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渠路
(广东省国防科技技师学院,广东广州 510450)
2018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要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长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指出“在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推出一批育人效果显著的精品专业课程,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堂。” 近年来,各级院校均开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和改革。课程思政的最终目的是要形成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紧密结合、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课程育人。语文是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课程,对弘扬民族文化、体现民族精神、传递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语文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一样,同属于人文性的课程。张志公在《汉语教学》一文中指出:“语文是一个整体,包括‘语’(语言)和‘文’(文字、文学、文化)两个方面。”一句话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两个重要方面,即工具性和人文性。语文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载体,语文教材选篇内容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生活的思考,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学生人格,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高级技工院校、技师学院使用的语文教材均为全国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通用教材《语文》(第三版),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编制,2017年出版发行。教材前言部分开宗明义,指出语文教材编写主要体现三方面的特点:一是体现职业教育特色;二是全面提升语文素养;三是激发阅读兴趣并陶冶情操。教材选文注重可读性、实用性和对优秀传统文化、优良革命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目前技工学院的语文思政课现状不容乐观。由于技工院校的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专业型技术人才,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了人文类型的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尴尬境地。基础性学科的重视程度不高、学校投入建设少、教师力量不足、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等都是制约语文学科发展的因素。语文课程思政开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课程思政未落实到位。目前多数技工院校未达到思政教育体系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在语文学科上,还未把思政内容融入到课程大纲、教学内容和课程实施等各环节中。二是教师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语文教师仍然觉得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教师应该研究考虑的事情,语文学科只要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掌握基本文学知识就可以了,对课程中的育人环节未把握到位。三是思政评价体制还未建立。目前的语文学科教学效果评价更多关注学生的知识获取程度,忽略思政育人教学的有效性;语文学科的考试大多采用“考试成绩+平时表现”考核方法,忽视综合能力、社会实践等评价方式。
好的课程思政,不是生搬硬套,不是强行灌输,也不是思想政治课与所授课程的两节稼接,而是应该如盐融于水,如春雨润物,不动声色,润物无声,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学生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的引导与教育,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获得育人教育。这就要求每门学科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融入这些元素,达到育人效果。
要做好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要抓好教材、教师、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几个关键点,要做到教材思政化、教师复合化、教学方式灵活化、育人途径多样化、评价体系综合化,使育人效果提质增效。概括来说,要围绕1个中心,做好3个“+”。
以全国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通用教材《语文》(第三版)为例 ,教材共分为8个单元,每个单元5篇作品,笔者以语文教材及教学内容为载体,以思想政治目标为指导,梳理《语文》教材篇目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与映射点,如表1所示:
表1 《语文》(第三版)教材的思政教育元素与映射点
2016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指出“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人才培育和培养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者,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肩上的责任很重。语文教师的师资要求不仅要专业过硬,有一定的文学修养、艺术鉴赏力和人文底蕴,同时还要拓展知识视野,有创新思维模式,掌握各类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熟练掌握互联网及多媒体技术,成为复合型教师。在课程思政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还要注重提升语文教师的育人能力,一是提高教师培训力度。通过培训提升公共课教师思政意识,明确课程思政理念及实施方法、途径,实现短期内课程思政全面有效铺开。二是实现跨专业与课程的对接机制。建立健全语文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的交流机制,尽量做到两门课程在课程大纲、育人环节、育人活动和思政映射点的有机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素养。
课程思政最终要通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变革实现。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语文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需要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热情和兴趣。(1)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如体验式教学法、项目式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多种方法结合起来,丰富学生上课体验。(2)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现代传媒技术,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校内校外互通的教学方法,建立开放式的课堂,用流行的慕课、微课、云班课等形式,翻转课堂,头脑风暴,让学生有不一样的认知体验,使学生不拘泥于课堂,用碎片化的时间随时学习。有条件的语文教师还可指导社团开设文学社公众号,每天分享优秀的小说、散文、戏剧,使学生养成每天阅读、思考、练笔的习惯,延伸课堂的广度和深度。(3)利用网络热点教学,挑选社会热点及学生感兴趣的网络话题展开教学,激发讨论。如疫情期间日本应援诗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裳,与子同衣”“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等,原文出自哪里,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文学作品、应用情境,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表达内心情感,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热爱,坚定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立德铸魂、以文化人”的教化功能。
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语文课程思政改革应建立综合化的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不仅关注学生学到多少知识,还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品格。结合“三全育人”理念,学院教学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党政办等部门应联合育人,通过广播站、微信公众号、文学社、第二课堂等载体,展现中华优秀文化的艺术魅力,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等活动,加强学生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使学生深刻理解、主观认同主流价值。要用课堂传授理论知识,用实践活动加深学生的社会认知和认同,让学生在文学的世界里发现美、认识美,在综合实践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升品格,切实加强育人效果。
语文课具有非常鲜明的人文性,在育人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语文课程思政改革中,每一位教师要深入贯彻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深化教材改革和教学模式变革,利用新媒体技术,延展课堂教学效果,开展协同育人多元化的教学,不断拓展育人的广度和深度,形成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育人合力,为社会培养知识丰富、技能过硬、素质优良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