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银明,宋良敏,顾 鸣
(1.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江阴 214405;2.江苏华艺集团顾鸣艺术染整工作室,江苏 海安 226600)
工匠精神作为职业精神的典范,在产品制造领域一直倍受推崇,也一直是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当前,国内许多高职院校纺织服装专业承载着传统非遗手工印染技艺传承的教学工作,作为工匠精神延续的传统手工印染工坊,在工艺美术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一直是工匠精神传承的主阵地。在现代印染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传统印染技艺逐渐被工业化所代替,但是,传统印染作品所流露出的天然手作痕迹的色彩美感,是现代工业化生产所不能替代的。在传统非遗印染的工作过程中,通过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能够将工作中的职业精神进行升华,从而进一步丰富工匠精神的内涵。高职院校学生作为未来中国制造的主力军,在创造出高品质的产品同时需要倾注工匠精神,因而,在民族文化复兴与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大背景下,从美学与人文关怀的角度,对非遗手工印染技艺传承背景下的高职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进行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研究方面,从2016—2018年,连续3 年“工匠精神”都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相关的研究论文数量剧增。从研究内容上来看,对“工匠精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层面:一是对“工匠精神”内涵进行客观地界定;二是综合研究培育“工匠精神”的方法和路径[1]。研究表明,“工匠精神”是属于职业精神的范畴,其中,学者李宏伟、别应龙的《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中把工匠精神归纳为“尊师重教的师道精神、一丝不苟的制造精神、求富立德的创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创造精神、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2]。另外,学者黄君录的《高职院校加强“工匠精神”培育的思考》则主要集中在应用的实证与运行机制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作为高职院校而言,落实工匠精神的培育应从技能模块入手。非遗手工印染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工艺美术技艺,在中国古代人们将其称为“染缬”。染缬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绞缬、蜡缬、夹缬和灰缬,也就是现代的扎染、蜡染、夹染以及蓝印花布工艺。目前国内纺织服装类专业均开设了手工印染的相关课程,对非遗手工印染技艺的传承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手工印染这一古老的技艺传承也是工匠精神传承的体现,但鲜见相关的研究文献。
国外较早研究工匠精神的国家主要是德国和日本,德国始于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他提出“人们无需服从教皇才能得度,依靠自身的辛勤劳动为人们制造出美好的产品也能得到救赎。”奠定了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础[3]。进入工业化社会后,德国推行“双元制”,逐步走上了制造强国之路。以包豪斯为代表,20 世纪初德国建立公立包豪斯学校(Staatliches Bauhaus),把建筑、设计、手工艺、绘画、雕刻等一切都纳入了包豪斯的教育之中,采用“作坊式”教学模式,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演变,已成为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阵地。日本的工匠精神基础是源于其“职人”文化,尤其是日本社会进入工业化时代后,在柳宗悦等民艺运动倡导者的努力下,日本“职人”把产品视为需要耐心打磨的蕴含着灵魂与生命的对象,从而逐步使日本成为制造强国。
作为传统文化与工艺美术的载体之一,在各种社会条件、人文思想的影响下,非遗手工印染工艺所涉及的扎染、蓝印花布图案和工艺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质,其技艺的传承是工匠精神的结晶。对本课题的研究,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非遗手工印染技艺;另一方面有利于帮助学生较早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学习期间就能够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使得学生进入企业后有希望成为企业未来“优质”员工,间接地实现人力资本“增值”。
高职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的研究与实践,是响应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号召,从传承非遗手工印染技艺的视角,探究培育高职生工匠精神的实践路径。一方面,有助于丰富高职院校的育人模式,并为其他专业领域提供借鉴和参考;另一方面,有助于促使高职院校重新定位人才培养质量观,使高职院校能够注重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使其更加适应社会需求。与此同时,对高校《手工印染艺术》的教学实践也具有很强的实践参考价值,从而进一步丰富了教学资源。
本研究通过实地调查,获取客观而真实的非遗手工印染技艺的相关资料。对调研的相关手工印染资料进行分析,通过资料的整理、分析与比较,寻找出客观而准确的与非遗手工印染相关的事实材料,以第一手调研资料作为研究与技艺传承的基石。
关于非遗手工印染技艺的研究,不仅要涉及人类学、艺术学、工艺学的相关知识,还要涉及到历史学、民俗学、社会学、设计美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应通过多学科领域的横向、多元性研究,形成多维视角、不同理论、不同方法的相互借鉴与跨界实践,从而触类旁通。
对非遗手工印染技艺进行系统整理,结合当代文创理念,对手工印染的要素进行再设计和再创造,通过工作室平台在教学传承过程中培育高职生的工匠精神。
通过梳理非遗手工印染技艺的代表性特点,总结在传承过程中进行高职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方法与途径,形成理论材料。结合课题研究的关键点,采用田野调查法、文献资料分析法、实物资料研究分析法与大数据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非遗手工印染技艺传承背景下高职生工匠精神培育进行系统分析与详细论述。
主要研究非遗手工印染技艺传承背景下高职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通过个体研究将高职生工匠精神培育进行细化,从而落实国家倡导的现代学徒制的相关教育政策。
具体包括非遗手工印染技艺与文化、工具和材料、一般程序、具体工序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基于目前的研究现状,对手工印染技艺的研究形式通常为图片收集、图案归类等,而文字方面的收集、提炼、分析则较少,系统的理论研究更少。并且,对民间手工印染工艺传承保护方面的研究则更多地停留于观点、方法上,具体落实的相对较少。因此,通过对非遗手工印染项目的实践,从手工印染中的代表性染料,到染色方法进行梳理,从设计美学原理出发,践行扎染、夹染与卷压染的各项技法,并通过蜡染与手绘、型版印与手工丝网印等技艺的实施,使学生掌握非遗手工印染相关技能,对印染的半成品能够进行应用性研究,从而进一步丰富与发展非遗手工印染技艺。
从非遗手工印染技艺在形式美的精练、内涵美的追求、工艺美的创造、实用美的演绎等方面进行传承,结合高职生的教学实践,探究在传承过程中培育工匠精神的方法与途径。通过将“现代学徒制”“工作室制”和“导师制”相结合,在手工印染实践项目实施与传承的过程中,全面培养高职生的职业素养。首先,在非遗手工印染技艺传授期间发挥现代学徒制的育人功能,引入企业外聘专业师资,把职业教育与现代学徒制培养相结合,潜移默化地将实践过程中的敬业态度与工匠精神影响学生,使学生在实践中具备现代职人的职业素质;其次,通过导师制,指导学生进行非遗手工印染项目实践,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在专业教学实践中融入德育,在课堂实施中融入课程思政理念,引导学生成长成才,从而塑造当代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再者,通过工作室制发挥工匠精神培育的平台作用。随着高职院校的发展,工作室已成为职业能力培养的主战场,是学生专业实践、导师课题研究的主阵地,工作室中先进的仪器设备、良好的职业氛围和真实的职业场景是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的源动力。通过在工作室进行非遗手工印染技艺的传承与实践,在其中渗透“工匠精神”教育,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优秀的品质源于工匠的一丝不苟,使学生能够领悟到其中的工匠精神的价值所在,从而成为学生终生的职业信仰与追求。
首先在研究的方法、内容和视角方面,本研究采用田野调查与文献资料查阅相结合的方法,从美学与人文关怀的角度对非遗手工印染技艺进行完整、系统而详细的调查与研究,为在高职院校传承与活化提供有力的教育素材。研究提出“过程化培育工匠精神”人才教育理念,是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实践的具体化实施,从而将工匠精神的研究从理论研究引向实践操作层面,以达到在“做”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其次在学术思想方面,本研究能够体现人文关怀。通过以“工作室”实践等传承形式完成手工印染相关作品的制作,一方面对于非遗手工印染技艺传承与创新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对于职业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有利于培养受现代企业欢迎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
我国古代手工印染工艺丰富多样,由于非遗手工印染历史悠久、门类繁多,工艺复杂,从最古老的手绘工艺开始,通过劳动人民的代代相传,逐步改进与发展,手工印染逐步发展出扎染、蜡染、夹染、蓝印花布、凸版印花及其他各种类型印染工艺,这些手工印染工艺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汗水。在这些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流露出手艺人的工匠精神,他们将工匠精神代代相传延续至今。工匠精神是影响一个人一生的职业素养,在国家提倡工匠精神回归的大环境下,通过在非遗手工印染技艺的传承背景下培育高职大学生工匠精神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这可以为纺织服装类职业岗位培养优秀的现代化应用性人才,既有利于学生在工作中进行设计创新、技术创新和工艺创新,使认真、敬业、执着和创新成为其职业追求;又有利于提升现代产品的品质,促进产品工艺的精益求精,从而推进中国智能制造的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