同胞和好朋友。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关心、理解和支持,随着时间推进关系愈加浓厚。来到中国之后,空间和时间上的疏远或隔离,以及联系和交往频率的减少,会引起原有社会网络的弱化或断裂,或者说是一种休眠和停滞,使其难以发挥原有的支持和保障功能。即便如此,外派人员始终保持与家人的联系,把他们当作倾诉的对象,通过观看母国新闻确认国家认同感。以往的社会网络有可能继续提供一些帮助,甚至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外派人员通过情感性网络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这也为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心理支撑和情感动力。

基于地缘和业缘建立的新的社会网络有利于适应外派期间的跨文化挑战。地缘是指同胞关系,业缘是工作和生活方面的关系。外派人员会以原有地缘关系为纽带建立新的社会网络,形成稳定的“同胞圈”,网络成员包括同胞和其他国家的外派人员。同胞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力量和资源,“同在异乡为异客”使得同胞之间容易建立一种互助支持的关系,在工作上志同道合的时候会进一步加强双方的联系和信任。相比较之下,业缘关系是工具性的,以工具性关系为主的社会网络的作用是获取额外资源,对外派人员的外派适应产生积极影响。以新的业缘关系为纽带建立工具性的社会网络有利于外派适应,网络成员包括同事、中国的语言交流伙伴、社团成员、中国教师、外籍教师、留学服务中心的顾问、学校食堂和商店的工作人员、以及校外的社会组织等。在由工作过程而引发和形成的关系中,师生关系和同事关系是核心,不仅为外派人员提供物质、工作和生活上的帮助,也提供了心理和精神上的关怀。

社会网络的扩展体现在外派人员的交往范围不是在单一文化圈内,而是出现了双文化圈和多元文化圈。通过双文化圈直接和异文化领域的人进行交往,是直接了解中华文化的方式。比起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生活实践更能增加对当地人思维方式、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的了解。新的社会网络的建立丰富了外派人员的工作和生活,他们因此认识了校外的人,并且慢慢融入到当地的文化生活中,建立起沟通和交往自信。多元文化圈也是社会网络的一部分。各国外派人员多以外派人员群体的亚文化为整体,彼此交往和沟通。合肥高校里来自欧美国家外派人员的数量远远大于其他国家,这给欧美外派人员的外派适应和交往带来了不少帮助。

2.社会网络的维护和使用

社会网络的密度、异质性和资源性对外派适应有正面影响,小型和紧密的网络更有利于外派适应;网络的规模对外派适应有负面影响,大型、稀疏的网络不利于外派适应。所以外派人员更应该维护小型和紧密的网络。另外,他们还会根据自己与他人接触的感觉、是否有共同话题以及工作需要等有选择性地投入时间和经历维护社会网络中的人际关系。

相比较前面的社会网络构建阶段,利用和回报阶段不太在意培育和积累关系资源,反而希望借助并维护社会网络中已经嵌入的资源,所以社交行为、人情交换行为和信息往来行为表现得更加突出。联络行为包括当面沟通和工具联络。社交行为包括自发聚会娱乐、参加校外社团组织的活动和参加高校组织的活动。专业行为包括按时上课和参加教师培训。提高能见度行为包括建立微信账户和添加微信好友群。人情交换行为包括问候示好、关心帮助和礼物赠送。信息往来行为包括消息传递和指导与建议。

一位来自英国的外派人员说:“我在学校庆典上表演过苏格兰歌舞。音乐无国界,可以促进文化传播和感情交流。这不仅让中国人更了解苏格兰文化,也是我回馈学校的方式。”

六、总结

根据维系群体成员关系的性质不同,外派人员的社会网络具有多重性和直观性。拥有了由地缘关系为纽带建立的网络,和以工具性业缘关系为主的网络,外派人员才能顺利地外派适应。在社会网络弱化、断裂和重建的过程中,新的关系主要由工作过程而引发和形成,所以师生关系和同事关系是核心。他们不仅为外派人员提供资源和信息,也提供心理和情感帮助。如果这两种关系维持的很好,外派适应就不会太差。如果遭遇文化休克等典型外派适应问题,外派人员通过两种方式强化其情绪的恢复、灵活性、开放性、感觉的敏锐性和个人自治水平。一种方式是保持原有的社会支持网络中能够发挥作用的关系,例如亲缘关系提供无可替代的心理和精神上的帮助,并且始终以原有的关系支持网络为主。另一种方式是不断建立新的动态社会支持网。外派人员在建立新的社会网络的同时也在进行着新的生活,换句话说,他们在进行外派适应的同时也在创造跨文化生活实践,从而完成外派目的。今后的研究可以使用质性和量性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外派人员归国后网络结构的变化及其对回任适应的影响,为人才管理实践提供借鉴和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外派人员
我国船员外派机构规制的法律问题研究
集团化企业财务人员外派必要性及建议
中国赴东盟外派人员特征分析
以“5×3”立体模式打造外派管理人员队伍
回头的背影——献给所有疫情一线人员
令人头疼的排班表
巧解企业外派人员个税难题
让刑满释放人员找到家的感觉
再来一次,这太有趣了!
跟踪导练(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